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2 20:40:44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趙云
近些年,隨著券商機構業務的持續增長,賣方研究行業的蛋糕有所變大,但是切蛋糕的人也是越來越多。所以伴隨著市場的波動,分析師出現階段性過剩的現象或難以避免。
據了解,最近,前粵開證券(前身為聯訊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朱俊春加盟平安銀行某分行從事個人理財業務,而這一轉型路徑之前在行業內較為少見。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此外,這些年,粵開證券研究院也曾經歷了分析師的大量流失。據證券業協會披露,在2019年的大多數時候,粵開證券分析師的數量都是在20名以上,不過現在只剩下4名。對此,今日記者采訪了粵開證券現任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
前券商策略首席轉投銀行
據了解,前粵開證券(前身為聯訊證券)策略首席朱俊春近期履新平安銀行某分行從事為個人理財業務。
從證券業協會披露的信息來看,朱俊春的分析師生涯起步于2010年,期間輾轉了多家券商,其最近任職的三家券商分別為長城證券、國信證券、粵開證券。而粵開證券也是他在業內任職的最后一家券商。
早些年,還在長城證券任策略分析師的朱俊春在當年新財富發榜后,發布了《策略分析師之死》一文,曾一度引發了業內的熱議。這篇文章對當時策略分析師所處的困境,以及可能的轉型之路進行了探討。
在這篇文章中,朱俊春曾坦言,“對一些雄心勃勃的賣方研究所所長,我真的想說小賣方沒必要搞策略研究,行業都殘缺不全,搞什么策略研究。”
從近些年來看,分析師做到了首席的職位,未來一般有三條職業發展路徑:
一、在賣方行業內部橫向做選擇
二、去各類買方機構,從事投資或者研究工作
三、不少行業首席也會選擇改行去上市公司擔任董秘等高管
雖然研究所首席轉型去銀行做業務在業內還較為罕見,且跨越有點大,但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這或許也是一種比較明智的選擇。上海某大型私募內部人士通過微信向記者指出,小券商的賣方業務如果沒有大力投入的話,會越來越難做。賣方分析師也需要有個好的平臺,才能有比較好的發揮機會。
粵開證券分析師規模收縮
值得一提的是,與近年來不少中小券商紛紛通過大量招人的方式,發力研究所業務不同的是,粵開證券的分析師規模卻出現了萎縮。
公開信息顯示,粵開證券的前身聯訊證券成立于1988年,是一家有30余年歷史的老牌券商。2019年9月,自控股股東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廣開控股”)入主后,聯訊證券更名為“粵開證券”。粵開證券目前是一家全牌照綜合類證券公司。
從財務報表來看,自廣開控股入主后,最近幾年,粵開證券的營業收入跟隨行業同步復蘇,但是業績的增長卻沒有完全跟上營收增長的節奏。
今年5月19日,粵開證券公告稱,擬終止公司股票定向發行,根據原計劃,公司此次定向發行的融資規模為不超過150億元。
對此次融資計劃終止后的打算,近日粵開證券向媒體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申請終止原定向增發的行政許可,以優化后的定增方案取代原有方案重新申報,爭取盡早實現其在增資目標,為成功上市做好鋪墊。
另外,目前公司也在通過發行公司債等方式進行融資。根據深交所項目進度信息顯示,粵開證券的30億元小公募項目狀態更新為“通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粵開證券正式出臺2022-2024三年發展行動規劃。據規劃,粵開證券計劃力爭在2023年正式申報IPO。
值得注意的是,在廣開控股入主后,粵開證券研究院出現了較多的人事變動。
原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已經在兩年之前離職,隨后加盟紅塔證券。
