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7 11:15:36
反壟斷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應該如何加強對壟斷行為的懲處?全國已進入兩會時間,每經頭條特別推出“奮斗中國·兩會高見”欄目,《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帶著以上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馬正其精彩觀點:
● 反壟斷是國際慣例,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適用于所有主體。
●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開展反壟斷工作比較晚,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需要予以完善。
● 反壟斷工作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門一家,需要充分發動各界力量參與,形成社會共治新格局,倒逼企業將重心放到積極創新、公平競爭和更好服務消費者上來。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5日上午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反壟斷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
2020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2021年開年,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先聲藥業被罰1.007億元;
2月,《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發布,強調堅持對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著力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的法律規范,保護平臺經濟領域公平競爭,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支持平臺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
……
反壟斷會給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應該如何加強對壟斷行為的懲處?
全國已進入兩會時間,每經頭條特別推出“奮斗中國·兩會高見”欄目,《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帶著以上問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原副局長馬正其。
企業壟斷風險逐步顯現
NBD:為什么國家如此強化反壟斷,它對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影響?
馬正其: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020年我國GDP總值超過101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在海內外遭受疫情沖擊、外部經濟普遍萎縮的情況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在肯定巨大成績、堅定發展信心的同時,也應正視一些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風險和隱患。行政性壟斷在有的地方、有的領域還存在,人為分割統一大市場,妨礙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業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影響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率。
企業壟斷的風險也逐步顯現,尤其是有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利用規模、數據、技術、資本優勢,不斷提升市場集中度,打擊限制其他中小企業發展,未經審查進行收購并購,沒有正當理由采取“二選一”限定交易,對消費者進行大數據殺熟等,已經成為焦點。壟斷和資本的無序擴張,阻礙公平競爭,損害其他企業和廣大消費者的利益,扭曲資源配置、扼殺技術進步,影響一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反壟斷是國際慣例,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適用于所有主體。無論行政部門還是企業,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企業,在反壟斷法面前一律平等。
NBD:監管層多次強調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下一步我們應該從哪些地方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馬正其:必須高度重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重大意義,從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高度,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則,強化反壟斷監管執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首先,要完善健全法律制度,構建維護公平競爭的長效機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開展反壟斷工作比較晚,法律制度還不健全,需要予以完善。
其次,要加快完善市場競爭規則,抓緊出臺強化競爭政策實施的指導意見,推動反壟斷法修訂,完成《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暫行)》修訂。盡快出臺《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規則。
同時,要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大企業自律。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律。特別是那些規模龐大、實力雄厚、影響巨大的頭部企業,尤其要履行社會責任,不要以為“大而不能倒、大了管不了”,不能“大店欺小店”,依仗資金、規模、數據等資源優勢非法擠兌打擊同行,更不能肆無忌憚“薅消費者的羊毛”,變成“店大欺客”的“惡霸”。
大企業更要做業內良心,公平參與競爭,嚴格遵守各項法規,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做創新發展的表率,與小企業共同成長,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我國在反壟斷領域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
拉起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紅線”
NBD:從監管、監督等角度來看,應該如何加強對壟斷行為的懲處?
馬正其:需要進一步加大反壟斷執法力度,震懾不法行為。嚴懲重罰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讓違法企業付出沉重代價,不敢再犯,處罰一家企業,凈化一個行業。
對那些明顯限制競爭、造成嚴重損害的行為,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積極介入,在依法調查獲得證據和查清違法事實后,加大處罰力度,拉起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紅線”,用嚴格執法進一步維護法律權威性,規范市場行為。要在執法中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提高反壟斷執法效率,不斷提升智能化監管水平。
同時,還應當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形成反壟斷社會氛圍。反壟斷工作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門一家,需要充分發動各界力量參與,形成社會共治新格局,倒逼企業將重心放到積極創新、公平競爭和更好服務消費者上來。
新聞媒體要加大輿論監督,大力宣傳反壟斷重要性,曝光各種壟斷、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行為,譴責無良廠商。
廣大消費者要提高維權意識,“不管大店小店,誰壟斷就舉報誰”,積極主張合法權益,讓各種壟斷行為無處遁形。完善吹哨人制度,鼓勵經營者內部人員依法舉報經營者涉嫌壟斷行為,落實舉報獎勵制度,強化對舉報人的保護力度。
此外,充分發揮國家和地方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反壟斷執法體制。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強對反壟斷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管理,強化中央層面反壟斷執法力量,加大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執法人員專業技術知識技能,充分保障人員和工作經費。
地方層面,要充分認識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重要性,積極開展公平競爭審查,清理廢除涉及區域市場分割、妨害公平競爭的政策,支持國家層面反壟斷執法,配合查處本地區各種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強市場監管和反壟斷執法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
記者手記 |要繼續對壟斷保持高壓態勢
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不僅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生活便利,也能夠改變一個行業的生存模式。
顛覆,成了互聯網給人最深的印象,但日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不得不關注。
通過前期燒錢補貼吸引用戶,逐步改變用戶消費習慣,一旦形成粘性之后,再開始對消費者大數據殺熟、“薅羊毛”等,這似乎已經成為很多互聯網企業發展的思路。
一些互聯網平臺敢于如此侵犯消費者權益,其最大的底氣來源于資本擴張帶來的壟斷。而一旦形成壟斷,缺乏市場化競爭后,最終受害的將是整個行業上下游,甚至是經濟發展。
相對于工業時代,互聯網時代形成壟斷的門檻更低,速度更快。加強對企業壟斷行為的調查、懲處變得尤為重要,要拉起打擊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紅線”。
記者:李彪
編輯:陳星
視覺:劉青彥
排版:陳星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