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3 10:43:17
◎2020年,長城證券實現營業總收入68.6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5.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16%、51.35%。其中,財富管理業務營收23.61億元,同比增長48.86%,財富管理業務營收占總收入的34%。
每經記者 陳晨 每經編輯 吳永久
4月12日晚間,長城證券披露了2020年年報,實現凈利潤15.02億元,同比增長51.35%。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公司業務收入中成了“兩增兩降”的局面,其中財富管理業務營收23.61億元,同比增長48.86%,增幅最大。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營收12.62億元,同比增長9.06%。相反,公司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下滑較大。
另外,在營業收入大增的同時,公司營業支出更為顯著,其中信用減值損失9811.38萬元,較2019年度增加9251.41萬元,增幅1652.12%。
長城證券2020年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末,公司總資產722.1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2.20%,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資產180.7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83%。
2020年,長城證券實現營業總收入68.6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5.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16%、51.35%。此外,長城證券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8.58%,同比增長2.63個百分點。公司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元(含稅)。
長城證券將主營業務構成分為四塊,表現為“兩增兩降”。即財富管理業務營收23.61億元,同比增長48.86%;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營收12.62億元,同比增長9.06%。投資銀行業務營收4.51億元,同比下滑24.41%;資產管理業務營收1.06億元,同比下滑34.51%。財富管理業務營收占總收入的34%。
數據來源:長城證券2020年年報
長城證券對此解釋稱,財富管理業務營業總收入同比增加48.86%,主要系公司市場交易量及兩融規模增加,帶動經紀業務凈收入及兩融利息收入增加。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營業支出同比增加53.50%,主要系公司抓住投資機遇,積極布局,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投資收益持續增長,帶動證券投資及交易業務投資薪酬支出同比增加。資產管理業務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34.51%,主要系公司布局資產管理業務轉型,壓縮通道業務規模導致資產管理業務收入短期有所收縮。
綜合來看,就行業地位而言,長城證券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中證協數據顯示,公司利潤總額行業排名第26位,較上年末上升6名;凈利潤行業排名第26位,較上年末上升6名;融資融券利息收入行業排名第22位,較上年末上升1名;證券投資收益行業排名第24位,較上年末上升9名;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行業排名第16位,較上年末上升23名。
伴隨著營業收入大漲76%的同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長城證券的營業支出同時也在水漲船高,而且漲幅還超過營收的漲幅。據披露,長城證券2020年營業支出達50.37億元,同比大增86.70%。
就支出構成而言,其他業務成本27.54億元,業務及管理費達21.54億元,信用減值損失9811.38萬元,稅金及附加達3048.59萬元,合計達50.37億元。
其中,長城證券信用減值損失暴增16.5倍格外引人注意。數據顯示,2020年長城證券信用減值損失9811.38萬元,較2019年度增加9251.41萬元,增幅1652.12%。
Wind數據顯示,就已經披露2020年年報數據的上市券商來看,長城證券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幅最大。接下來是中金公司和紅塔證券,2020年信用減值損失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09.52%和386.45%。此外,東方證券、中銀證券、中信證券和華西證券的增幅也均超過100%。
對于公司信用減值損失暴增,長城證券解釋稱,主要系公司相關業務規模增加,按照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計算的信用減值金額增加。而據記者了解,該相關業務即為融資融券業務。
據悉,長城證券融資融券業務中,將資金借給客戶,形成一項應收客戶的債權確認為融出資金,并按商定利率確認相應利息收入。
截至2020年末,長城證券融出資金金額達189.06億元,同比增加58.98%。隨著融出資金的大增,形成的利息凈收入也為長城證券的營業收入貢獻了不俗的業績。2020年,長城證券利息凈收入4.25億元,增幅61.39%。公司稱,主要系公司抓住市場行情,積極推動兩融業務發展,兩融利息收入同比大幅增長。2020年,公司實現兩融利息收入10.48億元,增幅53.98%。
但與同時,2020年長城證券融出資金減值損失(轉回)達4729.15萬元,占到整體信用減值損失金額的近一半。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