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2 12:08:20
每經編輯 段煉
據央視新聞,4月21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2119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6383例。
上海市衛健委22日通報:4月21日0—24時,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931例和無癥狀感染者15698例。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截至目前,上海本輪疫情已累計報告陽性感染者近45萬例,累計報告死亡36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上海新增1931+15698
將開展九大行動
今天(4月22日)上午10時,上海舉行第161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副市長張為、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市國資委主任白廷輝、市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吳乾渝出席,介紹本市統籌疫情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有關情況。
圖片來源:看看新聞視頻截圖
市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吳乾渝通報,4月21日,本市新增1931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和15698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931例本土確診病例中,1685例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103例在相關風險人群核酸篩查中發現,143例為無癥狀感染者轉歸確診病例。15698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中,15551例在閉環隔離管控中發現,147例在相關風險人群核酸篩查中發現。
全市疫情已連續幾天呈下降趨勢。浦東、閔行、松江、青浦、普陀和長寧等6區,近三日總體疫情持續下降。徐匯、虹口、寶山和嘉定等4區總體疫情繼續處于平臺波動狀態。靜安區、黃浦區和楊浦區等3區疫情仍有所上升。奉賢、金山和崇明等3區疫情持續保持低位。
截至4月21日24時,在定點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重型患者160例、危重型患者24例。4月21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例。平均年齡84.2歲,最大年齡94歲。11位患者均合并有嚴重的多臟器基礎疾病,且病情危重,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終末期,腦梗,帕金森病,阿爾茲海默癥,尿毒癥等。其中1例曾接種過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其余均未接種新冠疫苗。患者入院后,病情進展迅速,經搶救無效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均為基礎疾病所致。
截至4月22日9時,這次疫情全市已累計排查到在滬密切接觸者413497人,均已落實管控,其中343467人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其余正在檢測中。
昨天,全市本土確診病例出院1732例,無癥狀感染者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26256例,他們將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監測。
4月15日,上海市啟動清零攻堅以來,行動效果日益顯現,每日新增感染者特別是社會面新增感染者逐步下降,封控區逐步縮小。當前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防控工作正處于較勁爬坡的關鍵時刻,為進一步鞏固擴大清零攻堅工作成效,市防控辦昨天制定下發了實施方案,采取“全域靜態管理、全員檢測篩查、全面流調排查、全民清潔消殺、全程查漏補缺”等綜合防控措施,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力爭早日實現社會面清零。
吳乾渝介紹,接下來,將開展社區管控行動、檢測篩查行動、流調排查行動、轉運隔離行動、騰換擴容行動、中醫藥干預行動、清潔消毒行動等九大行動。其中的社區管控行動,將按照“三區”劃分要求,實施從嚴管控,加大對流動人口、居家隔離等人員的管理,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聚集,動態梯次調整“三區”劃定范圍。還將開展檢測篩查行動,采取分區分級檢測推進模式,實施“抗原+核酸”組合篩查,全面提高“采、送、檢、報”全流程效率。
3月份工業產值同比下降7.5%
重點企業已有70%復工復產
發布會上,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表示,本次疫情以來,本市一些戰略功能、城市運行保障、防疫物資、連續生產、基礎配套類工業企業,如能源通信企業,民生用品、口罩防護服和第三方檢測企業等,克服困難、持續運行,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其中,既有大型企業,也有中小微企業,既有央企、國企,也有民企、外企,都對服務城市運行和關鍵產業運轉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但同時,本輪疫情對全市工業經濟運行造成很大影響,3月份產值同比下降7.5%,造成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僅4.8%,增速放緩。
副市長張為表示,近日來,全市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社會各界對復工復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復工復產是在當前疫情條件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城市運行安全的一項重要工作,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視。近期,我們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下,分批有序推動一批重點工業企業平穩運行、復工復產。
一周以來,666家重點企業已有70%實現了復工復產,企業的產能利用率也在不斷提高。上汽、特斯拉等整車企業連續實現整車下線,相關零部件配套企業也陸續復工,汽車企業在產率、產能利用率有所提升。集成電路、化工骨干企業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進一步好轉,更多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勢在必行。首批重點企業所探索的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相結合的路徑,將為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企業統籌生產經營和高標準防疫,積累經驗、提供借鑒;而隨著更多“無疫小區”、“無疫工廠”的創建,推出點對點、半閉環管理方式的時機也會加速成熟;城市普遍核酸采樣檢測網絡的建立,在為城市提供應對新冠疫情強有力的基礎設施的同時,也會為更廣泛、更接近常態模式的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強大支撐。
下一步,上海市將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指導下,著力抓好保運保供保鏈各項工作,支持更多符合防疫要求的企業有序實現復工復產。市區兩級職能部門也將加大交通物流、人員返崗、核酸檢測服務、物資供應等方面保障,幫助企業加快破解堵點難點問題,更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全市性封控還會持續多久?
