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27 20:32:23
◎有了強勁的制造業基礎與較優的勞動人口結構,未來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抓手又在哪里?
每經記者 方京玉 每經編輯 張海妮
隨著佛山、東莞等制造業重鎮向高科技轉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核心競爭力能否全面轉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決定了灣區經濟的未來方向。基于目前灣區經濟基礎及條件,未來經濟發展的抓手在哪里,又如何合理驅動幾大經濟抓手并駕齊驅?
3月26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在2021年“黃埔金融峰會”上表示,未來大灣區的競爭力在于高科技與制造業。“中國要保持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這一戰就是能不能走向高科技。目前勞動力的年輕化是灣區的潛在資源”;“發展的抓手是什么?第一個是2060碳中和,第二個抓手是科技創新和數字化大潮。”朱民稱。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認為,如何塑造大灣區的金融格局也是未來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未來數字貨幣是改革方向之一。
朱民表示,對比2010年與2019年數據,粵港澳大灣區GDP占全國比重是下跌的,但工業占全國比重幾乎沒有變化,說明核心還是在工業制造業,同時高科技占全國的比重也較高。“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在高科技、制造業。”他稱。
目前,以東莞、佛山為代表的灣區制造業重鎮正在尋求高科技轉型。在社會老齡化比例迅速增長的今天,人才依然是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因素。“未來50年中國會迅速老齡化,但是過去十年里大灣區的老年人占全國比重是下降的,但是全國總體老年人口是上升的。所以粵港澳大灣區在吸收年輕人,我們的勞動力在年輕化,這是一個最大的潛在資源。”朱民表示。
有了強勁的制造業基礎與較優的勞動人口結構,未來大灣區經濟發展的抓手又在哪里?
朱民認為,灣區經濟發展的一大抓手是“2060碳中和”。“大灣區的基礎是制造業,制造業要跟著能源走,都得進行科技創新。比如光伏轉換效率的提高、氫燃料電池、核聚變電池等一系列的儲能。我們估計今年開始在碳中和能源上面的投資每年是1.5萬億,以后增長到2萬億左右,以后就是5萬億到10萬億的規模,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他說。
朱民在現場表示, 第二個抓手是科技創新和數字化大潮。“我們現在還在哪里?從整個技術的運用來看,我們還在4G階段。我們要從4G走向5G和云。但5G不是根本的目的,5G只是一個基礎設施,最終我們要走向5G區塊鏈,5G是要把物連起來。我們的未來是要走向物連的社會。這是什么?制造業。”他稱。
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在會上提出,要使得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地發展下去,就要注意(打造)它能夠持續的條件。
賀鏗舉例稱,歐洲有很多著名的經濟灣區,但后來都“褪色”了,比如近代英國的倫敦、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德國的漢堡,以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首都,過去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世界級灣區。但有的因為制度變化,有的因為資源條件的變化,最后都逐漸地“褪色”了?;浉郯拇鬄硡^的發展則需吸取國外灣區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在粵港澳2+9,共11個城市中,3種貨幣如何融通,這是一個貨幣一體化、金融融合一體化的問題。”“貨幣的本質是什么,是一個價值的尺度,所以貨幣的價值一定要穩定、可靠,而不是用來投機。再者,希望它是保密的。現在貨幣改革的方向比較明確,就是加密的數字貨幣。”賀鏗現場表示。
賀鏗認為,想要解決粵港澳大灣區內部“2+9”城市的貨幣流通問題,在區塊鏈技術之后,數字貨幣可能是改革的方向。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想要實現真正的融合互通,需要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與明確的定位。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走特色發展路線,應兼顧金融中心的角色,類似紐約;具有創造中心功能,引領科技向前,類似舊京山;同時又是一個大的制造業中心,類似東京,“我們有條件、有信心,應該融合這三個灣區經濟的特點,我們能夠搞得成”。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