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01 15:30:20
◎山東銀保監局的批復顯示,批準安顧財險股份公司成為泰山財險股東,泰山財險注冊資本由20.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7.03億元。
◎泰山財險引戰混改落地,德國安顧集團通過其保險子公司正式進入中國財險市場,標志著其集齊產壽雙牌照,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戰略布局。
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29日,泰山財險發布公告稱,已收到山東銀保監局批復,批準安顧財險股份公司成為公司股東,公司注冊資本由20.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27.03億元。
安顧集團系德國及歐洲重要的保險集團之一。早在2005年,安顧集團就已進入中國市場,目前涉足壽險、財險、健康險、旅行救援和健康管理服務等多個領域。2013年,安顧集團與山東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德華安顧人壽,雙方各持股50%。
安顧中國CEO思勇明在此前受訪時曾表示,此次戰略投資泰山財險標志著安顧集團正式進入中國財險市場,是對集團現有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的有益補充。
泰山財險是首家注冊地在山東的全國性保險法人機構,目前在山東、青島、河北、江蘇、內蒙古、浙江、寧波、北京、河南、陜西、山西、四川、天津設13家分公司。
據了解,泰山財險增資擴股事宜已經籌謀兩年之久。2019年11月1日,泰山財險增資擴股項目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彼時,泰山財險擬新增股本6.73億元,增資額不低于8.82億元。增資完成后,原股東持有75.1%的股權,戰略投資者將持有24.9%的股權。
對于意向投資方,泰山財險提出了較高要求——2018年度末經審計總資產不低于300億元(或等值外幣),凈資產不低于20億元。同時,意向投資方還須承諾,其或其關聯方借助其在財產險領域(尤其是車險、農險、健康保險和其他財產險)的經驗,以及再保險能力、信息技術、銷售渠道的優勢,以促進目標公司建立核心競爭力,提升業務收入及利潤。
2020年6月9日,泰山財險發布變更注冊資本的信息披露公告,公告顯示,公司于5月27日召開了2020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引入安顧財險股份公司作為泰山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戰略投資者的議案》。公司擬新增注冊資本人民幣6.73億元,新增注冊資本全部由德國安顧集團股份公司全資子公司安顧財險股份公司認購,增資價款為8.82億元。
2021年10月15日,泰山財險在官網表示,隨著德國安顧集團8.82億元增資款的到位,山東省省屬一級企業泰山保險引戰混改進入股權交割階段。待監管審批后,安顧集團將通過其保險子公司正式持有泰山保險24.9%的股權,標志著山東在國有企業引戰混改和吸引外資方面實現雙突破。
公開信息顯示,德國安顧保險集團(ERGO)是德國和歐洲主要保險商之一,隸屬于慕尼黑再保險集團,業務遍及全球30多個國家,內容涵蓋保險、保障和金融服務等多類業務。
泰山財險引戰混改落地,德國安顧集團通過其保險子公司正式進入中國財險市場,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戰略布局。
據了解,德國安顧集團早在2005年就已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當年推出了旅行救援及健康管理服務。
同年,安顧旗下的德國健康保險股份公司(簡稱“DKV”,為歐洲最大的商業健康保險公司)與中國人保集團聯合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商業健康保險公司——人保健康。
2013年,安顧集團與山東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設立德華安顧人壽,雙方各持股50%。自成立以來,德華安顧人壽發展迅速,在2015年到2019年保持了80%的復合增長率,2020年實現了40%的增長。其成長性保持在外資壽險公司的前5名。
2019年,安顧集團加速在華投資布局,在北京正式成立其中國區總部安顧(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安顧中國”),統籌集團現有業務,并對未來的新業務投資進行戰略布局和規劃。
2020年,安顧集團戰略項目持續落地,與長城汽車攜手在中國的汽車及新出行市場打造一家以全球領先科技和數據為驅動的專業服務機構,并宣布與泰山保險及各方股東分別簽訂正式的增資協議及股東協議,戰略入股泰山保險。
“對安顧集團來說,中國市場越來越重要,在安顧集團母公司慕尼黑再保險集團的‘2025年雄心計劃’中,中國是關鍵的增長市場。”安顧相關管理層今年上半年在受訪時預計,從中期來看,在華企業的總業務量有望達到集團全球業務規模的10%。從長期來看,在華業務占比有望達到更高比例。
對于戰略投資泰山財險,思勇明在此前表示——對進入中國財險市場也有著充分的準備和規劃。“安顧將提供本地和國際人才以及專有技術,并發揮好我們在國內外其他業務和合作伙伴之間的協同作用。同時,泰山保險還將依靠其中國股東的持續支持以及山東省政府及各個城市的支持。”他稱。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