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7 09:45:58
又有獨角獸登陸科創板!3D視覺感知龍頭奧比中光(688322,SH)正式在科創板掛牌上市,國內“3D視覺第一股”誕生。
據了解,奧比中光的主營業務是3D視覺感知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要產品包括3D視覺傳感器、消費級應用設備和工業級應用設備。隨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作為關鍵共性技術的3D視覺感知,正處于市場爆發的前夜。
奧比中光的招股書顯示,近三年公司的營收超過13億元,賬面貨幣資金11.58億元。公司預計未來2~3年,公司的年度營收將有望達14.9億元,并實現盈虧平衡。根據法國市場研究與戰略咨詢公司Yole預計,2022年全球3D視覺感知市場規模將達150億美元。從招股書上可以看出,奧比中光正為下游應用市場爆發儲備力量。截至2021年末,公司研發人員數量643名。2019~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是62.1%、110.7%、81.73%。
2013年,國際知名光學測量專家、國內3D視覺感知技術領軍人才黃源浩在深圳創辦奧比中光。公司成立后一直專注3D視覺感知相關業務。
2015年,奧比中光首顆自主知識產權的3D深度引擎芯片MX400研發成功,這意味著,中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3D視覺感知核心技術。從全球3D視覺行業來看,奧比中光無疑是其中的開拓者和推動者。2015年,奧比中光還量產了基于結構光技術的消費級3D視覺傳感器Astra。一直至今,奧比中光都是全球少數已掌握核心技術并實現百萬級面陣3D視覺傳感器量產的企業之一,為蘋果、OPPO等知名公司研發3D視覺傳感器,并為全球三大汽車彎管生產企業之一日本三櫻提供三維光學彎管檢測系統。目前,奧比中光的技術能力覆蓋3D視覺感知產業鏈上、中、下游。公司是全球少數幾家全面布局六大3D視覺感知技術路線的公司,掌握了“全棧式技術研發能力+全領域技術路線布局”的3D視覺感知技術體系。奧比中光的產品現已在生物識別、AIoT、消費電子、工業三維測量等市場上實現多項具有代表性的商業應用。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奧比中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97億元、2.59億元以及4.74億元。其中,2020年營收下滑是因為新冠疫情影響帶來收入短暫下降,但2021年公司的營收已經強勢反彈,收入規模同比增幅高達83.11%。奧比中光還在招股書中對公司未來業績表現作出預計。奧比中光表示,未來2-3年,公司布局的各主要場景將陸續進入恢復增長階段或者規?;l階段,加之涌現一些新的應用場景,預計未來3年左右年度營業收入有望達到14.9億元,同時有望實現盈虧平衡。
據悉,此次上市,奧比中光募集資金超12億元,扣除發行費后全部用于3D視覺感知技術研發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奧比中光核心技術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分別為98.73%、95.44%、94.82%,均超過九成。過去三年,奧比中光研發費用分別為3.7億元、2.9億元和3.9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2.06%、110.28%、81.73%。
人才儲備上,奧比中光也一直在持續擴大人才隊伍。截至2021年底,公司員工人數破千,其中研發人員達643人,占比達63%左右。研發人員集聚了海內外尖端人才,有博士58名(含18名博士后),國家級人才計劃1名、廣東省珠江人才7名、各類深圳市高層次人才16名。
這讓奧比中光在全球3D視覺感知市場擁有一席之地。截至2021年末,奧比中光累計申請專利1190項,其中中國發明專利693項、美國專利27項、PCT140項;取得授權專利471項,其中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67項、美國專利授權9項。在3D視覺感知領域,奧比中光專利申請量比肩蘋果、微軟等國際巨頭。
國泰君安證券日前發布的一份研報指出,隨著2D成像逐步向3D視覺感知升級,3D視覺感知市場處于快速增長的爆發前期。根據Yole研究報告,2019年全球3D視覺感知市場規模為50億美元,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150億美元,2019~2025年CAGR約20%。國泰君安分析師預計,未來隨著消費電子和汽車自動駕駛市場的增長,結構光、ToF和Lidar技術的市場占比會進一步提升。
當前,3D視覺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物識別、AIoT、消費電子(中期市場)、工業三維測量、汽車應用(長期市場)等多個領域。隨著這些領域的市場需求規模性爆發以及3D視覺產業鏈日益成熟,3D視覺感知這個行業有望很快步入高增長軌道。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奧比中光稱,公司未來仍將保持對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的高投入,以維持技術和市場領先地位并把握市場發展機遇。接下來,公司會大力拓展下游應用場景,繼續深耕現有的規?;瘧脠鼍?,深挖客戶群體,擴大市場規模,同時大力開拓新興應用場景市場,特別是在智能終端、智慧家庭、智能汽車、機器人、數字孿生等幾個大規模未來應用場景中搶占較大市場份額。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信息披露內容以公司公告為準。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