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06 09:42:33
每經記者 金喆 陳星 每經實習記者 林姿辰 許立波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注射生長激素,也被稱為“增高針”,在無數對孩子有身高焦慮的父母眼里,它是一款“神藥”。在資本市場,它也是一款“神藥”,至少在今年7月以前,大多數機構和投資者都這么認為。
正是仰仗子公司金賽藥業的這款“神藥”,過去十多年,長春高新(000661,SZ)股價漲幅超過100倍。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8月4日晚間,長春高新核心產品生長激素突然陷入“濫用”質疑,13萬股東一夜無眠。8月5日開盤,長春高新被億元大單摁在跌停板上。盡管當天盤中一度出現微弱反彈,但仍以跌停價276.51元/股報收,跌幅為10%。
如今當家產品陷入“濫用”質疑,長春高新的投資邏輯會就此瓦解嗎?單品一騎絕塵的盈利模式還能撐起千億市值嗎?
質疑背后,有剛需也有身高焦慮
發現6歲的女兒身高矮于同齡人后,葉女士在有同樣煩惱的朋友推薦下,來到了某三甲醫院內分泌科。醫生給葉女士的女兒開了一系列檢查單,其中有項特別重要,叫“生長激素激發試驗”,是用來判斷是否缺乏生長激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因制劑不同、體重和敏感性不同,生長激素針每月費用在3000元到15000元之間,且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的時間。根據媒體2019年6月的報道,藥品招標信息顯示,長春高新生長激素粉針年化費用近1.9萬元,水針年化費用在4.2萬元左右,長效劑型的年化費用在19.6萬元左右。
“如果醫生判斷你缺乏(生長激素),就會告訴你需要打生長激素,但在打之前需要做腦部CT,看看腦垂體有沒有什么瘤,有(瘤)的話就不能打。”葉女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這些前期的檢查都是必須做的。
在醫生診斷存在缺乏生長激素的情況后,葉女士的女兒開始注射金賽藥業生產的生長激素。每隔3個月,葉女士就要帶女兒回醫院做生長因子等一系列檢測,6個月再測骨齡,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調整藥物。
因為公立醫院備藥比較少,葉女士要憑借醫生開的處方去兩個指定地點拿藥,而且必須是三個月內的處方,如果不給處方就拿不到藥。在她看來,生長激素藥物管理得比較嚴。
剛開始時,葉女士的女兒比同齡人的平均身高矮13厘米,經過1年9個月的治療,差距已縮小到3.5厘米。“馬上就要達標了。”葉女士對這個效果很滿意,但她也隱隱有些擔憂,比如生長激素是否會導致性早熟?女兒的近視是否和注射生長激素有關?
目前,我國藥企獲批的生長激素適應癥是:由于生長激素缺乏等罕見病造成的矮小癥、努南綜合征(Noonan綜合征)和SHOX基因缺少但不伴有生長激素缺乏癥的患兒。
顯然,葉女士的女兒屬于生長激素的“剛需人群”,但也有孩子是因為父母的“身高焦慮”而違規使用“增高針”。據她所知,有些診所確實可以開到生長激素,存在不規范使用的情況。
北京和睦家醫院執業醫師趙燁(化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表示,自己雖然并不是專門的兒童內分泌??漆t生,但每個月都會接診大量帶孩子來咨詢身高問題的家長。
趙燁說,最近有一個10歲男孩被父母帶來,要求做骨齡檢測。僅僅是因為媽媽覺得班里的同學都比自家孩子高,又聽說通過注射生長激素能讓孩子長高,所以就動了心思。而這已經是趙燁8月以來接待的第3個咨詢能不能給孩子打生長激素長高的家長。
但實際上,這個10歲男孩的身高不僅在60百分位以上,近一年的生長速率也很好。按其生長曲線預測,孩子成年后的身高應該在179cm左右。最后,這個孩子及家長被趙燁成功“勸退”。
趙燁表示,國內外指南均明確以兒童身高低于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2標準差或者-1.88標準差為矮小。“只要在這個正常范圍內,并按著其中一條等級線附近上升,就是生長速度正常的證據”。
“在我接診的來咨詢身高問題的求診者中,只有極小部分人需要轉診到??谱⑸渖L激素。絕大多數家長覺得‘矮’的孩子,并達不到醫學上關于矮小的界定,很多家長都是過度焦慮了。”趙燁說。
他認為,目前在針對使用生長激素患者的長期隨訪中,沒有發現太明顯的長期副作用。需要強調的是,生長激素對非生長激素缺乏的矮小兒童效果有限,更不能達到違背生物學規律“定制身高”的目的,不是所有身材矮小的兒童都需要且適合使用生長激素,對身高盲目采取醫學干預不可取。
記者注意到,即使在趙燁醫生倡導理性看待身高問題的微博下,還是有不少家長貼出了孩子的年齡、身高甚至生長曲線,希望醫生給出孩子是不是偏矮小或是否需要干預的建議。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潘慧在題為《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兒童生長激素缺乏癥和特發性矮小癥的安全性問題》的論文中寫到,臨床醫生應當慎重選擇rhGH治療非GHD矮小癥尤其是ISS的指征,采取個體化用藥,并密切隨訪用藥的安全性以及副作用及由此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這種藥對于真正存在生長激素缺乏或者不足的人群是有用,但的確有很多醫院也在推銷這個東西。把它(長不高)搞得像是要看病,跟普通發燒感冒一樣,我覺得這個不太好,還是應該按照國家監控管理起來。”一名患者家屬向記者表示。
