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29 18:48:08
今年的A股市場,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行情?有人說是牛市,有人說是慢牛,有人說是熊市,也有人說是結構性牛市。總之,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達哥身邊的朋友,對于這個話題,也有不少的討論,總體來說就是牛市之爭。實際上,很多人對于當前股市是結構性牛市這個看法,是比較認同的。也就是說,對于少部分個股而言,確實是牛市,對另外一部分個股而言,卻是熊市。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來源:道達號(微信號:daoda1997)
2020年,沒剩幾天了,行情或許就這么在震蕩中度過。今天滬指一度收復3400點,但最后還是跌了回來。
現在的市場,個股分化非常嚴重,今天70多只個股漲停,但同時也有近70只個股躺在跌停板上,喜憂參半,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到了年末,大家都會打總結,我們炒股的,自然要對今年的行情進行一個總結。那么,今年的A股市場,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行情?有人說是牛市,有人說是慢牛,有人說是熊市,也有人說是結構性牛市。總之,不同的人,給出的答案肯定是不同的。
達哥身邊的朋友,對于這個話題,也有不少的討論,總體來說就是牛市之爭。實際上,很多人對于當前股市是結構性牛市這個看法,是比較認同的。也就是說,對于少部分個股而言,確實是牛市,對另外一部分個股而言,卻是熊市。但是,這種結構性牛市,到底有沒有意義呢?
昨晚,一位朋友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如果說A股今年有牛市,那么7月份之后,牛市就已經結束了。因為下半年,很多個股下跌超過20%,股價下跌50%、60%的也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一些個股,從高點回落了70%。另一方面,白酒、新能源等個股,依然還在往上走。這種兩極分化太極端了。歷史上2006年、2015年的兩輪牛市,都沒有如此極端的情況。現在核心板塊還在新高路上,非核心個股卻大把腰斬的情況,確實也是頭一遭。
確實,市場分化太嚴重了,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但上面這位朋友,實際上對股市的看法,確實也就還停留在過去兩輪牛市的時代。他們忘了一點,現在的市場,新股發行常態化,A股上市了很多公司,如果明年全面推行注冊制,IPO的數量可能還會更多。所以,未來的市場,就算是牛市,也依然是結構性牛市。只有少數持有核心股票的人能夠享受牛市,否則,就只能負責“結構”了。
我們要接受這個現實,也不要埋怨A股的這種結構性牛市,更不要罵。可以預想,未來可能不再會有全面牛市了。實際上,長期走牛的美國股市,和我們沒有什么區別,也是結構性牛市。
昨天,達哥看到一個資料,今年美國標普500指數累計漲幅14.62%,但是在5447家上市公司中,有3379家公司的漲幅跑輸了指數,占比達62%;更有2184家公司全年是下跌的,占比達40%,平均跌幅為25%。更重要的是,美股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約人民幣3.26萬億元)的巨無霸上市公司,今年平均漲幅98%。
再說今天的盤面,今天個股漲跌數量基本是五五開,滬市下跌個股略多,深市上漲個股要多一些。不過,有70只個股漲停的同時,還有近70只個股躺在跌停板上,市場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
昨天達哥說了,年末階段,既然有寒潮,那就做好御寒措施。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鋰電池、汽車、風電、光伏等前期的熱門板塊個股,今天全線大跌,其中不少公司跌停。比如陽光電源跌幅超過10%,贛鋒鋰業、福萊特、華友鈷業等都遭遇跌停。
漲停板上,基本上看不到什么熱門股了,大部分都是之前長期下跌公司的超跌反彈。比較重要的漲停公司,就是通信股龍頭中興通訊了,但大家可以看看中興通訊的走勢,之前也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今天的市場,就是火熱了一年的“優等生”,到了年末開始“劃水”休息一下,而很多長期下跌的公司,總算要表現兩天了。
對于后市,繼續維持震蕩判斷。只要沒有重磅利空打壓,市場即便不大漲,也不會跌得太離譜。更何況,今天盤后,消息面還有利好傳出。
據報道,在12月29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當前中歐經貿關系最重要議程。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近一段時期談判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前景可期可待。希望協定能早日修成正果,為中歐經貿合作提供堅實的制度性框架保障,為雙方企業和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消息,其實昨天已經刺激歐洲股市全線走強,今天下午,歐洲市場繼續上漲,英國、德國和法國股指都在創新高。所以我感覺,強勢股今天休息一下,說不定接下來還會繼續表現。
(張道達)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手記不涉及任何操作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使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道達號”微信公眾號,快速閱讀道達投資手記專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