據知情人士介紹,在朱俊春離職之后,康崇利繼任策略首席。在李奇霖離職之后,康崇利繼任粵開證券研究院院長。不過現在康崇利也離開了研究院,可能加入了自營部門。
從證券業協會披露的信息來看,康崇利目前仍在粵開證券任職,但執業崗位已經從分析師變為一般證券業務。
與此同時,這些年,公司研究院分析師流失的情況也較為突出。據證券業協會披露,在2019年的大多數時候,粵開證券分析師的數量都是在20名以上,不過現在只剩下4名,其中因離職而流失的分析師不在少數。
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近年來,粵開證券研究院主要轉型做對內的研究服務。
從分倉傭金收入來看,據Choice數據統計,2021年,粵開證券實現分倉傭金收入近7000萬元,同比大幅增長176.6%。2019年,公司分倉傭金收入只有不到600萬元。
粵開證券研究院轉向“智庫模式”
2月24日晚間,粵開證券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04億元,同比增長26.84%;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億元,同比下滑30.54%。其中,由于民事訴訟預計損失增加,2021年公司營業外支出為2.07億元,同比增長較快。
據粵開證券2021年年報,從分業務板塊來看,財富管理業務、自營業務以及私募股權業務貢獻了目前公司的主要營收和利潤。
粵開證券2021年年報在談及公司未來發展的計劃和目標時,表示將以“研究、投行、私募股權投資”作為戰略引領業務,實現跨越式發展。
公司亦在年報中指出,粵開研究要持續提升公司品牌,形成宏觀、策略與產業研究三大特色。宏觀研究要強化海外經濟、粵港澳大灣區系列研究,鞏固財稅品牌、經濟數據點評與政策解讀,繼續拓展政府和媒體關系;策略研究要保持市場熱度,持續發聲,加強碳中和綠色金融、北交所相關研究,形成傳播廣度與深度;產業研究要實現一二級投研聯動,為投行、投資提供建議和支持,注重提高研究的價值轉化能力。
不過,從目前公司分析師的規模來看,要取得研究業務的跨越式發展似乎有些難度。今日,就“目前公司分析師規模如何支撐公司對研究業務的規劃?”“公司目前對于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等問題,記者通過電話采訪了粵開證券現任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他向記者表示,近來公司研究業務的發展重心,已經從傳統的賣方模式轉向了智庫模式,所以對人員的要求也會較賣方模式有所不同。
NBD:公司目前對于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樣的?
羅志恒:粵開證券研究院以打造大灣區“灣頂明珠”的“頂級智庫”為目標,重點研究宏觀經濟、國際形勢、國家政策背景下的灣區金融與產業發展。在這個定位之下,我們立足于實現“服務國家大局、推動社會進步、助力公司發展”三重價值的融合統一。
在服務國家大局方面,我們會圍繞國家重點戰略積極地去開展研究,包括數字經濟、雙碳經濟、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領域。同時,我們還會與部委、省市區開展開題合作,及時地建言獻策,發揮出智庫的參謀助手作用。
在凝聚社會共識方面,當社會對一些問題產生較大誤讀和分歧時,我們及時地發出專業的聲音,為改革營造好的輿論環境。比如當社會誤解土地財政和房地產稅時,我們及時發布了《澄清土地財政的五個誤區》。
在推動公司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投資、投行、投研三投聯動上。投資是我們集團和公司的強項,投研主要是服務于投資的深度和精度。更具體而言,研究院可為公司固收、權益、資管和行業投資提供全方位的研究支持,助力大類資產配置;為公司投行新三板和專精特新等業務提供研究支持,為投行業務引流。
所以我們研究院相當于是既有“自轉”又有“公轉”,既服務于我們公司自己的業務發展,而且還服務于社會責任和國家大局,這是我們跟其他賣方很不一樣的地方。
NBD:智庫模式和傳統賣方研究有什么區別?
