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16 21:08:37
◎今日,碳市場一經開啟,各電力企業就已趕上“首班車”了。上線參與首日交易的,分別為6家電力企業,兩大地方國企,以及“兩桶油”。
◎電力行業之后,也會有更多的行業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其中,鋼鐵行業將在“十四五”期間盡早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此外,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也有望在“十四五”期間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從十年前的試點到如今的統一開市,中國碳交易走過了10年時光。
在各方熱切期盼中,7月16日9:30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鳴鑼開市,隨后開始第一批交易。
來自開市現場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天碳配額開盤價為48元/噸,9點30分,首筆全國碳交易已經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52.78元,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今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4103953噸,成交額210230053.25元,收盤價51.23元/噸,較開盤價上漲6.73%。
申能集團、華潤電力、華電集團、中石化、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華能集團、中石油、大唐集團、浙能集團等10家企業成為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批成交企業。
受開市消息影響,A股市場的碳中和相關概念股也乘“熱”而上,昊華科技(6000378,SH)、云天化(600096,SH)漲停,雙良節能(600481,SH)漲逾9%,板塊繼續活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按照規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中心落戶上海,碳配額登記系統設在武漢,兩者共同承擔了全國碳交易體系的支柱作用。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相關規定,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擔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我們測算,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因此中國碳市場的啟動將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增添新的動力和信心,也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借鑒。”在國新辦7月14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說。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張爽認為,中國愿意積極采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體現了一個大國的擔當。而建立全國性碳排放交易市場,無疑是履行擔當的重要一步。中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將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其碳減排總量將遠遠超過歐盟碳交易中心的減排量。
記者梳理資料注意到,從2011年10月啟動碳市場建設以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7省市開展試點,而后從2013年6月陸續啟動了交易,試點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經多年經驗積累,到2021年6月,試點省市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據國金證券統計,待重點行業全部納入碳市場后,覆蓋的年碳排放總量預計在80億噸左右,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70%-80%。
對于碳交易市場的初期規模,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副總裁王習斌表示,“后面其他高耗能的行業逐步啟動,八大行業接近100億噸體量。”
在碳排放交易額上,根據中國碳論壇及ICF國際咨詢公司共同發布的《2020中國碳價調查》研究數據,到2025年,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價預計將穩定上升至71元/噸,全國碳排放權配額交易市場市值總規模將達到2840億元,如果后期推出期貨等相關衍生品,那么規模還將被放大數倍。
但不管規模會有多大,來自機構方面的觀點普遍認為,碳排放交易是生態環境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未來一段時間“碳達峰”、“碳中和”行動的核心工作。
趙英民表示,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與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張爽教授談到,隨著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成立,企業最重要的是主動擁抱變化,改變對成本的固有認識。此前,企業更多考慮自身的成本支出,而對社會成本如環境污染等重視不足,未來,企業需要充分兼顧這兩者。除此外,產業升級的速度也將加快,很多企業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利用這個契機,推動企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從而更輕松地通過此次“大考”。
