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4 21:16:21
每經編輯 凌建平
(圖片來源:每經原創)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這個時期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雖然當前我國經濟環境發展整體較好,但是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與風險,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化危為機的時代。重大風險不僅包含國內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社會以及自然界風險,而且也包含國際上的政治、經濟、軍事風險等。而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這促使我們需要重新審慎思考企業到底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問題。
有韌性的組織在面臨重大風險時能夠保持其核心能力不受影響并且能夠重構組織資源和關系進而使得組織快速從風險中恢復過來,并實現逆勢增長。因此,企業為了保持其穩定性和靈活性,需要提升自己在危機中生存下來并且能夠進一步獲得持續增長的能力,即組織韌性。
高韌性的組織不能以單一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為目標,需要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定義組織的使命,將更為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納入到組織決策中來,通過滿足廣泛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來實現組織的穩健成長。而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滿足利益相關者訴求的一種方式,已被企業廣泛認可。傳統企業社會責任主要聚焦于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建立與多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直接互惠關系,強調企業對利益相關者訴求的滿足能夠獲得其相應的支持與回報。
通過對部分企業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現分析發現,造成企業不能有效應對突發性重大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固然有企業自身實力不足,由于疫情期間企業處于停工狀態,導致貨物積壓的同時,仍然需要承擔員工工資、社保稅收、房屋租金等開支,現金流的緊張使得很多企業面臨生存危機;但更為重要的是,企業通過傳統互惠型社會責任僅建立了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直接互惠關系,使得危機中的企業難以有效獲得第三方群體的幫助。這種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組織韌性?;诖?,筆者在《管理學季刊》上發表的文章《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韌性》全面分析了傳統互惠型社會責任的弊端,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功利化、企業行為的不一致和偽善導致直接互惠關系容易破裂。企業出于利益交換目的所采取的社會責任行為容易引起利益相關者的負面情緒,如感知到企業的不真誠,進而導致利益相關者的負面反應,使得企業反而可能無法得到支持。同時,這種互惠型的社會責任體系很難得以維系。其根源在于利益相關者在得到企業的好處后并不能持續地給予企業所需要的回饋。如果這種回饋機制一旦消失,互惠關系就很容易瓦解。
二是企業固定的互惠交換對象無法應對重大風險。企業的員工、外部利益相關者同樣會面臨重大風險的挑戰,如在疫情之下企業無法維系固有的資源交換和生存模式。雖然當企業遭遇一般性風險時,基于互惠關系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可能會對企業提供支持,但是,當面對重大風險,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都面臨生存危機時,企業利益聯盟體系內的有限資源不足以支撐整個利益體系的正常運行。這種情況下,企業就無法確定性地從利益同盟那里獲得支持,畢竟大家想的都是首先需要保障自身活下來。
三是擠出非關聯利益相關者的支持?;セ菪蜕鐣熑螘娀髽I的圈子文化,使得企業與其有利益交換關系的群體之間的聯系加強;相應地,企業就會疏遠與其沒有利益交互聯系的群體。特別地,互惠型社會責任會導致利益相關者之間訴求滿足的不公平,也就是企業顯然不能滿足所有的訴求。那么,當企業忽視一部分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而使得這些訴求無法得到滿足,必然會招致一部分利益相關者的不滿,從而限制了企業在面臨危機時候所可能獲得的支持?;セ菪蜕鐣熑我淮蟊锥司驮谟诜忾]性和排他性,使得那些與企業在正常商業活動中沒有聯系以及被企業忽略的群體不會全心全意地支持和幫助企業面臨困難。
針對以上傳統互惠型社會責任面臨的關鍵問題,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直接互惠難以形成高韌性的組織,而間接互惠機制表明行動者A幫助行動B之后,行動者C會幫助行動者A。如果企業基于利他動機(持續地)幫助某些社會群體,那么,當企業面臨危機時,不僅可能會從其他直接相關的社會群體獲得支持(直接互惠),更為重要的是,還會從其他無關的第三方社會群體獲得支持與回報(間接互惠)。對比直接互惠關系,間接互惠關系下施惠方所能得到的幫助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幫助從何而來,而不是不確定會不會得到幫助)。這種幫助的不確定性反而是構成組織韌性的最核心來源。應對有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企業最需要的就是掌握得到不確定性幫助的核心能力。
因此,為提高企業的組織韌性,促進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進而維持社會穩定和諧,保證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我們提出從間接互惠機制角度出發,構建利他型企業社會責任戰略是增強組織韌性的必然選擇,進而亟需在以下兩個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
一是對內真誠,即對內社會責任強調對待直接利益相關者(例如員工、消費者)要真誠且可持續,淡化功利化的思想,保持行動的一致性。通過對內真誠提高組織韌性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首先要從觀念、思想、心理等方面喚起企業家對社會責任的正確認識,轉變“成本—利益”觀念,對內真誠,培養商業向善的科學理念與內涵,激發企業自身履行利他型社會責任的內生動力。為此,應充分發揮政府的積極引領作用,提高企業相關人員的政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高度落實黨中央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各項要求。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家的模范帶頭作用,引導所有企業家重視利他型社會責任,關注企業直接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二是對外利他,即對外社會責任要強調公益性、利他性,不求回報(例如參與到與企業業務無關的公益性項目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相對于直接的交換關系,利他型社會責任不僅建立了自身的利他性,也保證了社會群體給予企業回饋的動機也是利他性的。這就使得企業不僅能夠獲得其他社會群體的幫助,而且能夠獲得社會群體不計回報的支持,從而保證資源的持續性去幫助企業渡過危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已經明確表示,“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沖擊挑戰,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對外利他是企業通過社會責任的方式獲得其他社會群體支持的有效途徑,是企業提高組織韌性以應對不確定性重大風險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方式。
當前最迫切的是加快建立企業對外利他的社會責任意識,構建間接互惠機制服務體系,建設互助型社會。利他型社會責任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進而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的有效補充和助手,需要協同好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有效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提升企業對外利他的意識。同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注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溝通的建設,規范社會責任報告披露形式,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水平,讓直接利益相關者之外的群體也能夠感受到企業對外利他的行動。
例如,新西蘭的一家巧克力公司每年舉辦“巧克力豆奔跑大賽”,將出售巧克力豆的錢全部捐給慈善機構用以救助絕癥兒童或者無家可歸的孩子和老人,當企業2017年因資金斷裂宣布倒閉時,當地人以及國外人紛紛捐款共籌集到資金1500萬,進而將公司救活。顯然,如果企業通過對外利他的方式能夠激活、建立與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間接互惠關系,這一機制將顯著提高組織韌性,從而幫助企業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文: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 向翼 & 賈明)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