羅志恒:現在市場上研究業務基本上分為這兩類,一類是做賣方研究,賣方模式靠的是傭金和派點來賺取更多的收入,進而為公司創收,這是它的主要的目標。而智庫模式更多的是追求社會價值和影響力,提升品牌價值。前者是一個盈利性機構,追求經濟效益;而后者更多追求社會效益,這是它們在目標上的區別。
此外,在實現目標的方式和路徑也會有不一樣。比如說做賣方研究,要盡可能的覆蓋更多的行業,比如三十多個行業大類最好都要覆蓋到,因為只有這樣,分析師才能夠有更多的路演、服務的機會,賣方機構覆蓋的機構、基金經理也會更多,從而能夠拿到更多的傭金和派點。但智庫模式,靠堆人、堆數量是不行的,必須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后在集中的優勢賽道上去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以我們而言,我們的優勢在于宏觀研究力量相對比較強,尤其是財稅制度和政策研究在行業中領先。我們目前已經推出并正在繼續深入研究的《行走中國的財政地圖》,分省份研究各個省份的經濟形勢、財政體制和財政形勢,就很受歡迎。
在研究內容上,我們分為宏觀研究、策略研究、產業研究和區域經濟研究,區域經濟研究主要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究,這可能是別的券商沒有的。而我們已經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諸多課題上做了研究,對于賣方研究機構而言,這樣的研究對他們而言不能帶來傭金,他們可能認為是沒有意義的,但對于我們很有意義,因為我們是國企券商,扎根廣州,要發揮出國企的擔當,去積極建言獻策。
NBD:請問目前公司分析師的規模如何支撐公司對于研究業務的規劃?
羅志恒:我們以團隊成員的質量為先,不看重過往是否做過分析師,所以分析師數量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反而有實業經歷的人才即使沒有券商經驗我們也很歡迎,因為他們做產業研究和產業政策研究很有優勢,這是只有券商經驗的分析師不具備的,比如我們重點布局的新能源研究員、醫藥研究員都如此。我們的定位和目標決定了我們成員的構成和來源主要來自政策研究部門、實業和產業研究領域。這種人才的特點是一旦培養了金融思維,會對宏觀、投資、產業和政策理解得更深入,這才符合我們研究研究第一的需要。深度研究必有增量信息,不是泛泛而談。每一篇報告,背后必須要翻閱大量資料,做大量數據比對。
如果以賣方為定位,以傭金和派點為目標,那分析師越多越好;在智庫定位下,以研究質量為目標,以有效產出進行考核,即是否給讀者以啟發、是否給政府部門以有效決策參考、是否獲得領導同志批示與肯定。這就是生意與主義的區別。
羅志恒:我們以團隊成員的質量為先,不看重過往是否做過分析師,所以分析師數量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反而有實業經歷的人才即使沒有券商經驗我們也很歡迎,因為他們做產業研究和產業政策研究很有優勢,這是只有券商經驗的分析師不具備的,比如我們重點布局的新能源研究員、醫藥研究員都如此。我們的定位和目標決定了我們成員的構成和來源主要來自政策研究部門、實業和產業研究領域。這種人才的特點是一旦培養了金融思維,會對宏觀、投資、產業和政策理解得更深入,這才符合我們研究研究第一的需要。深度研究必有增量信息,不是泛泛而談。每一篇報告,背后必須要翻閱大量資料,做大量數據比對。
如果以賣方為定位,以傭金和派點為目標,那分析師越多越好;在智庫定位下,以研究質量為目標,以有效產出進行考核,即是否給讀者以啟發、是否給政府部門以有效決策參考、是否獲得領導同志批示與肯定。這就是生意與主義的區別。
我們預計的話,集中優勢兵力在優勢賽道率先突破,就能夠把這些事給干起來。 現在已經在研究院工作的一些人員,實業研究經歷、政策研究經歷豐富,轉入券商后,按規定還要兩年從業取得獨立分析師資格。
目前我們的團隊中有些人才是從廣東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以及相關部委的政策研究機構過來的,所以我們的實際工作人員并沒有明顯減少,等到明年這個時候,按規定就都可以體現為分析師了。但實際上,我們的人員并沒有多少變化,反而研究力量跟過往比是加強了。
封面圖片來源:網絡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