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2-12 13:39:05
每經記者 肖世清 每經編輯 陳旭 盧祥勇 易啟江
2月11日,央行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回顧2021年金融市場發展狀況的同時,《報告》也聚焦了公眾關注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體系流動性等熱點問題。
針對備受關注的銀行體系流動性影響因素,《報告》指出:“在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形勢進行分析時,宜著眼于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不能將一些長短期影響因素簡單相加計算流動性余缺,更不能將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作為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并以此判斷流動性松緊程度。”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張建 攝(資料圖)
對于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思路,《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充分滿足市場合理流動性需求
銀行體系流動性主要是指金融機構存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影響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流通中現金、政府在央行存款、法定準備金存款、央行持有的國外凈資產,以及支付機構備付金存款等。
《報告》指出,這些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又可以分為中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其中,中長期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流通中現金因經濟增長、居民收入增加而帶來的長期趨勢性增長;二是政府在央行存款中穩定增長的部分;三是因銀行發放貸款支持實體經濟創造存款而增加的法定準備金存款;四是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款的趨勢性增長。
短期影響因素:一是財政在央行存款的波動。二是節假日現金投放。三是法定準備金存款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款的短期增減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指出,在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形勢進行分析時,宜著眼于央行流動性管理的整體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不能將一些長短期影響因素簡單相加計算流動性余缺,更不能將貨幣政策工具到期作為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因素,并以此判斷流動性松緊程度。
《報告》指出,實際上,在目前的流動性管理框架下,央行盯住市場利率開展操作,無論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各種因素如何變化,央行都會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及時應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對于貨幣政策工具到期,央行會科學安排到期節奏進行跨周期流動性管理,審時度勢根據調控需要對一些到期工具進行適度續做,充分滿足市場合理流動性需求。
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2月8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障性租賃住房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有關貸款不納入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發展的支持力度。
《報告》強調,要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力度,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央行此前發布的《2021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1年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52.17萬億元,同比增長7.9%,比上年末增速低3.7個百分點;全年增加3.81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9.1%,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2個百分點。
同期,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2.01萬億元,同比增長0.9%,增速比上年末低5.2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余額38.32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比上年末低3.3個百分點。
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對于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思路,《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大跨周期調節力度,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一要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有力擴大貸款投放,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
二要保持信貸結構穩步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積極做好“加法”,落實好支持小微企業的市場化政策工具,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信貸增長緩慢地區的信貸投放,精準發力加 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三要促進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穩定銀行負債成本,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
四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以我為主,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加強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強化預期管理,引導市場主體樹立“風險中性”理念,處理好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同時,堅持底線思維,增強系統觀念,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
記者| 肖世清 編輯| 陳旭 盧祥勇 易啟江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德爾塔之后,奧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點擊下方圖片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查看最新疫情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