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3 12:57:08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廖丹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
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云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他認為,接種新冠疫苗后,產生的保護效果雖然不確定,但疫苗依然是人類控制新冠疫情最重要的技術措施。參考其他冠狀病毒,自然感染后,抗體的有效保護期一般是6~12個月,也有人可能3個月后就查不到抗體了。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抗體的高與低、持續時間的長與短與感染者的年齡、感染時癥狀輕重、感染病毒量的多少等有關。
他還透露,當初為了分離出新冠病毒,中疾控病毒所研究人員日夜加班,5天5夜未睡,長時間在電子顯微鏡下找病毒,眼睛熬紅了、眼泡都看腫了,終于不到一周時間在顯微鏡下找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揪出了這起疫情的罪魁禍首!
吳尊友還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流行病學教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科學委員會委員。他從事艾滋病、非典、新冠等重大傳染病防控30多年,發表科學論文500多篇,包括在《Science》《Lancet》《JAMA》等國際著名雜志發表SCI論文260余篇,出版兩本英文學術專著。先后成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先后獲得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金質獎章、國際毒品學會Rolleston大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并榮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名人堂”。新冠疫情以來,他多次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中央電視臺《新聞1+1》等。
NBD:此前有自媒體稱,感染過新冠病毒,恢復后體力大為下降,連日常上樓都感到很累。請問感染新冠病毒后治愈,人的身體狀況會否變差?會否有一些后遺癥?
吳尊友: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報告。事實上也不會,和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事,在武漢就感染過,他就沒有這樣的感覺。
NBD:為什么一些感染者會無癥狀?請問是不是新冠病毒對人的傷害并沒有那么可怕?
吳尊友:那不是。雖然他無癥狀,但也還是可以造成其他人感染的。
NBD:但為什么有些人感染了,他自身沒有癥狀?
吳尊友:是否有癥狀,最主要取決于年齡,也會受到感染時病毒量的影響。像你年紀輕、免疫力好,就可能沒有癥狀。要是家里有老人,感染后癥狀就可能很嚴重。
從1月份到現在,沒有任何證據說明,新冠病毒的傳染性下降或者增加,也沒有證據說明其致病性下降或者增加。這完全于取決于:第一,病毒進入你身體的量有多少。量多,出現癥狀的可能性就大;量少,那你成為無癥狀感染者的可能性就大。第二,感染者的年齡。越年輕,無癥狀的幾率就越大。第三,特別是重癥、危重癥以及死亡,出現的概率還取決于醫療資源。醫療資源能夠從容應對,這類病例相對就少;如果資源不足,危重、死亡的病例就會增多。
NBD:年齡背后是反映的是什么?
吳尊友:還是一個免疫力的問題。
NBD:我們之前看到,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治愈的病例不斷增多,是否還是有很多藥能夠殺死病毒?
吳尊友:所有人都是靠自身免疫力好起來的,是病人的免疫功能把病毒打敗。沒有一個病人,是你的藥物治療好的。到現在,沒有特效藥,唯一有效的,就是你的免疫功能。
也是你的免疫功能,決定了癥狀的輕與重,以及能不能康復、康復得快與慢。所以你看,死亡病例中,老人居多。因為老人免疫力下降了。
NBD:從持續的暴露來看,請問全球范圍內,是否有比武漢更早出現新冠病毒的地方?
吳尊友:從目前的研究來看,根據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已經有科學論文報道,美國加州在2020年1月19日之前就已經有病人感染過新冠病毒;在意大利,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9月份,那時就已經出現了新冠感染的病例。
NBD:就是新冠病毒的患者嗎?
吳尊友:對。從文獻描述的結果來看,在這些地方就有病人感染過新冠病毒,而且發生的時間比武漢報告的時間要早。
這不是一般的大眾媒體報道的,而是在專業學術雜志上發表的科學研究論文展示的結果。它有詳細的方法介紹,有非常明確的結果,這些方法和結果,使得我們感到這個結論是可信的。與普通大眾媒體不同,專業學術雜志上發表的內容,都需要經過三至五個同行專家評審,把各種可能的人為因素、各種可能的發生偏移的情況都排除以后,才能刊發出來。因此,學術雜志刊發的研究結果,一般來說可信度高。
NBD:目前來看,請問這個病毒到底是哪里來的?武漢的批發市場為何會出現新冠病毒?
