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30 17:29:07
◎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具體舉措,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為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
◎經過定期監測試點地區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進展和成效,目前總的來看,70%以上的試點縣已經達到緊密型標準。
每經記者 李彪 實習記者 蔡智超 北京攝影報道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了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進展有關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獲悉,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全國啟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確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個縣(市、區,下同)共754個縣為試點縣,2021年,又增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試點省份。
兩年來,試點地區立足“強縣域、強基層”,在醫共體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服務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細化措施,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
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工作的背景是什么?緊密型又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司司長聶春雷介紹,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的具體舉措,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為經濟的醫療衛生服務。
近年來,隨著醫改的加快推進,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整體提高,群眾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但總的來看,我國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總量仍然不足,結構不太合理,質量和效益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尤其是部分地區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有所弱化,群眾希望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難以得到很好滿足。
從醫療服務體系構建來說,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一定要強基層,把大多數患者留在基層。為此,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在縣域組建醫療醫共體,也就是縣域醫共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和邊遠貧困地區流動。
“文件印發后,各地結合實際,采取多種形式推進醫共體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整合程度、推行力度不一,內部管理不夠緊密,資源下沉、雙向轉診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進一步規范縣域醫共體建設,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工作,并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 ”
聶春雷說,與以往縣域醫共體不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重點是圍繞建設責任共同體、管理共同體、服務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形成縣域一盤棋、管理一本賬、服務一家人。
為此,國家衛健委出臺了試點指導方案,明確了四個方面13項重點任務;制定了11條評判標準,定性判斷醫共體是否緊密;明確了26條監測評價指標,定量評估醫共體運行成效。
“我們還成立了國家專家組,研究開發了監測評估平臺,定期監測試點地區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進展和成效。有關工作進展和成效,總的來看,70%以上的試點縣已經達到緊密型標準。”
作為首批試點省份之一,山西率先開展了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山西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波介紹,這一工作之所以能快速推進,主要得益于四大優勢和特點。
一是高位推動、全省覆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身體力行、真抓實干,高位推動;各市縣書記、市長、縣長積極跟進,當好“施工隊長”,使改革得以全面推廣。
二是體制重塑、機制創新。將縣域所有醫療衛生機構整合成一個獨立法人的醫療集團,實行行政、人員、資金、業務、績效、藥械“六統一”管理。同時,改革人事編制管理、分配制度和考核評價機制。
三是“三醫聯動”、防治結合。實行價格動態調整;將醫保資金打包預付給醫療集團,實行“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管理;縣鄉兩級的藥品耗材供應實行“五統一”管理。醫療集團設立公共衛生管理中心,并將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融入醫療集團,實行“一兼兩管三統一”管理模式。
四是強化基層,提升能力。一體化改革盤活了縣域醫療衛生資源,優化了資源配置;加強了中醫藥服務,促進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地落實;暢通了雙向轉診通道,方便了老百姓家門口看病就醫。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蔡智超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