全球來看,電力和熱力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碳交易市場,率先啟動的是發電行業碳排放權交易上線。
此前,或是受碳中和利好影響,電力板塊的部分上市公司今年整體股價走勢漲幅超前。
今日,碳市場一經開啟,各電力企業就已趕上“首班車”了。上線參與首日交易的,分別為6家電力企業,兩大地方國企,以及“兩桶油”。
中石化方面披露,其下屬17家企業自備電廠納入全國碳市場,其中勝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創四家企業參與了首日碳交易。
浙能集團方面宣告,已完成浙江碳交易首單,集團所屬嘉華發電公司、溫州發電公司、北侖發電公司和寧夏棗泉發電公司參與上線交易。
“從國際經驗看,發電行業都是各國碳市場優先選擇納入的行業。既然它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費多,所以這個行業首先納入,同時可以起到減污降碳協同的作用。”趙英民說。
記者注意到,碳排放量巨大的煤電短期內仍是我國電力的主要來源。至于為何將電力行業作為首選行業,中研綠色金融研究院院長顧蔚對記者分析說,電力行業是我國碳排放最大、最重的一塊“拼圖”,同時也是未來實施碳減排的最重要領域。據統計,2019年,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占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50%以上,碳排放量占能源相關活動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除此外,與電力行業本身的行業屬性相關,其產品相對單一,而且數據計量的設備比較完備,排放數據統計的基礎相對其他行業較好,便于核查和規范管理,可以為以后其他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提供很好的示范。
記者注意到,全國碳市場總的原則是順利啟動,平穩運行。而政府分配的配額及執行配額的松緊程度,將是各電力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積極性與否的重要影響因素。
“配額還是分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長期目標,首年不會收緊配額,大部分電力企業在最近幾年,依然體現為碳權緊平衡,未來會逐步收緊,分布實現碳減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記者分析說,碳交易會加速電力行業新能源發電和燃煤發電的分化,中國電力結構的轉型應該在此勢頭下加速前進。
“如果積極地跟進電力能源結構的優化,以低碳項目來對沖掉化石能源碳排放,則可以很好地平衡未來業績預期。當然,如果不去做優化,那么電力企業的碳權壓力會逐步增強,首年的利潤影響可能不大,但未來將逐步加大。總體上看,電力公司尤其是火電企業業績將承壓。”盤和林說。
在談到如何讓電力企業更好地適應挑戰問題時,張爽教授認為,“不管是碳交易的價格,還是配套的電價改革等,最重要的是讓市場發揮主導作用。”
張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我國嚴控銷售電價,但一旦電力企業被納入碳交易平臺,就促使其使用更清潔的能源來發電,單位發電成本勢必會上升。如果電價不放松,電力企業的利潤會被壓縮,其就沒有動力去推動降低碳排放。另外,嚴控電價,讓電價保持在較低水平,會使得那些耗電量較大的行業和企業沒有動力來推動節能,降低電力消費。所以,為配合推動碳交易制度的實施,電價制度改革未來有必要提上日程,讓市場供需關系來主導電價的變動。
電力行業之后,也會有更多的行業被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其中,鋼鐵行業將在“十四五”期間盡早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此外,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也有望在“十四五”期間陸續納入全國碳市場。
從目前的政策來看,我國的碳定價機制,以“誰污染誰付費”為原則。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
趙英民表示,目前在全國碳市場相關的制度設計中, 生態環境部考慮通過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政策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形成合理碳價。
此前多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全國碳市場推出以后,隨著中國“雙碳”進程的推進,碳市場的配額會逐步收緊,未來5-10年間,碳的價格會呈現逐步上升的過程,并大概率最終與國際碳價格接軌。
綠色金融專家、商道縱橫總經理郭沛源博士對記者分析指出,“中長期看,碳價應該在近期開盤后平穩的基礎上,有一個上行動力,未來,企業的碳減排成本會逐漸上升。”
“相對于此前45元左右的市場預期,今早的首筆碳價要高出不少。”盤和林對記者說,前期來看,碳市場供需較為平衡,所以,預期碳價不會很高,進入市場的主體企業要立足長遠,優化能源結構。未來,要視能源結構調整情況,和火電企業占比情況而定,如果一切推進都如設想那樣,那么這個價格將維持穩定,甚至出現逐步上升。
“對于發電企業,除了盯住市場,還要看碳權超標導致的處罰成本,這個成本可以看做是碳權交易價格的天花板。進入市場的主體尤其要關注到,如今對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監測正在日趨嚴格,在數據真實性上面要切切實實的落實到位。主體企業首先在自身碳排放數據采集方面要做好流程。”盤和林強調指出。
在碳成本有預期增加的背后,業內專家認為,其將有望推動減碳技術的發展,依托碳市場可提供企業多元投融資渠道。
“碳市場還是能扮演一定的金融角色,它在推進的過程中,能讓我們的金融機構積極地參與進來,產生一些新的融資工具。依托碳市場的融資,從碳交易本身來看,企業投入資源做了減碳,多余額度可以拿到市場交易,可以獲取一些收益,相當于碳交易市場為減碳好的企業提供了一個籌措資金的渠道;除此外,依托碳市場產生的一些創新的金融工具,譬如企業拿碳排放權去銀行做抵押融資,這也是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未來,應該還有很多的金融創新出現。”郭沛源博士說。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