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5 08:39:55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塑造好的創新環境,不僅要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還必須在宏觀政策把控上,給創新者以最大的空間、平臺和載體。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旭
周漢民精彩觀點:
● 當前中央及各地支持創新的政策眾多,關鍵是政策一定要落地。中國古語說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層面也是這個道理,好政策也需要積極落實,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淺嘗輒止。
● 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應該要加以分類,不同產業要有不同的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應該體現三個公平:即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都能夠享受地位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既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既要“明月當空”,也要“繁星滿天”,為此要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的創新生態。
3月4日,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
自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漢民調研走訪了近百家各類企業。作為常年關注企業創新環境的經濟領域專家,他最希望深入了解企業的發展與訴求,并與企業探討如何支持創新政策落實、落地。
實際上,在許多兩會代表、委員的眼中,如何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從而邁好“十四五”時期發展第一步,是今年至關重要的工作。
“在調研過程中,我最大、最深的體會就是,幾乎所有企業歷經如此嚴峻的疫情考驗之后,都下定決心要做數字化轉型。”
兩會期間,周漢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表示,塑造好的創新環境,不僅要打造更好的營商環境,還必須在宏觀政策把控上,給創新者以最大的空間、平臺和載體。
不僅要科技創新 更要體制機制創新
NBD: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強調“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請問在當前的世界格局與我國經濟發展背景下,貫徹新發展理念有何重要性?
周漢民:這要放在兩個大局之下來深入考慮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另一個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去年以來的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帶來猛烈沖擊,有人稱之為百年未有的經濟困局。當下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復雜,世界經濟仍十分低迷,但中國經濟已率先走在復蘇的軌道上。
去年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深跌6.8%的情況下,第二季度開始急起直追,第二季度經濟增速上升至3.2%,第三季度4.9%,第四季度6.5%。全年經濟增速以同比增長2.3%收官,成為全球唯一取得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定會在此前30%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在這一背景下,新發展理念的五個要素,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積極踐行。
第一是創新。創新不僅是科技創新,更在于體制機制的創新。
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0.3%,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40%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43年的成果就是明證,突破一切阻礙發展的藩籬,靠的就是制度創新——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從浦東新區到中國第一個自貿區,無一不是創新之表現,創新之引領。而科技創新領域更是成就斐然。
第二是協調。中國有廣袤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有14億人口,東、西、南、北、中差異不小,發展程度不等,所以最大的協調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只有協調了才會和諧。
第三是綠色,中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國家,這是發展使然,也是發展之必須。但要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主席已經代表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到2030年中國要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這是何等氣概。
要達成碳中和目標,國家的生產方式、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都要來一個根本性改造,包括綠色能源、綠色建筑、杜絕浪費等,要牢記綠色就是中國未來發展的底色。
第四是開放。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與世界主動融合、積極融合、深度融合。
以去年為例,在如此嚴峻的新冠疫情影響下,中國貨物貿易規模仍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國去年還成為全球第一外資流入國,說明對外開放一直是我們的基本國策。
第五是共享。中國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用戶已有約9億人,在此情形下,中國數字經濟已占全國經濟1/3有余。數字時代來臨,能不能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這是很重要的課題。所以當下有許多人提出,一定要消弭對老年群體等的數字鴻溝,其實這就是共享的一個表現。
探索制定分類創新支持政策
NBD:您去年也曾密集調研企業,請問您在調研過程中,感受到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以及對創新環境的滿意度如何?
周漢民:去年從疫情暴發以來,我走訪各類企業接近100家,其中有國企有民企,有上海本地企業也有外地企業,還有外資企業。最大、最深的體會就是,幾乎所有企業在歷經如此嚴峻的疫情考驗之后,都下定決心要做數字化轉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國不同所有制企業都鼓起一股勁,打不爛,壓不垮,要在創新道路上前行。
當前創新最需要的首要元素是環境。好的創新環境,不僅僅是營商環境就能完全概括,還必須要做到在宏觀政策把控上,給創新者以最大的空間、平臺和載體。
第二,創新的核心是人才。對人才吸引的政策要細之又細、實之又實。人才政策應當因地而異,人才政策不僅面向全國,更應面向世界,我們與國際在創新領域的合作還遠遠不夠。因此,最好的環境一個就是氛圍,一個就是人才政策。
第三是資金支持。對失敗要寬容、對成功要鼓勵,不僅表現為制定宏觀政策時要積極支持創新,同樣也表現為國家、企業和企業家個人對創新的投入,只有實現這三合一,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創新動力。
中國當下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無論是增長的年均速度,還是實際投入,都僅次于美國。而企業也投入很大,例如華為就最為典型。但我們在制定宏觀政策方面也要考慮微觀因素,因為企業發展程度不同,需求也不完全相同。
從我個人調研情況而言,其實企業最期盼的是“寬松”,要讓他們自己去勇于嘗試。所謂寬松,不僅僅強調是原始創新,而是改革與改良都屬于創新。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更為寶貴,但在具體操作規程上的創新,包括立足某些行規守則的創新,也應當屬于創新。
NBD:近年來支持創新的政策眾多,但一些企業反映政策落實上還需再加強,您對此怎么看?該如何更好落實創新政策?