長春高新昨開盤跌停,近300家機構調研
公司回應:沒有濫用
8月4日晚,新華社發布文章《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再度引發市場對“生長激素濫用”的討論。
文章指出,近年來,醫學上主要用于矮小癥的“增高針”治療悄然興起。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所謂“增高針”其實就是注射生長激素。專家認為,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苗頭,可能帶給使用者內分泌紊亂、股骨頭滑脫、脊柱側彎等健康風險。
文章還指出,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生長激素的使用量越來越大。國內一家生長激素龍頭企業年收入連年增長。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間,其年收入增長了4倍多,收入90%以上都來自生長激素相關產品。
在醫學上,對矮小癥有著嚴格的診斷標準,其中因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發的矮小癥,占比并不算高。北京301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前主委母義明曾表示,生長激素缺乏性矮小癥發病率大約為十萬分之二十至二十五。
過去的10年間,矮小癥的自然發病率并沒有明顯提高,但國內生長激素市場卻保持高速增長。根據相關數據,過去7年間,生長激素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30.42%。2015年,國內生長激素市場約為13億元,2019年,市場規模便已達58.89億元。根據西南證券估算,2020年市場規模大約是77億元。
對應到長春高新,在國內生長激素市場上,其子公司金賽藥業占比近八成,是絕對的老大;而從產品上看,重組人生長激素產品是金賽藥業的重磅產品,憑借2020年58.03億元的總收入,金賽藥業也成為長春高新最吸金的子公司。
此外,長春高新還在持續對生長激素進行研發。根據其2020年年報,金賽藥業目前還有8項重組人生長激素重點項目處于Ⅱ/Ⅲ期臨床試驗階段,適應癥覆蓋增加小于胎齡兒(SGA)適應癥、增加特發性矮?。↖SS)適應癥和增加成人生長激素缺乏適應癥等,被認為具有廣闊的應用市場。
隨著前述新華社文章的發布,8月5日早盤,長春高新開盤即被按在跌停板上。5日中午長春高新和金賽藥業多位高管參加電話會議,隨后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有290余家機構、1288位投資者參與。在會上,長春高新方面表示,將積極拓展兒童相關營養品、醫療器械等領域的新產品。
長春高新表示,目前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經營情況良好,同時公司決定將半年報預約披露時間從原來的8月24日提前到8月14日。
對于生長激素產品,長春高新稱,任何一個藥品都必然存在不良反應,因此藥品必須在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在醫生的正確診斷和指導下,生長激素是一個非常安全、有效的產品。就目前生長激素產品使用的診療情況來說,國內外均有著一系列嚴謹的診療標準和流程,醫生需進行一系列嚴謹的檢測項目后方可開處方,即使對確實需要治療的患者,也還要在患者本身接受的前提下進行治療。
長春高新表示,在兒童領域,公司積極拓展生長激素在身高管理之外的其他領域的應用,如生長激素產品在大齡晚婚晚育導致的早產、宮內發育遲緩,以及早產帶來的兒童多動癥、自閉癥等方面,這屬于一項國際經典的適應癥。同時,公司積極拓展兒童相關營養品、醫療器械等領域新產品。
在生長激素成人適應癥方面,長春高新認為產品未來市場潛力較大,后續公司也將積極推進生長激素產品未來在大齡女性備孕、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抗衰老、醫美等方面的合規應用。
而在金賽藥業的產品布局上,長春高新表示除了生長激素,金賽藥業在神經疾?。ɡ夏臧V呆癥等)及婦科、男科領域也均有布局,未來也要從主要做生長激素向多元化發展,在維持高市占率的基礎上利用生長激素在兒科及相關科室的地位與渠道,為其他產品打開空間。
其實,除了本次生長激素風波外,今年5月長春高新生長激素曾陷入將納入集采的傳言。從彼時到這次生長激素濫用質疑風波,長春高新的股價走勢宛若“過山車”,有投資者覺得公司外部環境暗流涌動,于是在這次事件發酵后“棄船而逃”。
但在森瑞投資研究總監何山看來,長春高新的發展仍非常樂觀。他認為,目前長春高新的市盈率已下降到約30倍,估值水平還有吸引力,加上公司仍有成人適應癥、兒科藥平臺,發展還存在一定想象空間。
多家公司已布局
機構回應仍看好賽道
根據西南證券的研報,2019年,國內生長激素市場規模達到60億元,適用人群基數龐大,滲透率較低,隨著滲透率的提升以及患者年用藥金額的提升,生長激素市場規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長,2024年有望達到150億元,復合增速超過20%。而華西證券認為生長激素市場“天花板”高,未來多因素將推動生長激素市場擴容。
