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5-19 14:54:29
◎在上海第一批出爐的金融機構復工復產“白名單”中,77家公募基金公司及分公司進入名單。各家基金公司的復工復產計劃又是如何的呢?《每日經濟新聞》第一時間聯系了多家基金公司。
每經記者 黃小聰 上海報道 每經編輯 肖芮冬
近日,上海市防控辦印發了《本市金融機構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其中提及建立實施“白名單”制度,原則上,每周發布一次“白名單”,具備封閉運行條件的金融機構優先復工。
記者注意到,在第一批出爐的金融機構“白名單”中,共有864家機構在列,其中有77家公募基金公司及分公司。根據記者最新了解,多家基金公司目前主要的重點是值守人員的輪換。
上海市防控辦印發的《本市金融機構復工復產疫情防控指引》(以下簡稱《防控指引》)顯示,《防控指引》共7個部分25條內容。
其中在科學制訂疫情防控方案方面,各金融機構應堅持“一司一方案”、“一網點一方案”,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閉環管理方案,報所在區相關部門審核(同步提交返崗人員信息表)。
在建立實施“白名單”制度方面,原則上,每周發布一次“白名單”,具備封閉運行條件的金融機構優先復工。
此外,在完善應急處置預案方面,各金融機構應當制定應急處置方案,一旦有疫情突發情況,必須最大限度控制擴散和外溢,同時確保安全生產。金融要素市場、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重要的數據中心、監控中心等,關鍵核心崗位人員要實行AB崗備份,確保極端情況下金融服務不中斷。
各金融機構的復工復產申請(含“點式復工”和人員輪換)經審核審批后,相關人員信息由區金融主管部門報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匯總統一交市大數據中心制作復工證。各金融機構要安排專車或租車組織員工“點對點”閉環返崗或返回居住地,不得乘坐公共交通。
另根據《關于推進本市金融機構持續平穩運行更好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方案》,第一批金融機構“白名單”,按行業監管和服務關系分類研究確定。中央和外省市在滬金融機構、民營和外資金融機構、市屬金融機構按照行業類型分別由上海銀保監局、上海證監局提出;金融要素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地方金融組織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由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提出。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在匯總基礎上,征求相關區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市國資委等部門的意見后確定。
記者注意到,在已發布的第一批金融機構“白名單”中,共有864家機構,其中公募基金公司及各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一共有77家在列。
那么“白名單”出爐之后,各家基金公司的復工復產計劃又是如何的呢?《每日經濟新聞》第一時間聯系了多家基金公司。
財通基金5月1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正在研究和完善下一批值守人員預案,并同步跟蹤最新的防疫政策,根據政策要求積極部署復工復產工作計劃。此前,財通基金已對居家辦公人員進行了多輪摸排,包括居家辦公人員的健康碼情況和所在小區所處的“三區”情況,其中不少遠程居家辦公的同事紛紛表達希望奔赴現場“接班值守”的想法。
中歐基金5月19日接受采訪時表示,自上海疫情發生,迅速啟動全天候駐守辦公室及居家辦公的工作模式,確保交易投資等核心業務的正常運轉。未來,我們將遵照市防控辦《防控指引》規定,進一步積極推進閉環管理下的復工復產工作。
另外,匯安基金5月19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為統籌推進公司復工復產計劃,5月18日,匯安基金上海防疫小組線上召開復工復產專題會議,為落實落細復工后職場防疫、環境消殺、物資儲備、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好準備。公司即日起摸排復工復崗人員,從5月中下旬至6月,逐步穩妥有序恢復核心崗位人員的返崗復工。對相關人員做好防疫培訓和宣傳,增強員工自我防護意識。”
同時,匯安基金還表示,“匯安基金將繼續落實‘關鍵崗位AB崗制及主管負責制’原則,輔以遠程網絡技術等支持,確保各種特殊情況下的業務持續正常開展,完備突發事件應急響應機制,確保有力有序復工復產。”
不過也有基金公司人士5月19日接受采訪時坦言,“理論上是,先報復工復產方案,然后上報復工名單審核,審核通過后員工才有復工證,公司再派車去接人,再完成和現在員工的交接。但現在還得等相關部門、公司防疫部門的具體要求,而且每個小區的要求又不太一樣,有的出去了不給回來,所以公司現在也在協調中。”
還有基金公司人士5月1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我們根據文件內容在準備復工復產的計劃了。據我了解,目前在統計投研部門,比如基金經理自愿去公司值班的情況,因為之前也有值班的人,他們會做一個輪換。”
另一基金公司人士5月18日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還沒有具體安排,在等細則,不過應該會先考慮駐場同事的輪換,畢竟已經住了一個多月了。”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40020218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