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30 12:30:14
◎綜合來看,新基建相關政策隨著認識的深入而不斷完善,但新基建投資計劃與配套政策對于綠色與包容性的考慮有待加強。對新基建產業名錄中的項目設置綠色標準,可以提高新基建的綠色化水平。
每經記者 劉春山 每經編輯 梁梟
從2020年開始,以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基建”嶄露頭角,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
新基建對碳中和又有什么影響呢?近日,國際環境保護組織綠色和平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聯合發布《新基建綜合效益探究——基于綠色與包容性復蘇框架的評估分析》報告指出,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在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傳統基建減少7.24%。
該報告作者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王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環境角度來看,新基建其實已經有綜合效應,但是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建議新基建建設與雙碳目標有更好結合的頂層設計,把綠色標準、碳排放標準放在新基建的設計和投資框架里面去,更好推動實現綜合效益。
“新基建”以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新一輪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也有觀點認為,整體上這些設施都要增加耗電量與能源消耗,這似乎與降低碳排放有著天然的矛盾,要發展就必須消耗更多的能量?
王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我國的基建的深度和廣度已經有很大進展,整體上還是稍微不足。“這種情況下,問題不在于要不要搞基建,而是搞哪種基建。所以我們需要評估的是,在滿足發展要求下,哪些基建對經濟帶動的作用更強,同時相應的能耗排放相對更少一些。”
報告指出,在相同的1.8萬億元投資額約束下,新基建拉動的GDP約為2.1萬億元,投資乘數達到1.17。2020年新基建的產值達47572.64億元,略高于傳統基建的47287.30億元,對穩固經濟內循環有一定優勢。與此同時,新基建對通信電子業與電器制造業產出規模的刺激明顯,對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具有積極影響。
全國層面,現階段新基建其投資占比仍然難以與傳統基建相比。在全國已經落地的16.51萬億元PPP項目中,包括信息網絡建設、光電、充電樁、生物質能、智慧城市、科技等新基建項目投資僅為1141.24億元,占比0.69%。
地方層面,除江蘇、福建等少數幾個省份外,新基建相關政策對環境效益的側重較少,針對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改造的綠色規范更是稀缺;5G建設作為新基建之首,在各省政策中均有布局,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或是融合性基礎設施則是各個省份之間有不同的側重。
上述報告指出,綜合來看,新基建相關政策隨著認識的深入而不斷完善,但新基建投資計劃與配套政策對于綠色與包容性的考慮有待加強。對新基建產業名錄中的項目設置綠色標準,可以提高新基建的綠色化水平。例如,對新基建上下游行業的節能減排效率予以關注,尤其應重視產業關聯度較強的國民經濟行業中的低碳技術儲備與發展。制定具體的綠色標準時,一方面要與國際標準接軌,保障跨境綠色資本融通的順暢,另一方面應該與我國最新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保持統一,強化政策協同。
在環境效益方面,《報告》指出,2020年新基建投資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于傳統基建低7.24%的減排率。王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基建對節能減排有一定貢獻,但節能減排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由于新基建投資仍然依賴于電力、金屬冶煉業、石油煉焦、化學品業和煤炭采選業等高耗能行業,其上游與高耗能產業密切相關,新基建投資的減排潛力的發揮仍然受到其上游產業“高碳鎖定”的影響。同時,在“3060”氣候目標下,新基建投資也將面臨更嚴格的低碳考驗。
橫向對比來看,城際高鐵、特高壓對GDP拉動貢獻最大,分別為9734.30億元和5169.82億元,然而二者在投資建設周期中的能耗與碳排放也最高,占所有新基建能耗的48.87%和27.28%,占所有新基建碳排放的50.87%和25.89%。
相比之下,充電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在較小的碳排放情況能夠實現較大的GDP貢獻。在帶動城鎮新增就業方面,城際軌道交通、特高壓、5G表現亮眼。
報告建議,從兼顧單位投資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來看,決策部門可通過降低投資門檻等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有序進入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這三類新基建領域;若優先以單位投資的新增就業人數或新增平均收入水平作為決策依據,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城際高鐵和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領域可以委以重任。
在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楊心然在看來,未來新基建的發展規劃需要更明確的低碳采購標準,同時其綠色內核的提質應從新基建目標行業供應鏈上游的能效優化出發,片面強調新基建投資目標行業的節能效益會低估新基建在建設過程中的能耗與排放成本。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