相關部門回應
據上觀新聞4月21日報道,就上海市民關心的問題,相關部門答解放日報記者問。
全市性的封控還會持續多久?市民生活何時能夠完全恢復正常?
答:當前上海疫情防控到了社會面清零攻堅的關鍵階段,我們的目標是盡快實現社會面清零,這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大仗、硬仗,盡早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重要標志。一旦實現社會面清零并不斷鞏固防控成效,就可以根據“三區”劃分相關要求,逐步、分批、有序開放社會面人員流動和生產生活,直至完全恢復常態。目前看,上海的疫情防控已經出現積極向好的趨勢,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努力,正常的生活就會早日到來。
三區劃分后,市中心的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究竟采取何種管理措施?有的小區已經超過14天沒有“出陽”了,為何仍未調整管控措施?
答: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相關規定,結合上海實際,按照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劃分,全市實施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封控區實施“7天封閉管理+7天居家健康監測”,7天封閉管理期間,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管控區實施7天居家健康監測“人不出小區、嚴禁聚集”。防范區實行“強化社會面管控,嚴格限制人員聚集規模”。
考慮到目前上海疫情仍在高位,不同區域之間,特別是中心城區和郊區之間,人口密度、集聚性風險也不盡相同。對毗鄰地區有較多封控區可能產生集聚性風險的區域,各區可實行提級管理。 我們看到有些防范區仍要求“足不出小區”,主要就是考慮防止集聚性風險,提級按“管控區”管理 。 這樣的情況在中心城區較多。這是暫時的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在封控區的人越來越少,管控手勢會相應及時調整。
社會面動態清零后,萬一疫情再起我們有什么樣的手段,能夠做到提前拉響警報?
答: 要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動態清零是指對于發生的新冠疫情, 發現一起、消滅一起 ,既不讓新冠病毒在疫情發生地流行,也防止病毒傳播擴散至其他區域。它的精髓是“快速”和“精準”,為的就是盡最大努力用最快時間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
上海是重要的口岸城市,“外防輸入”的壓力一直很大,我們必須隨時做好應對準備 。具體來說,各級指揮體系要始終保持高度靈敏、高效運轉,各條戰線要迅速響應、快速處置,一旦出現情況,第一時間抓好流調溯源、核酸篩查、轉運隔離、區域管控、醫療救治等各項工作。我們也要全面排查問題、堵塞漏洞,織密織牢疫情防控網絡。嚴格落實防控規范,持續抓好督促檢查,持續優化應急預案。聚焦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等關鍵點關節點,緊緊抓牢面上防控,重點崗位人群要強化閉環管理,重要場所區域要嚴防聚集性風險。我們還要加強醫療科研攻關,推動疫苗接種,建立個人防護的屏障。
張文宏:脆弱人群病死率
將是是否擺脫疫情的重要指標
據環球網,“未來我們是否擺脫疫情可能有很多指標,但老年人及有基礎疾病的脆弱人群的病死率將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2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表示,對于這一部分人群,需要加強疫苗接種率,并且給予他們充足的醫療資源和最好的救治,才可以把病死率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圖)
張文宏在“科學為盾,戰勝疫情”分論壇上發言表示,在當前上海遭遇的這波疫情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病例死亡率(CFR),這一指標也是各個國家評價是否可以走出疫情以及醫療資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張文宏說,在不同的地區,即使是醫療資源比較相似的地區,例如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病例死亡率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張文宏說,在本輪奧密克戎疫情中,各國都發現,如果醫療資源是充足的、可以覆蓋到疫情中最為脆弱的群體,例如老年人和有嚴重基礎疾病的人群,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讓這些高風險感染者活下來。與此同時,各國還需要提高脆弱群體本身的抵抗力,應該大力呼吁加強為這一人群的疫苗接種。“我們發現,凡是這一群體疫苗接種非常高的國家和地區,病死率就會大幅度下降,這是我們走出未來疫情重要且關鍵的科學手段。”張文宏表示。
張文宏也分享了上海疫情的情況:陽性感染者超過43萬人,死亡病例25人。在這25人中,7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九成,幾乎每一個病例都有基礎疾病。與此同時,上海出現的重癥病例幾乎都沒有接種疫苗。對此,張文宏建議,需要提升疫苗接種的效率和可及性,包括上門接種,同時對于脆弱人群給與更好地教育。
“中國因為此前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人們感受到的風險比較低,大家就會出現‘疫苗猶豫’,但我相信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對疫苗的信任度、可及性和接種的便利性”,張文宏說,展望未來,各個國家都需要走出疫情并實現充分的交流。只有做到更高的疫苗接種率和醫療資源供應保障,才能最終安心走出這一波的疫情。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新民晚報、上觀新聞、環球網、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