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09 19:27:57
每經編輯 李澤東 孫志成
據央視新聞報道, 國務院 聯防聯控機制于6月9日下午3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介紹,目前,國內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提高監測系統的敏感性,確保疫情早發現、早處置。核酸檢測是早發現的最科學、最有效手段。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這類人群沒有必要頻繁核酸檢測賀青華介紹,低風險地區、低風險人群、長期居家人群沒有必要頻繁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重點是高風險人群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同時,也呼吁廣大群眾依法遵守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積極配合開展核酸檢測,履行好個人防控義務,共同推動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社會氛圍。對于采取非法的、強制性措施的地區、單位和作出決定的個人, 國務院 聯防聯控機制將要求有關地方及時整改糾正。
賀青華介紹:聚集性疫情發生后,根據疫情防控需要,科學制定核酸篩查策略,劃定核酸檢測范圍和頻次, 避免盲目擴大范圍開展全員篩查 。
將受檢人員按照風險等級由高到低依次開展核酸檢測。封控區在24小時內完成首次核酸篩查,管控區在48小時內完成首次全員核酸篩查。中、高風險地區和封控區、管控區人員不外出,疫情發生地的低風險地區和防范區人員確需出行的要求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各地可根據疫情防控的需要進行調整。 沒有疫情發生,也沒有輸入風險的地區,查驗核酸不應成為一種常態 。
根據群眾的時間需要來彈性地安排采樣時間
據北京日報,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為了不斷優化核酸檢測的服務,提高核酸檢測的便利性,為群眾提供就近就便的核酸檢測,國家衛健委采取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合理地設置核酸檢測點。采樣點要進行網格化的布局,指導地方根據人口的數量、人口的分布、地緣交通等因素來科學地規劃采樣點的布局。目前,基本上是以社區采樣為主,在人群活動密度比較高的地方,而且又不易發生擁堵的地方設立采樣點,同時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固定采樣點的基礎上,設置一些移動的采樣點,這樣有利于為公眾提供便利的采樣服務。
第二,要及時公布采樣點的信息,通過官方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還有公共服務的小程序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及時地公布采樣點,以便于公眾選擇就近的點進行核酸采樣。此外,還指導地方不斷地建立和完善電子地圖,并及時地更新,來方便群眾查詢和就近采樣。
第三,要彈性安排采樣的時間,并及時更新,方便老百姓根據不同的人員需要,比如上班、上學的人群,可以在早晨和下班以后傍晚的時間安排采樣, 根據群眾的時間需要來彈性地安排采樣時間 。
第四,要及時反饋和更新檢測結果,檢測機構完成檢測以后,相關部門要及時將檢測結果同步到健康碼等平臺,讓公眾能夠盡快地查詢到自己的檢測結果。
患者連續多次陰性 之后出現陽性的原因是什么?據央視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介紹,患者連續多次陰性、之后出現陽性的情況是有的,但并不普遍。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患者在被采樣時確實沒有感染病毒,在后來某一時間點被感染,從而檢出陽性;二是患者在被采樣時正處于潛伏期,檢測結果呈現陰性,發病后檢出陽性;三是患者在被采樣時病毒載量較低,在病毒載量增加時即會檢出陽性。
核酸檢測存在一定假陰性、假陽性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李金明介紹,出現假陰性涉及的因素較多,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采樣時間問題。患者感染早期采樣,病毒在上呼吸道的濃度尚未達到檢出核酸的最低量;或者是患者感染時間過長,感染超過10天或本身為無癥狀感染者及輕型感染者,進入了恢復期,自身已產生抗體,核酸檢測為陽性可能性 大大 降低。
二是質量控制問題。采樣不到位未能采集到合格樣本;樣本采集后運送至實驗室之前保存不當;實驗室檢測過程中試劑儀器不配套、操作錯誤、室內質控不到位等。
三是數據造假等故意違法違規問題。第三方檢測機構夸大檢測能力,超能力攬收樣本,導致其無法在規定時限內完成任務,進而采取數據造假謊報結果,或通過實驗室內再次混合檢測樣本以減少檢測量,導致結果失真。
關于假陽性,主要是由于實驗過程技術操作不當造成污染而導致:一是擴增產物的遺留污染,在大規模篩查時樣本量大、停人不停機,每輪擴增檢測之間的清潔不到位,同時無法保證每個擴增管完全密閉,導致出現假陽性。二是在檢測過程中樣本之間發生交叉污染,如陽性樣本或陽性質控品污染了本來為陰性的樣本。此外,還有個別實驗室未按照實驗室技術操作規程報告結果,將“灰區”可疑陽性按照初檢陽性結果上報,但經過復核卻為陰性,造成假陽性。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問題有些是實驗室操作過程中,較難避免的,其發生有一定的客觀性;有些是質量控制不夠嚴格,需要持續改進;有些則屬于主觀故意,涉嫌違法犯罪,應當予以嚴厲打擊。
編輯|李澤東? 孫志成?杜波
校對|程鵬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北京日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