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16 18:00:02
◎2021年一季度內,基于“碳中和”概念的項目投資均值遠高于其他賽道,累計投資超過了45億美元,這與此前創投資本在投資端重點關注醫藥、消費升級的偏好有所差異。
◎一季度“碳中和”相關賽道背后投資人大致分為五類: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資本、車企CVC、產業鏈投資者及跨界投資者,其中投資機構投資數量占比超70%。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根據投中數據最新統計,今年一季度的創投市場交投活躍,僅VC市場交易規模占比就較去年增加10個百分點,投資均值增長89%。值得注意的是,投資端在二級市場同樣火熱的“碳中和”概念備受關注,相關賽道一季度累計投資超45億美元,其中電池投資最為活躍。
記者注意到,與此前資本簇擁醫療、消費升級的傳統有所不同,有分析指出,背后邏輯之一在于募資結構中有關“產業布局+跨界”的整合。除投資機構外,地方產業資本和上市公司投資意愿強烈,后者在季度內企業類LP的比重超過20%,部分企業正在布局專業化投資平臺。
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的環保政策趨向,投資界的熱度不止步于二級市場,也在影響創投界的投資偏好——從VC/PE市場的賽道吸金分布來看,“碳中和”概念已是今年一季度絕對的吸金主力。
根據投中數據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一季度內,基于“碳中和”概念的項目投資均值遠高于其他賽道,累計投資超過了45億美元,這與此前創投資本在投資端重點關注醫藥、消費升級的偏好有所差異。
有分析指出,得益于政策紅利的不斷加持,“碳達峰”、“碳中和”在地方行政目標中開出規劃時間表。4月16日,國資委表示,將配合相關部門抓緊研制相關規劃方案和配套政策,專門研究制定中央企業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實施意見。
可見,在環保高要求促進下,企業端正在進行資源要素的匯集,而涉及生產改良以及工藝創新的技術升級大勢已經在召喚資本的聚集。每經記者注意到,包括中金資本和紅杉中國在內,一季度有關“碳中和”的主題基金有近10只。
其中,遠景科技集團與紅杉中國共同成立總規模為100億元人民幣的碳中和技術基金,投資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領域的領先科技企業,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協鑫能科擬與中金資本合作發起設立一只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產業基金,通過對移動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優質項目和充換電平臺企業進行股權投資。
此外,國能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計劃100.2億人民幣的規模,現有LP包括國家能源集團、中國國新和中國東方;百億規模以下的基金還有三門峽百姓新能源汽車投資基金(10.01億人民幣)、吉利&韓國SK汽車產業投資基金(3億美元)、雄安科融環境環保產業投資基金(15億人民幣)以及雅安綠色產業股權投資母基金等。
有分析指出,得益于一季度VC/PE市場總體的募資水平提升,創投資本再次迎來業績改善機遇,爭相對政策托底的、具有趨勢確定性的項目重點覆蓋,亦是當前“碳中和”項目受關注的原因。
不過,現成的優質項目畢竟是少數,尤其在排除傳統環保企業之外,初創企業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拐點仍未出現,導致頭部企業參投門檻提升,行業總體估值水平也在上漲。
根據投中數據的統計,一季度“碳中和”相關賽道背后投資人大致分為五類: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資本、車企CVC、產業鏈投資者及跨界投資者,其中投資機構投資數量占比超70%。
其中,作為在該領域布局的第二大主體,地方產業資本的動作相對積極,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山東等地已經在一季度積極布局“碳中和”生態鏈;車企CVC季度內在該領域布局的活躍度與地方產業資本相差無幾,投資方向主要為新能源電池及相關材料,最為典型的為北汽產投,季度內完成對3家新能源車相關產業鏈的投資布局,包括藍谷智慧、金力永磁、海姆霍茲。
而從實際的項目估值來看,一季度公開披露“碳中和”相關賽道中超1億美元的大額融資案例有:零跑科技(43億人民幣)、蜂巢能源(35億人民幣)等。其中,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零跑科技本輪融資來自合肥市政府、國投創益、浙大九智和涌鏵資本;蜂巢能源本輪融資來自中銀投、國投招商(聯合領投),其他投資方包括金融街資本、常州創業投資、浙大九智、IDG資本、凱輝基金、海通開元、德載厚資本、長城控股等。
動輒30億、4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融資,這一規模已經超過一季度內大部分行業的投資均值水平。具體來看,備受資本關注的人工智能行業投資均值未到3000萬美元;而排在前列的重資產投資賽道運輸物流投資均值為1.65億美元,遠不及“碳中和”項目的估值水平。
投資力度的增加來自于募資端機構的改善,亦與LP實際投資意愿相輔相成。每經記者發現,由于上市公司產業擴張和技術迭代的需求,跨界整合依然是其并購策略下的重要方向,不少企業一季度的投資活動現金流為負,亦是其“產業布局+跨界”邏輯的體現。
據投中數據統計,一季度專注跨界投資的LP出手次數已占到總數的3%,不乏游戲、區塊鏈等跨界投資者。此外,制造類的上市公司同在“產業布局+跨界”方面涌現,注入邁為股份和絕味食品,此前也均把投資觸角伸向新興產業。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