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9 11:32:00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與深化,與前幾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相比,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生產的轉化周期更加短暫,亟需產學研進一步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協同創新,出臺了系列舉措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等發揮協同創新的有效作用。比較而言,重慶市兩江新區較早將協同創新作為重點工作,在協同創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績。
一、兩江新區為何將協同創新作為重中之重?
近代以來,重慶以工業見長,是我國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于1891年開埠,到1936年時,重慶近代工廠和手工工場占四川廠家總數的71%,資本數、工人數均占全四川三分之二以上,成為四川乃至西南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城市。在抗戰時期,大量企業遷至重慶,當時全國械彈有三分之二是“重慶造”,因此,重慶成為以軍火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2020年,重慶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9992.21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為6990.77億元,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四,僅次于上海、深圳、蘇州。
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十二五”規劃、“十三五”規劃到“十四五”規劃,都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內容。在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規劃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九個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東部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底子厚、發展快。重慶原來有制造業的基礎,但戰略性新興產業則處于追趕一線城市的階段。
那么,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如何發展起來呢?戰略性新興產業源自創新創業,創新創業則是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結果,而科技創新成果則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研人才。重慶的高校數量不少,但高層次大學如985高校、211高校缺乏。對于重慶兩江新區來說,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其成立之初轄區內沒有一所高校。兩江新區近年來特別重視協同創新,大力引進國內外的大學大院大所和科研人才,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其原因正在于此。2018年,兩江新區開始打造的協同創新區,在命名上也有特定考慮,一是意在將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作為重點工作和建設品牌,二是希望在名稱和內涵上與重慶市的西部科學城區別開來。
二、協同創新引領兩江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舉措與成效
通過協同創新,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落腳點,兩江新區在引進大學大院大所及科研人才、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等方面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大量工作。
引進大學大院大所及科研人才方面,兩江新區圍繞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產業方向,針對性地引進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目前已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在內的40家大學大院大所。同時,鼓勵落地研發機構鏈接母校優勢學科資源,挖掘有產業化潛力、市場化價值的科技成果到兩江新區轉移轉化。在吸引科研人才上,匯聚了各類高端人才1000余人,獲批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家和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0家。
提升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能力方面,兩江新區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和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投用院所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實驗室等平臺81個,獲批重慶市級新型高端研發平臺15家,引育孵化科技企業36家。此外,開展產學研聯動關鍵技術攻關,支持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上下游組建產業創新聯合體,推動產業鏈上的企業融通創新、協同發力,現已成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型顯示產業、工業互聯網產業、醫療器械、制藥產業、鈦合金材料、通用航空裝備技術等八個創新聯合體。
構建產業創新生態方面,兩江新區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多層次創投服務體系,打造創投資本的活躍之地。設立兩江產業創新基金,基金規模100億元,采取“母基金+子基金”的運作模式,具體投資兩江新區重點領域產業化項目,促進科研成果孵化,培育優質企業上市;設立明月湖科創基金,基金規模5億元,主要投資初創期企業;設立兩江紅證協同創新產業基金,基金規模15億元,主要投資成長期企業。二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用。打造全鏈條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和建設知識產權轉化運營中心、品牌培育中心,全方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三是大力推動創新開放合作。定期組織開展“明月湖產業論壇”“明月湖國際創業大賽”等品牌活動,加強創新資源互聯互通,促進科技成果雙向轉化。
三、兩江新區進一步做強新興產業的路徑與建議
當前,兩江新區在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相關工作也在繼續穩步推進,未來應著力將重心放在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個落腳點上。據兩江新區十四五規劃,2025年兩江新區直管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將達到60%以上。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有兩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轉型重生,即新科技作為一種驅動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使其轉型升級;第二條路徑是“無中生有”,即新科技會直接轉化為可供銷售和消費的產品或服務,當這些產品或服務的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新行業。
汽車、電子是兩江新區的支柱產業,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是兩江新區的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可采用新科技支撐轉型重生路徑,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兩江新區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腦科學、空天科技等前沿技術處于探索階段,可采用引進海內外一流高校、高端研發機構、知名孵化機構等形成科創聚集地,引導推動產學研協同攻關,培育并逐步壯大此類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動力。
為進一步做強兩江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提出如下兩方面的建議:一方面,關注中小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優勢互補,打造共生共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組織可以反映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大企業和小企業(初創企業)共生共榮的組織格局。大企業擅長規模經濟、集成創新,小企業擅長內源動力、原始創新,二者互補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動態發展將生生不息。建議兩江新區更加關注和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產業政策制定以競爭性產業政策為主導,選擇性產業政策為輔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政策,是一個爭議較大,且實際經驗并不充分的領域。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產業的特點,建議兩江新區整體性政策框架和內容應以競爭性產業政策為主導,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游”產業如信息技術、綠色環保等基礎產業,可以制定并實施有限的選擇性產業政策。同時,各種政策措施要有利于與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和資金鏈有關的初創企業、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良性互動,打造“雨林”范式創新生態,保障產業生態的高效、高質量運作。
(作者:陳憲 夏奇緣 林力瑩 單位:重慶智匯兩江創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
每經智庫 冷雪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