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9 09:12:49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何劍嶺
近日,一位行業知名的女性投資人在一堂“心靈課程”的課程中意外暈倒,經兩天全力救治之后,醫院急診部宣布醫治無效,離開人世。
令人震驚、扼腕、不解之余,這件事也引爆了公眾對這類課程的關注,一時網上眾說紛紜,出現了對投資人和課程的各種猜測。盡管女投資人的家屬仍沉浸在悲痛之中,但也迅速展開了規模極大的網絡辟謠行動,澄清所謂的“精神控制、洗腦、辱罵”等都是不實消息。
實際上,“心理修煉”“提升靈性”的課程在國內并不罕見。打開搜索引擎,彈出的相關企業與課程鋪天蓋地而來,類型也是五花八門。但與之相伴的卻是大量提醒和警示,不少人甚至直接現身說法,告訴大家“心靈課程”與“精神控制”之間微妙的關系,這或許也是引爆這次輿論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說,這類課程面世多年來,始終有源源不斷的學員報名參與,他們的身份從普通白領、創業者到企業高管都有,普遍都是人們眼中的高知群體。如果上述女投資人參與的并不是精神控制類“心靈課程”,那么讓大家談之色變的這種“心靈課程”到底是一門什么課?課程的內容主要有哪些?又為何會引起這么大的爭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找到了一位曾經參與過“心理修煉”課程、但中途因為“感覺不對勁”又退出的企業高管,他自述了這段親身經歷。以下即是其第一人稱講述的故事。
從日出到半夜,每天高強度培訓16~18小時
2018年,我在一家大型企業擔任高管。在這個行業,滿世界出差和熬夜加班都是常事,強度和壓力也非常大。在多位公司同事的推薦之下,我決定前往深圳參加一門可以“清理人生、突破自我”的課程。在同事的介紹中,這門課程美其名曰要幫大家“減輕壓力,打破固有的心理性格、重塑自我,變不可能為可能”。
雖然當時我對這些沒有太強烈的需求,也并不寄希望于一門課就能改變我的人生。但架不住有人反復推薦,同時也抱著一絲好奇,我和其他一些同事都報名參加了。后來才聽說公司有同事此前就參加過另一家公司的“心理修煉”培訓,并且這兩家公司的老師都是共用的。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暫且不表。
上第一節課之前,培訓機構給了我們一份介紹材料,還讓報名的學員(在課程中叫做“CP”)簽了一份“承諾書”。其中最重要的三點分別是:服從指引、保密以及對教材和版權的保密。
圖片來源:受訪人
整個課程分為三個階段: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每個階段連續上三天課。在深圳,初級班的價格是9800元,中級班大概是1.6萬,加上高級班,一共9天的課程就超過3萬元了。這是2018年的價格,現在聽說又漲了很多。
每個月三天的課程是全封閉培訓,上課的時候會集中把手機收走。老師會一再強調不準錄音、拍照,一經發現立即開除。教室也是采取全封閉模式,連窗簾都是兩層的,可以說是嚴絲合縫。上課的時候,除了導師在臺上講課,通常還有五、六名教練分散在課室內,幾乎無死角,就算有心也做不了什么小動作。這也是為什么大家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任何這類課程照片、視頻的原因。
課程的強度也很驚人,基本上每天的上課時間都在16個小時左右。如果從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開始算起,到凌晨約12點,可以達到驚人的18個小時。 初級、中級、高級班都是兩位老師輪流講課,一個老師講一天,中間只有課間和吃飯的時候才能休息。體力不支的其實大有人在,但在那種氛圍下,強撐也是很正常的。
學員互斥:“你就是不要臉”
我知道所有人最關心的問題都是:這個課到底講了些什么內容?
如果一定要說,那我覺得是用各種方式把老師或者這個課程的核心理念灌輸給學員們。這個“方式”,不限于自我剖析、互相批評、大聲吶喊、集體唱歌、做公益活動乃至催眠。
這是當時給我們的部分資料,也就是教材:
圖片來源:受訪人
我上的這個培訓班,最核心的理念其實可以概括為三點:“放下一切臉面;窮盡一切,目標必達;剖析靈魂,破鏡重生。”對于這些理念,單純老師講授的時候其實并不多,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學員的互動上,因此設置了大量的互動環節。
比如,學員進入教室的時候,老師首先會播放一些非常抒情、令人動容的音樂,先營造出一種帶有情緒的氛圍。接下來大家會進行共同或者分組的自我剖析,尤其是對于記憶中的一些消極創傷更是要深度反思,直面這些創傷從而達到“自我重設”的目的。
我不知道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對學員有多大幫助,但從現場大家的反饋可以看出,這種做法確實很容易就能調動人的情緒。
有一個環節叫做“吶喊”,要求學員大聲喊出自己需要的東西,并且要持續喊叫三分鐘?,F場有人喊自己需要愛情,還有人需要的則是錢。
三分鐘大喊足以讓人聲嘶力竭了。和我同組的一位從事外貿行業的老板喊著他需要的是“訂單”,還沒喊出幾聲,自己已經先流下了眼淚。
學員們還會被要求分組圍坐成一圈,進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比如做過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最遺憾的經歷又是哪些。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和其他學員會對發言者進行點評,有的時候還會出言不遜。
