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9 18:30:17
◎一位科創板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科創公司高度依賴創始人以及核心技術團隊,為此科創板推出的更具創新性的股權激勵制度,大幅增加了科創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從而為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保障。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在開板不到兩年時間內,催生出眾多億萬富翁的科創板,憑借各家公司不斷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正成為眾多核心技術人員“奔富”的平臺。
近日,知名法商數據公司理脈(Legal Miner)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自2019年6月開板以來,截至2020年底,共有67家科創板公司發布70個股權激勵計劃,股權激勵廣度達到31.16%,遠高于同期滬深兩市其他板塊股權激勵計劃占新上市公司的比例。
總體來看,并不是所有的科創板上市公司都出手闊綽。在科創板掛牌的215家上市公司(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只有67家,其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了8成。
此外,在這個有著“創富能手”的資本平臺,企業員工成為富豪的可能性也高了許多。數據顯示,在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公司中,激勵對象人數占到了上市公司總人數的比重平均值為23.62%,有5家企業激勵人員比重超過了90%。
一位科創板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科創公司高度依賴創始人以及核心技術團隊,為此科創板推出的更具創新性的股權激勵制度,大幅增加了科創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從而為企業核心技術研發提供保障。
對承載大眾創業致富夢想的“科創板”,除了成功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誰還將會是富起來的一批人?通過激勵拿到股權的公司核心員工,無疑會是一個必選項。
理脈(Legal Miner)日前發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在科創板開板以來,共有67家科創板公司發布70個股權激勵計劃,其中樂鑫科技(688018,SH)、晶豐明源(688368,SH)、航天宏圖(688066,SH)均發布了兩期股權激勵計劃,科創板股權激勵廣度達到31.16%。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超過3成的激勵廣度,遠遠超出了A股其他板塊的比例。同期(2019年6月~2020年12月31日),滬市主板、深市中小板、創業板股權激勵計劃占新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別為7.89%、5.71%和11.36%,科創板企業對股權激勵需求之大、對高科技人才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作為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本身也與其他主板間存有較大的區別。報告認為,因科創企業具有“公司規模較大、科技水平較高、盈利能力不穩定”的特點,使得股權激勵制度廣泛地應用于科創板上市公司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所謂股權激勵,是一種使經營者獲得公司一定的股權,讓其能夠享受股權帶來的經濟效益與權利,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激勵其勤勉盡責地為公司長期發展服務的激勵制度。而這也是吸引特殊人才和專業人才的重要方式。
2020年,新證券法的實施以及由科創板擴圍至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帶來了上市公司規模提升,也為股權激勵提供了基礎。總量超預期,成為2020年股權激勵市場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A股共有44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448個股權激勵計劃,同比增長32.94%,創出新高。
作為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激勵員工的一種方法,股權激勵自然會被注重科技硬核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所青睞。
自2019年底起,股權激勵計劃披露數量逐步上升(數據來源:理脈)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科創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板后,自2019年第三季度起,科創板公司公告的股權激勵計劃數量逐季度上升。2020年第四季度發布的股權激勵計劃公告數量最多,為26個。
“體量越大、越優質的上市公司越需要把股權激勵當作一個常規的制度,需要每年常態化地去實施,將人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捆綁起來,推動企業健康發展。”一位A股上市公司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股權激勵計劃逐季度增加之時,發布計劃的企業,在地域分布上也頗為集中。統計數據顯示,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最多的區域為上海市,共計發布19個,北京市和江蘇省發布數量分列第二、三位,各有16個和12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地域集中比例來看,前三位區域內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共發布47個股權激勵計劃,占到總數的67.14%。
除了地域外,從行業分布看,這些公司的分布也頗為集中。其中,發布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所處的證監會一級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共計45個,其次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計24個。
