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9 22:56:06
◎旅游極大依賴于便捷的空間流動,只要各地對于流入流出人群管控政策也隨之調整,一定會對促進旅游流動、活躍旅游消費、修復旅游產業生態帶來積極影響。
◎盡管“摘星”本身帶來的實際轉換率仍未可知,但多數從業者都表示“信心也一樣重要”。
◎疫情以來旅游業受到極大打擊,雖然現在(復蘇的)希望有了,但旅游業人才已經流失得差不多,要(完全)恢復還沒那么簡單。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實習記者 楊卉 每經編輯 梁梟
暑期將至,旅游業接二連三傳出利好消息。今日(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蓄勢已久的旅游市場快速反應,消息發布半小時后,某OTA平臺機票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180%,酒店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220%。
利好出臺后,行業確實出現轉機跡象。但另一方面,“摘星”的具體引流作用仍待觀望。近兩三年,旅游業遭受“冰凍打擊”,人員流失嚴重,不少企業倒在了“黎明”到來之前,難以快速恢復至疫情前已是共識。行程卡“摘星”后,旅游業復蘇或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6月29日下午,廈門建發國旅集團副總陳連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以植被修復作比,旅游業還處于生態性修復階段。“一點點的植被破壞還可以采取快速移植的形式,但如果土地已經破壞到地下,就不僅是補貼或刺激可以解決問題。”
“喜大普奔!”6月29日下午,工信部宣布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后,花樣慶祝的文案在旅游從業者的朋友圈刷屏了。云南山海行科普旅行總經理湯雨華就發布了一條“希望在前方”的朋友圈。他通過微信告訴記者,對備受打擊的旅游業來說,短期內的“希望”有了。
除了旅游從業者,長期“宅家”的消費者乍聞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的消息,其欣喜程度亦可想而知。
同程旅行6月29日提供的數據顯示,上述消息發布半小時內該平臺機票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180%,酒店搜索量較前日同一時段上漲220%。
去哪兒平臺同日數據也顯示,截至6月29日17:00時,全國機票預訂量比昨日同時段增長近三成。15:00~17:00兩個小時,北京出發的機票預訂量同比昨日同時段增長135%;上海出發機票預訂量上漲了100%。比昨日同時段機票預訂量增幅較高的熱門航線top10為:上海—哈爾濱、武漢—海口、南寧—杭州、濟南—昆明、海口—長沙、南寧—成都、廣州—成都、廣州—烏魯木齊、青島—哈爾濱、三亞—長沙。
三亞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98049
這份欣喜來得有據可依。
6月29日,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通過微信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旅游極大依賴于便捷的空間流動,只要各地對于流入流出人群管控政策也隨之調整,一定會對促進旅游流動、活躍旅游消費、修復旅游產業生態帶來積極影響。
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程超功更直言,“摘星”能有效規避基于行程卡星號標記的“層層加碼”和“一刀切”現象,增加游客出游便利度。
然而,也有滿懷希望的游客在此輪出行熱潮中“敗興而歸”。以一位來自北京的網友為例,根據他6月29日下午的表述,盡管已經“摘星”,但他電話問詢后了解到,一些目的地酒店照舊不接待來自北京的游客。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評論截圖
6月29日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多地酒店,詢問從北京前往住店的具體要求。其中,哈爾濱西站附近某酒店表示,根據當地要求,北京來的旅客一律不接待。而杭州浣紗路上的某酒店則表示,北京沒有相關風險地區旅居史的消費者,均可正常入住。
對于這一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云在6月29日接受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出行,尤其是跨省游,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于各地包括核酸檢測在內的疫情防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
盡管“摘星”本身帶來的實際轉換率仍未可知,但多數從業者都表示“信心也一樣重要”。此外,將“摘星”與近期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調至“7+3”等利好消息連在一起品味,敏銳的旅游從業者還嗅出了更多信息。
6月29日下午,景鑒智庫創始人周鳴岐通過微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些利好也是一種政策導向,有了這個信號,一些加碼的防疫措施有望緩解;再疊加上暑期效應,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整個旅游業將有一個消費沖高。
疫情以來,旅游市場持續受到重挫,如今真的等來了復蘇拐點嗎?在程超功看來,在近期多重利好政策及需求恢復的雙重支撐下,旅游市場正在走上復蘇軌道。若北京、上海等城市能在7月中旬前后實現清零,預計旅游業將在暑期后半段迎來強勁復蘇。
就在上述采訪結束后不久,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就發布消息稱,7月1日起,在全市范圍內逐步開放博物館和美術館,以及室內外所有A級旅游景區;7月8日起,逐步開放電影院和演出場所。
被接二連三的好消息擊中的旅游人,迎來了絕地反擊的機會?對此,周鳴岐表示:“復蘇拐點”前還應加上“緩慢”二字。“首先要弄清楚這個復蘇的程度,要一朝回到疫情前肯定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有這個共識,旅游(業)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回到2019年(的狀態)了。目前這波短期反彈,也只說是緩慢復蘇的拐點。”他進一步表示,在復蘇過程中,團客、旅行社等傳統形式還會相對較慢,但隨著旅游半徑的擴大,度假消費或將迎來發展契機。
正如業內所說,即便是緩慢復蘇,旅游細分領域的節奏和難點也有所不同。
住宿方面,據某接近君瀾酒店的從業者介紹,“摘星”肯定會刺激到度假市場,但大家也很怕。“從近一個月的數據來看,商務市場處于高速恢復狀態,不少商務系列酒店幾乎回到2019年的90%。可一旦全部放開,仍有疫情反復帶來的風險。”
至于景區及旅行社,6月29日下午建發國旅集團副總陳連保在電話采訪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植被修復作比,旅游業其實還處于生態性修復的階段。“一點點的植破壞還可以采取快速移植的形式,但如果土地已經破壞到地下,就不僅是補貼或刺激可以解決問題。”
黃山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50605
陳連保表示,拋開學校疫情防控要求、消費者經濟能力等老生常談的外在影響因素,單從旅游行業自身看,疫情導致大量人才流失。“這些從業者在旅游市場起到組織作用,他們不生產產品,而是堆砌做組合。現在沒有這樣一群人,市場消費很難一下提振。”
無獨有偶,湯雨華也表示,疫情以來旅游業受到極大打擊,雖然現在(復蘇的)希望有了,但旅游業人才已經流失得差不多,要(完全)恢復還沒那么簡單。
此外,陳連保等從業者還提出,對旅游從業者來說,疫情反復始終是“一把懸在頭上的劍”。只要“劍”還在,無論是文旅景區還是旅游供應商都不敢擴大規模生產,擔心隨時被喊停。
“喊停和重啟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盡管現在的防疫政策有了很大利好,但政策從執行到收回也需要一個慣性和磨合時間,尤其旅游還不是重點保供的行業,仍有地區存在‘層層加碼’的現象。”陳連保稱。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1400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