圖片來源:“CP”學員、教練朋友圈
有一位年紀在50歲上下的企業副總,真誠地談到自己工作太忙,無暇照顧家庭,但現場立即有同組學員指責他“你這個偽君子”。還有一個女生,在現場熱烈氛圍的感染之下事無巨細地剖析起了自己的情感歷程,講到最后情緒崩潰、放聲大哭。有的學員在分享之后,會被其他學員辱罵“你就是不要臉”。他們被罵的時候頭垂得低低的,臉憋得通紅。好在參加這個課程的很多人素質不錯,老師也會一直引導,所以基本上不會出現對罵的情況。
說實話有時候我都懷疑這些罵人的到底是不是托,不然誰會去這樣對待一個此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事后回過頭來想,參加這種培訓就得臉皮厚,甚至“不要臉”。臉皮薄的勸你別去了,承受不了。
除了這些,老師還會在現場進行催眠。聽起來是不是很荒謬?但課程現場就是會讓大家都躺在地上,把燈全部關掉,只有老師的聲音作為引導。等他講到七、八分鐘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忍不住開始嚎啕大哭了,這種感覺真是怪異又奇特。
我沒有哭,我只是覺得不對勁。可能我不是這種課程的受眾。
因為“不聽話”,我“反抗”了教練
讓我進一步感到不適的,是一次對教練的“反抗”。準確地說,是我們大吵了一架。
沖突爆發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上課期間我想去走廊喝杯茶提提神,本著不打擾課堂秩序的原則就自己悄悄去了一趟,沒想到回來的時候被所在小組的教練“抓個正著”。
更沒有想到,經過多年奮斗已經是一名企業高管的我,會因為這樣一件小事被這位教練當眾痛斥:“你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錯嗎?”并且還通過停課、發動學員集體勸解等方式來向我施壓,一定要我認錯并向他道歉。
不過我沒有遂他的意,反而在課堂上和這位教練據理力爭了一番。在我看來,我沒有因為這個動作影響其他學員與課程的進行;適當提醒可以,但沒有必要非讓我當眾認錯,甚至不惜停課也要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一直到后來在其他“心靈課程”學員的剖析中看到類似情況,我才明白,這位教練當時可能是試圖在所有學員面前用這些方式實現打壓我、樹立他的權威的目的。雖然不懂什么是“PUA”,但我的拒絕道歉大概讓他們意識到,我是一個難纏的刺兒頭,也為我后面順利退出打了點基礎。
“化緣”到30個面包、2桶洗衣液和200元
對我來說,這個課程最大的幫助、最好的一點就是,要求大家去做一些公益和慈善。例如9天課程時間里至少要去3次福利院看望老人,到了高級班還會要求學員做一些公益活動,比如為貧困地區募捐等等。
但是整個過程,身上都不能帶一分錢。
我們上課的地方距離福利院有幾十公里,不能打車,也沒有任何費用,于是只能向路邊的商店“化緣”、游說司機師傅義務載我們去福利院,通過向別人講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從而獲得幫助。
根據老師的講解,這個過程能讓我們把固有的觀念,甚至大家認知里作為“精英”的一部分自尊心毫不猶豫地扔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說起來我也很爭氣,在沒有“丟掉”自尊的前提下,我通過邏輯清晰的講述和真誠溝通的態度“化緣”到了30個面包和2桶洗衣液,解決了去福利院的“物資”問題,甚至路上還有一位男士聽完我的計劃,當即給了我們團隊200元作為支持。
事實證明,用自己的方法不一定就比聽課的效果差。
根據我的觀察,我所在的班級30多號人,大部分其實都是中小企業主。不知道是不是創業或者作為企業高管壓力確實比較大,所以更加寄希望于這類課程,希望從中得到精神寄托與安慰?他們的目的真的達到了嗎?
下面這個是這三個月的進度計劃表,我在中途選擇了徹底退出。
圖片來源:受訪人
殘酷童話:找不夠“海星”,就升不了級
不管你是在哪家機構報的班,每一個參加過“心靈課程”的學員都聽說過“海星”的故事。直接貼上來給大家看看吧。
圖片來源:受訪人
我簡單地復述一下,其實就是把周圍還沒有參加過“心靈課程”的人比喻為“海星”,并呼吁學員去“感召”更多人來參與。
童話聽起來都是美好的,但背后的現實可能卻有點殘酷。因為作為現任學員,在從初級班升入中級班的過程中,老師就會要求你至少找到3~5個“海星”,也就是吸引3~5名新的學員加入,否則就沒有辦法升入中級班。而到了中級班要進入高級班時,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現在你們有沒有明白,為什么很少在公開場合或者渠道看到這類課程的招生廣告?因為學員們基本上都是通過這種“人拉人”的方式,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來加入的。拉來新的學員,自己在升級時還能得到優惠,很多人為了不前功盡棄,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培養和發展新“海星”。而這顯然跟我的理念背道而馳,最終我選擇了退出。
時隔幾年回憶起當時上課的場景,依然像是一場夢,有時候我自己都難以相信這些事情真的發生過。但打開這家公司的網站與公眾號,發現內容依然在更新、課程依然在繼續,并且招收學員的年齡已經降低到了中小學生的年紀??吹皆?ldquo;心靈課程”上出現意外狀況的學員,痛心之余也又一次提醒了我: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
一切好像都變了,一切好像也從未改變。
記者:李蕾
編輯:何劍嶺
視覺:劉青彥
排版:何劍嶺 馬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