周漢民:全國各地乃至中央政府支持創新的政策,可謂汗牛充棟,關鍵是政策一定要落地。中國有句古語叫,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層面也是這個道理,好政策也需要積極落實。
為更好落實創新政策,我認為應該要三個“深入”:政府部門要深入企業、深入實際、深入解決問題,不能走馬觀花,更不能淺嘗輒止。
舉例來說,有一些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他們為何對部分支持創新的政策缺乏獲得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制定政策的導向其實是針對大企業。
另一方面,有些政策很大程度上顯得過于抽象,過于原則,而難以實行。所以我的建議是,對企業的支持政策應該加以分類,不同產業要有不同支持政策,而且很大程度上應該體現三個公平:即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都能夠享受地位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
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
NBD:從您接觸企業的反饋來看,企業如何才能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企業家又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周漢民:有比較才能鑒別,有鑒別才能發展。所以企業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先要比較,比較國際先進企業,他們有什么是我們沒有的,這是第一個比較。
第二個比較,他們有什么?我們也有,但我們不夠好。
第三個比較,他們有什么,是我們沒有的,但又是應該有的。
這樣比較以后,我認為就會找到切實的發力點。但要注意:企業的創新單單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原生動力必須在企業自身,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提倡企業家精神,提倡做專、做深、做精,提倡百折不撓,提倡在世界舞臺上敢于同別人進行比試。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有國際眼光的企業家。這個眼光是指他不僅看到產品和服務,更能看到產品和服務背后的理念和哲學觀,從而明白別的企業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比什么都強。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現在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戴口罩,口罩在必要時拿下來放在哪里呢?有人就套在自己的袖口外,有人折起來后放在口袋,有人隨便放在桌上,有人放在飯店提供的一次性塑料袋中,但這個塑料袋使用完后也會被浪費。
我在澳門看到過一款讓我吃驚的產品,就是像一個可折疊的塑料,把口罩對折后往里一放,然后塑料件可以再對折成小小一塊,可以放在口袋,干凈、方便,還可以反復使用。
這樣的事比比皆是,所以一句話,企業要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這需要有一雙慧眼。如果還沒有慧眼,可以去借一雙慧眼,通過向外界學習來獲得。
NBD:您近期撰文表示,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既要有“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要有“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既要明月當空,也要繁星滿天,并認為應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您如何看待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的作用?特別是目前一些地方也在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請問您對此有何建議,該如何有效推動,從而使得這一生態鏈高效運轉?
周漢民:目前,我國市場主體數約有1.4億戶,95%以上是中小企業。正是這些繁星點點,讓國家在如此嚴峻的新冠疫情面前能夠基本解決就業問題。深刻領會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就是充分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這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煥發出更加蓬勃生機的關鍵前提和基礎。
在2020年研發投入前十強中,民企占據4席,逐漸具有與國有企業分庭抗禮之勢
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第一要融、第二要通。
“融”包含剛才所提的三個“平等”,讓大中小企業融為一爐。要注重各類企業的作用:大企業要發揮資金、信息和生產設備的優勢,中小企業要發揮對新技術敏感的優勢,促進不同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和經驗分享,實現協同創新。
需要注意的是,既要讓企業“融”,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有各自的“奔頭”。只要把要素市場搞活,企業的“奔頭”就來了。
“通”就是要讓要素在市場中充分流動。過去講要素,主要是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現在還必須考慮知識、信息、管理,最重要的是數據,讓他們要充分流動起來。一切有礙市場發展的藩籬都要打破,藩籬既包括有形的、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也包括無形的如“旋轉門”等。
舉例來說,吸引人才,大多數人都會考慮重金延聘,這沒有錯。但有些時候,延聘對個人發展以及企業發展并不是最優解,這種情況下,考慮項目制何嘗不是一種選擇。
再比如,有些地方搞人才公寓,規定員工必須在工作多少年后,所住的那間房間產權才能歸屬于他。但我認為這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蛟S可以嘗試將產權分割為按年為單位并可以變現,相應的收購者是企業本身,員工和企業都可以更靈活地來決策。
總之,要實現創新要素在各主體之間開放、持續、高效流動。
記者手記 |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須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在當前新的發展形勢下,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資本市場等都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別是目前我國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只有大力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才能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須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目前支持企業創新舉措頻頻,特別是在前沿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還在不斷加大。
筆者在采訪中獲悉,疫情之下,許多企業已希望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發力,這正是企業重視創新求變的重要體現。
政策發力的同時,企業更要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發揮勇于創新、敢于突破的企業家精神,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取得更好的發展。
記者:周程程
編輯:陳旭
視覺:鄒利
排版:陳旭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