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08 17:23:23
◎在國內醫藥創新如火如荼的當下,自主創新不等于自己創新,是眾多與會者提到的共同觀點。
◎正心谷創新資本合伙人謝榕剛則提到了“內卷”一詞。眼下創新藥領域“熱門靶點扎堆、研究高水平重復”等現象的確讓不少創新藥企感受到了“內卷”的壓力。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創新正成為中國醫藥發展的重要變量。”中金公司首席運營官楚鋼在近期召開的2021太湖灣生命健康未來大會上表示。
但在國內醫藥創新如火如荼的當下,自主創新不等于自己創新,是眾多與會者提到的共同觀點。正心谷創新資本合伙人謝榕剛則提到了“內卷”一詞。眼下創新藥領域“熱門靶點扎堆、研究高水平重復”等現象的確讓不少創新藥企感受到了“內卷”的壓力。
“醫療AI、基因療法、免疫治療等關鍵詞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就中國醫藥行業來說,市場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改革和發展。藥審改革向創新藥產品上市提速,醫保改革向批量采購傾斜,正重塑傳統產業的競爭格局,中國醫藥市場正在上演‘弱者被淘汰、強者續存’的故事,同時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中金公司首席運營官楚鋼如是評價當下的醫藥產業。
楚鋼表示,創新正成為中國醫藥發展的重要變量,而在創新以外,國產替代和整合則是醫療器械和診斷行業過去幾年的關鍵詞。同時,在醫療服務板塊,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
醫藥行業的熱度吸引了資本的積極參與,資本的加入又賦能醫療產業的創新。
中金資本運營有限公司總裁單俊葆稱,盡管2020年國內股權投資市場的募資量較2019年下降了8%。但從投資端看,生物醫藥、醫療大健康等方向的投資額及投資項目數,均有較大增長,其中,2020年相關方向的投資金額為1700多億元,同比增長74%,投資項目數也增長了近20%。
單俊葆表示,“二級市場方面,醫藥行業也從2019年年中以后,大幅跑贏大盤,所以綜合來看,不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已成為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賽道之一。而從細分板塊來看,最熱門的領域還是集中在創新藥上。”
從投資角度看,單俊葆認為,如今生物醫藥投資重點離不開幾個關鍵詞:源頭創新、科技賦能和全球競爭。他表示,未來資本將關注更多first-in-class(首創)靶點的探索,更多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的案例,以及細胞治療、mRNA疫苗等前沿技術彎道超車的機會;也看好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對于新藥研發的賦能,有可能帶來行業變革性的機會;以及有能力進行license-out(對外授權)、更多參與國際化競爭的企業。
單俊葆強調,“生物醫藥的投資的確有些過熱,但從資本的角度看,可以錯過一個賽手,但不能錯過生物醫藥這個賽道,這是一個時代的紅利,用時間換空間,能夠更多地趕上這個時代提供的投資機會”。
身處當今最熱的賽道,“賽車手”們的感受如何?
正心谷創新資本合伙人謝榕剛提到了“內卷”一詞。眼下創新藥領域“熱門靶點扎堆、研究高水平重復”等現象的確讓不少創新藥企也感受到了“內卷”的壓力。
科越醫藥首席業務官何奇志談到靶點扎堆這一現象時表示,“應該注意到這一現象,但不應該擔心它。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國內的生物醫藥行業還處于相對早期、不是非常成熟有關”。
何奇志認為,真正的創新需要科技源頭,需要具備創新經驗的人才和敢于承擔失敗風險的大量資本,而這些都需要幾十年的積累。
何奇志進一步表示,fast follow(指以快速跟進式的藥物開發)就像是較低的好摘的“果子”,走在前面的先發現的人把“果子”摘下來了,后面的人還想去摘,卻發現“果子”已經沒有了,這就會讓投資人、企業面臨一些風險與問題,所以大家還是要往差異化的方向去走,但這就要做好“打大仗”的準備。
“現在大多數創新藥還處于研發階段,到了商業化階段,價值不能變現的時候,投資人就會追求業績來實現公司價值,到時公司只能被迫另尋出路,到時候大家再來著急就晚了。所以對于創新藥企而言,差異化開發是現在就要開始想的事情。”何奇志說。
極目生物創始人兼CEO胡海迪以自己所在的眼科賽道舉例靶點扎堆的現象。“在中國如果調查一下有多少個臨床試驗在眼科方面是做Anti-VEGF(抗VEGF抗體),答案是在60%以上,等于每十個臨床實驗里面就有六個在做。其實它的情況在我眼中比PD1更嚴重,因為PD1有各種各樣的適應癥,Anti-VEGF在眼內注射大概就只有兩三個適應癥。”胡海迪認為,市場上可能缺兩樣東西而導致了靶點扎堆的問題:一是資源,比如人才資源、對行業的前瞻性了解和科學配套;另一個是公司缺乏對藥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從我們的角度上看,大家都不應該再做重復靶點,因為商業價值不大。“很多公司缺乏對整體的藥物或者產品的生命周期更宏觀的策略和關注,這一點的缺口是我覺得未來需要補充的。”胡海迪認為。
相關鏈接:專訪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王磊:在中國加大合作研發、商業代理 但不做“大而全”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