這種集中不僅局限在一級行業分類,在更為細致的二級行業,發布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也有扎堆的跡象。根據統計數據,發布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所處的二級行業主要集中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共計23個,其次為專用設備制造業,共計15個。
不過,相比于在地域、行業上的集中,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在自身屬性上,更多是希望抵御住“搶人”的民營企業。
從企業屬性來看,受益于國企混改的進一步深化,國有控股公司股權激勵尺度加大。近年來,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指導和推動下,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數量顯著增加。2020年,A股市場共有62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權激勵計劃。
民營企業為實行激勵計劃的主力軍(數據來源:理脈)
不過,在科創板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卻是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絕對主力。根據統計,目前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的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絕大部分為民營企業,共計發布58個,占所有企業發布計劃總量的82.9%。
在一位科創板上市公司高層看來,雖然度過了初創期,但由于科創公司高度依賴創始人以及核心技術團隊,尤其對于民營起家的公司來說,推出的更具創新性的股權激勵制度,也是這些公司顯示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
在一位資本市場人士看來,對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而言,股權激勵機制在公司戰略層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未來股權激勵市場將穩步增長,上市公司也將在中長期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中更具競爭力和責任感。
這種趨勢,顯然已被眾多科創板上市公司所認同。70份股權激勵計劃推出的速度,就很好地證明了這點。
數據顯示,科創板首期股權激勵計劃公告速度的平均值為223.58天。公告速度的二十五分位值為101天,中位值為232天,七十五分位值為318天。
祥生醫療(688358,SH)的公告速度最快,其于2019年12月3日首發上市,僅在23天后,即2019年12月26日就發布了股權激勵計劃的預案。與此同時,作為首批2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之一的航天宏圖,2019年7月22日上市,時隔520天,在2020年12月23日公布了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告,歷時最久。
從內容和方式看,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中涉及的激勵工具有三種,分別是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權和股票增值權,而與公司發展綁定的限制性股票,則是各家激勵員工的首選工具。
限制性股票,則是各家激勵員工的首選工具(數據來源:理脈)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科創板上市公司發布的70個股權激勵計劃中,合計有68個激勵計劃選擇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占比高達97.14%。其中,有45個計劃選擇使用2019年上交所科創板創新性推出的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工具,占比64.29%,位居第一;22個計劃采用了第一類限制性股票,占比31.43%,緊隨其后;另有1個計劃同時采用第一類限制性股票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的復合工具。
從覆蓋面看,不斷推出的激勵計劃,也足以讓科創板成為一個“創富能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科創板激勵對象人數占(已發布激勵計劃)上市公司總人數的比重平均值為23.62%。激勵人員比重的二十五分位(前25%)值為8.73%,中位值為14.16%,七十五分位值為24.24%。
約七成企業激勵比重不足員工的1/4(數據來源:理脈)
需要注意的是,有5家企業激勵人員比重超過了90%。其中,瀾起科技(688008,SH)激勵計劃首次授予部分涉及的激勵對象共計306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96.84%,比重最高。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為晶豐明源和思瑞浦(688536,SH),其激勵比重分別為92.95%和91.87%。
從絕對人數來看,君實生物(688180,SH)的激勵人數最多,有1933人,其次為奇安信(688561,SH),激勵人數為1147人。
此外,即使覆蓋面頗高,但從權益數量與總股本的占比來看,這些推出股權激勵計劃的企業的控制權,也不會受到影響。
總體來說,88.57%的激勵計劃授予權益數量占激勵計劃公告時總股本的比重在0~3%。具體來看,科創板共計70個股權激勵計劃,其中有半數的激勵計劃授予額度為1%~2%,位居第一;其次,授予額度為0~1%和2%~3%的公司,分別占比30%和8.57%。
80%公司激勵計劃授予權益比重不足2%(數據來源:理脈)
芯海科技(688595,SH)計劃首次授予限制性股票540萬股,預留70萬股,共授予610萬股,約占激勵計劃公告時總股本的6.10%,是所有激勵計劃中授予比重最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經推出的股權激勵計劃中,發放方式并不是一次性的,相當大比例的公司,設置了預留權益。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科創板70個股權激勵計劃中,56個激勵計劃都設置了預留權益,占比高達80%。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