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6 23:02:30
面向“十四五”,各個國家級新區都在謀劃新一輪發展規劃,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新興產業集群。一場爭先進位的比拼,已然開啟。
每經記者 劉艷美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南京江北新區官方微信號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新華社消息,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9月6日在石家莊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以視頻方式出席并致辭。劉鶴表示,發展數字經濟必須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以強烈的創新和危機意識,主動創造條件,把握發展機遇,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把人才作為重中之重,充分發揚企業家精神,努力吸引和培養人才,依靠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使供給創造需求成為可能。要善于創造軟環境,持續完善法治環境,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和服務供給,保護公平競爭,反對壟斷。要善于發現和利用比較優勢,結合不同地區產業特點,努力創新,進行差異化競爭。
劉鶴強調,必須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使其在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民營經濟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決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現在沒有改變,將來也不會改變!
進擊萬億之城,南京江北新區“十四五”規劃出爐
近日,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南京江北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江北新區“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發展目標。
作為江蘇唯一的國家級新區,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力爭達到兩位數,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到2025年,新增集聚人口100萬,力爭實現在國家級新區中爭先進位。
到2035年,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新高地;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功能充分彰顯,形成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新格局;城市軟實力、吸引力和美譽度顯著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達到新高度;地區生產總值邁上萬億元以上新臺階。
解讀:國家級新區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設立,是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臺。截至目前,全國共有19個國家級新區。
根據2020年GDP統計數據,全國共有11個國家級新區邁過千億門檻,其中只有浦東新區一個“萬億區”,排名第二的濱海新區GDP尚未達到6000億元,緊隨其后的兩江新區、西海岸新區、天府新區和江北新區GDP都在3000億元量級。
江北新區并不是第一個喊出“萬億”目標的國家級新區。早在2016年,正在編制中的《西海岸新區城鄉總體規劃》就曾提出“2020年GDP達到5000億元、2030年GDP突破10000億元”;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天府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也對天府新區發展目標作了明確要求,即“到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0億元;到2035年,突破1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江北新區此前提出力爭到2025年GDP達到6000億元,而目前排名第三的兩江新區這一目標則設定在5000億元。面向“十四五”,各個國家級新區都在謀劃新一輪發展規劃,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新興產業集群。一場爭先進位的比拼,已然開啟。
青島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獲批
9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青島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21-2026年)的批復:原則同意青島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建設2號線二期、5號線、6號線二期、7號線二期、8號線支線、9號線一期和15號線一期等7個項目,規劃期為2021-2026年。線路規模139公里,估算總投資980.7億元。
時隔三年北京再發PM2.5源解析結果,本地污染源減少
北京6日發布第三輪PM2.5來源解析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北京市現階段PM2.5主要來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區域傳輸占四成。本地排放中移動源占比(46%)仍最大,生活源占比(16%)凸顯并成為第二大源。相較上一輪源解析結果,本地排放中各類源絕對量實現“瘦身”,區域傳輸對北京市影響增加近一成,且隨著污染級別增大占比上升,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占比超過六成。
此前,北京曾在2014年和2018年兩次發布PM2.5的來源解析報告。通過兩輪源解析,隨著大氣治理不斷深入,北京大氣污染來源確實發生了變化。
國家發改委:近期各地加大力度開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國家發展改革委9月6日消息,近期,生豬價格低位波動,為保障生豬市場平穩運行,各地按照《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規定,積極開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據發改委初步統計匯總,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安徽、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四川、西藏、陜西等地已開展收儲工作,內蒙古、吉林、福建、廣東、重慶、四川、貴州、西藏、甘肅等地計劃于9月份繼續收儲,其他地方將在四季度進一步開展收儲工作。各地初步計劃收儲總數量明顯增加,收儲力度明顯加大。
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完成反饋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根據黨中央部署,十九屆中央第七輪巡視向教育部黨組和31所中管高校黨委反饋工作近日全部完成。9月2日至4日,15個中央巡視組分別向教育部和31所中管高校進行了“一對一”反饋。根據中央巡視工作安排,各中央巡視組向被巡視黨組織主要負責人通報了巡視發現的重要問題,并向領導班子反饋了巡視情況。
書記市長帶隊,長沙在滬舉辦推介會
9月6日,長沙市推進“三高四新”戰略暨投資環境(上海)推介會在上海舉辦,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致辭,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鄭建新主持推介會。期間,共有43個項目簽約,其中市政府戰略協議3個,投資項目40個,總投資582.7億元。推介會現場簽約項目24個,成果簽約項目16個。投資方來自長三角的項目35個,涵蓋智能制造、總部經濟、片區綜合開發、新基建等多種業態。
2021數字經濟發展百強城市,北上深廣杭居前
9月6日,2021年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在石家莊開幕,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產業研究中心在會上發布的《2021中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白皮書》顯示,中國城市數字經濟發展“3+2+N”的地緣結構已初步確立,整體呈現3大核心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引領、2帶(環海數字經濟引領帶、中部數字經濟崛起帶)并進提升、西部多點開花的新格局。
白皮書發布的2021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百強榜顯示,北上深廣杭五大城市穩居數字經濟一線,數字經濟要素匯聚能力強,呈現多維全面發展態勢;成都、南京、天津、蘇州、重慶、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寧波、西安、青島、濟南等13個城市則屬于數字經濟新一線,具有良好經濟基礎與創新潛力,數字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追趕勢頭強勁。
如何用量化指標衡量 “住有所居”?
近日,國新辦舉辦的一場以“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9月3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發布《城鎮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標研究報告》。根據報告,現階段,“住有所居”的量化指標可分為數量、質量和可支付性三方面,即反映我國城鎮家庭居民“有房住”“住好房”“住得起”三個層面的不同需求。
在數量、質量方面,報告稱,當城市的住房套型面積基本穩定時,通過人均住房面積可推算戶均套數和人均間數。同時,人均住房面積大意味著居住條件好。因此,人均住房面積既是衡量是否“有房住”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是否“住好房”的重要指標。基于居住空間需求尺度,該報告將城鎮家庭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為底線標準(13M²)、提升標準(20~30 m²)、舒適標準(30~40 m²)。
圖片來源:規劃中國
除了人均住房面積外,報告還從住區與住宅建筑的角度綜合考慮,提出涉及安全健康、生活舒適、綠色智能三方面、12項“住有所居”的質量指標。
圖片來源:規劃中國
如何衡量城鎮家庭居民“住得起”?報告認為,結合我國現狀情況和國際經驗借鑒,住房可支付性指標的確定應基于各城市“住有所居”人均面積標準推算,以避免不合理的居住情況導致的住房支出過高或過低,應基于城市房價、租金和家庭收入中位數確定住房支出與家庭收入。
“鑒于國內不同城市的租住房情況差異較大,建議針對一二線城市采取房租收入比、其他非熱點城市采取房價收入比作為住房可支付性指標。”報告指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