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7 22:58:39
◎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星
6月6日,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發布《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要點》共5部分13條,包括:深入推進“互聯網+”監管模式、持續打擊涉疫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產銷用”各環節共同發力打擊違法行為等。
《關于2022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的解讀》指出,深入開展醫療領域亂象治理方面,堅決維護醫?;鸢踩?,加大重點領域打擊欺詐騙保工作力度。持續推進“廉潔從業行動計劃”,堅決懲治“紅包”、回扣等行風問題。落實落細“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嚴肅處理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違法違規牟取個人利益行為。
《要點》第七條提出:在全國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中持續推進“廉潔從業行動計劃”,從“標本兼治”兩個維度堅決懲治“紅包”、回扣等行風問題,進一步提升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廉潔從業水平。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身份之便直播帶貨。
醫生直播帶貨已不是新鮮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過這一現象:
《法治日報》曾報道,“網紅醫生”通過打造自身IP來提升門診量,以直播帶貨、直播打賞、櫥窗帶貨、在線問診等形式變現。
對此,《醫改界》總編輯、北京三醫智酷醫院管理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子檸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醫生不適合做直播帶貨。“醫生是通過了國家相關執業考試的,被賦予了公信力和權威。而直播帶貨是商業行為,目的是謀利,利用醫生的身份去賣貨顯然是不合適的。”
魏子檸進一步指出,尤其是在藥品、保健品方面,醫生直播帶貨極容易給患者和消費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誤導甚至是傷害。
《要點》提出,“產銷用”各環節共同發力打擊違法行為。
生產環節,嚴懲前置套取資金行為。加大對生產環節的財務監管力度,防范將“回扣”資金的套取從流通環節轉移至生產環節,嚴厲打擊套取資金用于藥品耗材設備回扣、商業賄賂行為。
流通環節,嚴懲套取資金行為。重點聚焦醫藥企業使用票據套取資金,虛構業務事項套取資金,利用醫藥推廣公司空設、虛設活動等違規套取資金,賬簿設置不規范,將套取資金用于“帶金銷售”、商業賄賂的違法違規行為。按照國務院有關要求,嚴格限制醫療機構備案采購、議價采購適用情形,規范采購行為,嚴禁公立醫療機構違規線下采購,防范醫療機構與醫藥企業合謀提高掛網價格。暢通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產品進院渠道,醫療機構和第三方機構不得在進院、庫存等環節向中選企業收取附加費用。
使用環節,嚴懲違反“九項準則”、突破醫療質量安全底線,濫用藥品耗材設備牟取個人利益行為,加大典型案件懲治力度。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要點》第八條提出:落實落細“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把握從嚴治理內核,嚴肅處理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違法違規牟取個人利益行為。
《要點》指出,規范牙科醫療服務和耗材收費,規范公立醫院牙科醫生多點執業,對于開展種植牙服務,但不參加種植牙耗材省際聯盟采購的醫療機構開展重點督察。
寧波慈溪品承口腔門診部創始人鄭靜滄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應該支持國家維護這一行業秩序,希望在進一步調動牙醫積極性和體現醫生價值方面,也能相應再出臺一些政策和保障。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6846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