正是看中生長激素賽道的研發壁壘和成長空間,很多公司躍躍欲試要到生長激素賽道中分一杯羹。其中,安科生物(300009,SZ)和聯合賽爾分別以12%和7%的市占率成為國內另外兩家擁有生長激素在售的公司,與金賽藥業一起分割了國內高達98%的生長激素市場。
而特寶生物的Y型聚乙二醇重組人生長激素(YPEG-GH)注射液、維昇藥業的TransCon人生長激素、天境生物的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融合蛋白)和億帆醫藥的F-899長效生長激素都是國內在研生長激素的一份子,其中前三者均處于臨床三期階段。
那么,這次事件對它們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相關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生長激素這種肽類處方藥必須在醫療衛生機構使用,對用藥患者也有長期隨訪和規范的定期檢查,所以很難濫用,“規范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投資者要正確看待這次事件”。
安科生物 8月5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在醫生的正確診斷和指導下,生長激素是一個非常安全、有效的產品。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公司生長激素產品均銷售至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醫療機構。目前公司生長激素產品已獲批7個適應癥,包括用于因內源性生長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兒童生長緩慢等。
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何山首先肯定了這個賽道的規模。據他介紹,目前國內兒童相關適應癥大概有300萬患者,其中200萬是激素缺乏的矮小癥患者,100萬是其他激素缺乏患者,如果以單個患者10萬元/年的用藥費用計算,國內兒童市場的“天花板”在3000億元;在成人使用上,國內才剛剛起步。
其次,對于此次問題的焦點——生長激素過度與不規范使用的行為,何山認為是存在的,但目前多數還都是合規使用。有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
該業內人士稱,作為處方藥,病人只有在醫生開出處方后才能拿到生長激素,并且還要定期到醫院接受治療和檢查,是比較規范的;同時,處方藥不能去做廣告,不能宣傳,用藥的人群規模很小,與醫學上統計的發病率相比,差距甚遠。此外,矮小癥的治療是一個慢性用藥治療過程,這種慢性病治療過程帶來的“痛”對于藥品來說是被濫用的天然障礙。最后,矮小癥屬于兒童疾病,家長是天然的監督者,從開始診斷到用藥過程,家長都非常重視,診斷時可能也問診過多名醫生專家,用藥中也密切關注用藥反應,如果沒有療效或者安全性存在問題,打個幾針可能就不打了,堅持的可能性也不會很大。
但是,如果各個環節都嚴絲合縫,濫用會發生在哪里?
長春高新5月的電話會議曾透露,公司的生長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醫院銷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醫療機構銷售;對公立醫院的依賴在減弱,預計未來在民營醫療機構的銷售占比會進一步提升。
于是,很多人將濫用的根源指向民營醫療機構,但何山不認同這一看法:“首先,多數(90%)患者不可用醫保支付,民營醫院更方便快捷,因此更多處方由民營醫院開出挺正常;其次,是否濫用其實與醫院是民營還是公立無關,主要和醫生個體有關。”何山表示,目前的確有些醫生開處方的時候會有不正當行為,超范圍使用的情況多少都會有,但濫用還說不上。
所以,落到這一事件對相關公司的影響,何山認為“甚至還不如集采的影響大”,大概只會導致極小部分患者流失。“雖然目前投資市場上現在有較大的情緒波動。但考慮到這個市場的規模,后來者預計仍然會按計劃進行研發。所以,雖然生長激素可能已經度過了爆發性增長期,未來只會維持較低且持續的增速,但從業績與估值匹配角度而言,我們仍看好相關公司。”何山說。
記者手記丨生長激素不應用來治“心病”
身材矮小不一定是病,但卻是很多人的“心病”。這或許才是生長激素被冠以“神藥”之名的真實原因。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從一兩歲幼兒的家長,到骨骼已經閉合的成年人,無論是否符合醫學上關于矮小的界定,只要認為孩子或自己“矮小”,無不對增高方法關切萬分。從打籃球、跳繩、喝牛奶,再到打生長激素,只要看上去對長高有利的方法,都不吝嘗試。更有父母在社交平臺上自責發文,遺憾自己和配偶都不高,沒能給孩子一個優越的身高基因。
家長或個人對身高的焦慮并不難理解。擇偶、求職,對身高的審視和要求無處不在。當身高可能成為人生擁有更多選擇的阻礙時,也就難怪為了追求一個更加理想的身高而窮盡各種手段。而只要是有利于實現正當需求的安全有效的科學手段,也不應該受到過分苛責。
但是,如何必要且合理地用藥,是生長激素當前最應規范的問題。如果長高成為一種“醫美”需求,對于那些希望用生長激素達到“醫美”目的的“求高者”,也應切斷其濫用醫學干預手段的途徑。
記者:金喆 陳星 實習記者:林姿辰 許立波
編輯:張海妮
視覺:鄒利
視頻編輯:朱星運
排版:張海妮 牟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