吳尊友:這個現在回答不了。只能說,這些新的研究提示,疫情在武漢觀察到之前,實際上已經在其他地方流行。這為我們溯源提供了新的、有用的信息。
NBD:全球范圍內,目前科學界是否還在繼續做新冠病毒溯源?
吳尊友:有一部分專家還在繼續做,科學認知一種疾病是有意義的,但這個溯源的公共衛生意義,目前看不是太大。當一種傳染病正在威脅人類的生存時,我們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解決眼前迫切需要化解的生存威脅上。如果這種傳染病的疫情不在了,考慮到可能還會再次出現,對于這樣的傳染病,去溯源的意義就更大。像非典,突然就沒了,它還會不會再來?它可能會從哪里來?非典溯源比起目前的新冠溯源,意義可能更大。因為現在,全球每天約有60萬人受到感染,還溯什么源呀,現在應該是趕緊控制住疫情,因為威脅每天都實實在在存在。
NBD:從這次疫情中,您認為科學研究可以汲取哪些新的經驗或者啟發?
吳尊友:實際上,中國這次應對新冠疫情,最成功的就是科學研究。我們只用了不到7天的時間,就分離出病毒。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短的。比如2003年“非典”發生,隨后花了近6個月才分離出來病毒,而這還不是中國人做出來的,是外國人。艾滋病,當時花了3年。艾滋病是1981年首次報告,到1983年才分離出病毒,弄明白原來是艾滋病毒引起的。新冠病毒的分離,才幾天時間,而且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的。
NBD:那么這次是否在研究的方法論上有重大創新呢?
吳尊友:沒有什么方法論的創新。新冠四大科學發現包括:分離病毒、破解基因序列、確定潛伏期、確定傳播途徑。這是我們認識一種傳染病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新冠病毒這四大科學發現,應該說是2020年科學領域最重要的發現。這是我國科學家,對人類控制新冠肺炎作出的最大貢獻。
NBD:也就是說,應對這樣一個未知的新冠病毒,其實在科學方法層面都是成熟的。
吳尊友:疫苗的生產就是成熟技術的應用。但應對新冠病毒,科學層面,最重要的是分離病毒,把病毒的結構破解出來,接著,世界各國就可以按照這個結構,生產診斷試劑。所有的國家,都是按照中國的基因序列生產的,而且中國專家并沒有申請專利,對診斷試劑生產企業收取專利費。
基因序列是什么,就相當于手機中的芯片,是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有了這個基因序列,也就可以研制疫苗了。沒有這個基因序列,診斷試劑和疫苗就沒法生產出來。
病毒分離、基因序列確定等等,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出來的。沒有相關技術,你怎么發現?同樣是分離病毒,當初拿到標本以后,其他單位并沒有做出來,只有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做出來了。日夜加班,5天5夜不睡覺,眼睛都看腫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很佩服他們!
NBD:接下來的疫苗注射,請問是否應該全民實施?如果需要全民注射疫苗,估計何時能夠開始?
吳尊友:每個人都易感,都需要保護。但像中國目前的防控情況,全民打不打疫苗都無所謂,因為社會層面基本上沒有疫情流行了。如果國外都已注射疫苗,國際航線逐漸放開,那時,我們繼續按照現在的辦法,就不行了,需要運用相同的策略,大家都要注射疫苗。所以,不能等到那個時候才準備,現在就要開始做了。
NBD:從您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疫苗還是應該全民注射?
吳尊友:每個人都需要得到疫苗的保護,但目前得有輕重緩急,不可能一口吃個大胖子,不是讓14億人一次性全都打上,重點行業的高風險人群優先接種。就像上海,當時出現疫情,做了小規模的核酸檢測以后,對疫情實施精準防控,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沒有影響。
NBD:之前聽說,有人感染之后獲得免疫,但又出現二次感染,這是為什么?是否疫苗接種后,也會出現再次感染?
吳尊友:有這種可能。因為抗體的保護效果不是永久的。其他所有的冠狀病毒,感染后產生的抗體都不長久,疫苗產生的保護效果也不可能是永久的。
NBD:保守估計能達到多長時間?
吳尊友:這個沒法估計。只能參考其他冠狀病毒,抗體有效保護期是6~12個月。也有人可能3個月就再感染。因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與年齡、感染時癥狀輕重、感染病毒量的多少有關。
比如兩個人同時感染,但你年輕,可能沒有出現癥狀,產生的抗體就少,而我感染了,癥狀重,免疫反應強,產生的抗體可能就多一些,對應的免疫保護持續的時間就更長。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