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08 23:19:36
◎當下,券商面對的是大資管及財富管理、大投行及機構業務雙主線景氣周期的確定性。居民可投資資產增長疊加優質資產擴容,也奠定了賽道長坡厚雪的優質基礎。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當6年新增1億股民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時,然而更多的券商財富管理人士在閑聊時常常提到的卻是股民沒有基民的增速快!
“其實,當下的大邏輯、大背景就是客戶把錢從原來的非標類資產或銀行端資產,變成公募化產品,基本上過去兩年都是這種狀態。”滬上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指出。
2020年,全市場中有102只主動權益類基金凈值翻倍,也加速了公募基金的迅速出圈,這成為茶余飯后討論的焦點,同時還時不時登上熱搜榜。
為了解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狀況,深交所自2010年以來連續發布相應的問卷調查分析報告,迄今為止已有10多年了。從近幾年來披露的數據來看,也顯示出投資者爭當基民的熱情在直線升高。
數據顯示,2019年,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間接入市成為市場新趨勢。當年參與過公募基金交易的受訪者較2018年大幅增加17.2個百分點,占比達到45.8%,為近四年最高水平;其中,30歲以下受訪者參與公募基金比例為49.4%,較40歲以上受訪者參與度高7.5個百分點。
而在2020年,在“基金熱”的現象下,基民的隊伍仍在快速增長。根據深交所報告,2020年公募基金的投資者占比67.1%,較2019年大增21.3個百分點,同時創出新高。
基金業協會披露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公募基金場外和場內投資者保持整體上漲趨勢:場外投資者總量67102.9萬,其中自然人投資者數量66971.0萬;場內投資者總量2524.2萬,其中自然人投資者2515.7萬。公募基金穩定發揮普惠金融功能,服務大眾理財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價值充分顯現。
那么,券商作為整個財富管理搬家的渠道之一,又是怎么樣的情況呢?
據了解,券商原有客群主要來源于股民。原來的客戶先炒股,炒股不行就改成買基金了,增速其實還可以的。不過,現在券商面臨的問題就在于,因為現在的新客戶不一定要先炒股,而是直接買基金的。如果看增速,就會發現其實基民增速更快,也就意味著新的投資者,不一定要通過先炒股再買基金這樣的過程了。
“其實看這些客戶開戶后的第一筆交易,很重要,能看出到底是股票型客戶,還是理財型客戶。從我們公司近幾年的數據來看,第一筆交易是購買產品的客戶比重確實在上升。”深圳某券商網金人士表示。
事實上,對于券商客戶經理而言,產品銷售能力也是考核的重要因素之一。
國盛證券非銀行金融分析師趙耀日前撰文指出,在傳統券商經紀業務發展受限的背景下,代銷收入作為財富管理的重要一環,在經紀業務中的代銷收入占比從2015年的2.2%提升至2020年的10%以上,連續實現收入的翻倍增長,包括中信、中金等券商這個占比已超過20%。
興業證券相關人士表示,堅定推動注冊制、鼓勵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壯大機構投資者、落實資管新規等改革政策紅利不斷釋放,資本市場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同時隨著居民財富的積累,理財觀念的轉變和投資認知的提升,對金融產品尤其是權益類金融產品配置需求增加。
“我覺得有三個因素,一是股民本身的基數就比較大,加上炒股的門檻更髙些,又缺少持續的賺錢效應,增速就下來了;二是互聯網渠道尤其是螞蟻在發展基民上起的決定性作用,同期銀行券商渠道的增量極為有限。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基金過去三年的賺錢效應,將很多股民轉化成了基民。”某公募基金資深人士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2021年度,各類別基金均獲得了正收益。其中,1107只股票基金凈值平均上漲8.18%,2791只混合基金凈值平均上漲9.71%,2100只債券基金凈值平均上漲4.97%,319只貨幣基金凈值平均上漲2.14%。自開放式基金成立以來,截至2021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60%,債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6.85%。
而目前選擇買基金主要是兩個場景,一是在銀行端就可以實現;二是通過螞蟻、天天基金網等互聯網平臺完就能夠完全覆蓋。
那么,券商又為什么非要轉型做財富管理呢?很顯然,不轉型基本上就等于與大環境相悖。即使增速慢,但總是有增長的,是劃算的。
趙耀認為,“整體看多元產品、分層嚴選、客戶定制、綜合服務是券商在代銷方面的核心舉措,但從不同渠道比較看,銀行在體量上的優勢以及第三方機構保有規模的快速增長,同樣也給券商代銷業務帶來一定的挑戰,券商相較第三方機構在客戶質量以及風險承受能力方面更高,相較銀行在投研等方面優勢更為明顯,因此也需要樹立自身相對優勢,提升客戶體驗。”
當下,券商面對的是大資管及財富管理、大投行及機構業務雙主線景氣周期的確定性。
過去的2021年,A股市場追逐券商股的邏輯悄然發生了改變。從以往的行業內部同質化現象嚴重,到資金進而追逐起那些在大資管方向有著優質布局的券商。大資管行業的蓬勃發展,居民可投資資產增長疊加優質資產擴容,也奠定了賽道長坡厚雪的優質基礎。
“含基量”,一時間成為了券商股價向上的動力所在。對傳統資管業務而言券商謀求公募牌照,現階段尚不具備規模與收入競爭優勢,而參控股公募基金受益于居民理財需求的不斷提升,發行逐步回暖,規模與收入持續提升。目前,大多數券商都有參股或控股的基金公司,伴隨著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快速增長而帶來的收入增加,也增厚了券商業績的彈性。
在趙耀看來,居民資產從住房逐步流向金融資產已成為未來必然趨勢,同時風險資產配置的加大將成為未來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方向。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的中介機構,從業務結構角度主要承擔起了服務中介、資本中介以及交易中介三大職能,其中以服務中介(包括經紀、資管及投行業務)為主導的收入結構中,經紀業務中的代銷金融產品收入、資管業務中的集合資管及公募基金業務等均直接受益于居民長期資產配置轉移,持續支撐業績貢獻的長期增長。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4102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