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1 17:03:18
每經記者 曾子建 每經編輯 趙云
投基Z世代,Z哥最實在。
昨天A股氣勢如虹,上證指數反彈創新高。為啥到了今天,上海“重啟”了,大盤卻跌了?
這種表現確實有些讓人看不懂,要知道昨天北向資金全線做多A股,凈買入金額高達142.68億元。怎么到了今天,剛剛有了點情緒,剛剛讓人有點興奮了,突然大盤又不行了?
其實,有一個神奇的短線賣出信號,被很多人忽視。今天,Z哥要給大家分享一下——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北向資金。
2016年、2017年以來,北向資金對A股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影響市場情緒,同時也是市場價值取向的代表。
按照過去的經驗,北向大手筆凈買入,那就是股市走好的信號;北向資金大舉賣出,大盤就陷入低谷。北向資金抄底某一類股票,這些股票就可能迎來上漲。如果北向資金砸盤,那多半就不妙了。
但是,去年以來,這種經驗突然就變成了反向指標:一旦北向資金大舉凈買入A股超過100億,兩三個交易日以內,必然迎來短線高點,市場即將陷入調整。而昨天,剛好北向資金又過百億了,那么今天短線的大盤的走弱,也就說得過去了。
那么,北向資金凈買入過百億,大盤必然短線見頂,這究竟是巧合,還是已經成為反向指標?
之所以人們忽略了這個變盤信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北向資金凈買入過百億這種情況,其實本身是很少出現的,但是如果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如果你信了這個反向指標,往往就能躲過短線變盤的風險。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去年以來,每次北向資金凈買入超過百億后,大盤的表現。
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買入A股金額超過100億的情況并不多。
5月20日,北向資金凈買額143.56億;
3月30日,北向資金凈買入128.8億;
1月20日,北向資金凈買額128.07億。
再看此后幾天,上證指數的表現。
先看1月20日,北向資金大舉買入A股之后,1月21日,1月24日兩個交易日,北向資金依然還在凈買入A股,大盤下跌還不明顯。但此后第三個交易日,也就是1月25日,上證指數大跌91.05點,跌幅高達2.58%,此后市場開啟了大跌模式。
再看3月30日,當天北向資金凈買過百億之后,3月31日滬指下跌14.40點,跌幅0.44%,盡管此后一個交易日,也就是4月1日,滬指還漲了近1%,但的第三個交易日(間隔清明節假期),4月6日短線見頂,滬指從3280多點開始下跌,一只跌到4月27日2863點才反彈。
今年,北向資金來說給人的感覺是,它們已經不再是做多A股的風向標了,反而是買入A股就是為了砸盤的反向指標。
那么再看去年,是否也是如此?
去年12月9日,12月10日,連續兩個交易日北向資金凈買超過100億。其中,12月9日凈買217億,12月10日凈買128億,好家伙,似乎北向資金要大舉做多A股了。
結果呢,接下來的一個交易日,也就是12月13日,成為投資者最后“逃命”的機會,當天滬指見頂3708點,然后我們的牛市行情就沒有然后了。
K線圖再往前走,去年10月21日,10月22日,北向資金連續兩個交易日凈買入過百億,此后的第二個交易日(10月26日)短線見頂,大盤陷入兩周多時間的調整。
7月15日,北向資金凈買入A股126.8億元,次日出現短線調整,一周之后,滬指連續大跌4天。
去年6月25日,北向資金凈買入141億,接下來一個交易日的6月28日,大盤短線見頂。
以上的案例,就是近一年來,北向資金大舉買入A股過百億之后,大盤都出現了短線變盤,或者是階段性見頂的走勢。
為什么突然之間,一度被看作是做多A股“旗手”的北向資金,就變成了砸盤的信號?要么當天就見頂,要么兩三個交易日之后,必然會見頂。以下,是Z哥自己的分析看法,不一定正確,大家可以探討。
其實,自從陸港通開通之后,以港資為主的北向資金,一度被看做是“聰明資金”,北向資金就是價值的標桿,是市場的主流,而北向資金長期參與的藍籌白馬股也確實一只很牛。所以,過去兩年,北向資金的喜好被市場認可,當北向資金大舉流入A股市場,整個市場做多情緒總是很高的。
但是去年以來,隨著白酒、醫藥等白馬股的紛紛重挫,“聰明資金”變得不那么聰明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跟著北向資金炒股,同樣是會虧錢的,甚至可能會虧大錢。久而久之,北向資金成為了某些機構的對手盤。尤其是內地游資,他們的炒作思路,與北向資金是完全兩個方向的。我們可以發現,近期市場妖股頻頻出現,在市場中獨領風騷,而港資的股票往往表現不佳。
于是,北向資金虧久了,也會被游資帶節奏。當北向資金情緒被帶起來了之后,游資這邊開始砸盤了,于是割了“聰明資金”的韭菜。
所以,現在真的要好好盯住北向資金的進出金額,這個是市場的明牌,買買數據每天都會公布,而游資的數據是暗牌,根本沒有數據統計這一說。
(風險提示:權益基金屬于高風險品種,投資需謹慎。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 本人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人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定投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表現,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投資者在投資基金之前,請仔細閱讀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在了解產品或者服務情況、聽取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理性判斷市場,根據自身的投資目標、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因素謹慎做出投資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者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基金份額上市交易價格波動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自行負責。)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90697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