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6 07:57:02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文多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青海柴達木盆地,調查鹽湖提鋰熱。記者了解到,鹽湖提鋰產業化將釋放大量產能。那這是否會扭轉當下嚴重供不應求的局面?
“首先我們不認為會造成太大的市場沖擊。因為經過新能源技術的不斷迭代,電動車等相關產品愈發成熟,已獲得市場及消費者認可。從近年銷量數據看,電動車滲透率保持著相當高的增速。資源項目需要一定的開發周期,滯后于需求端的增長。可以預見到,供需關系短期內一直會比較緊張。其次,與全球鋰鹽市場相比,國內鹽湖新釋放的產能占比不會很大。這是從供需變化來考慮的。”贛鋒鋰業有關人士表示。
業內看來,碳酸鋰需求和供給仍然出現跨期錯配,未來三年基本都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