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5 23:24:30
◎7月14日晚,一票難求的《只此青綠》在成都首開畫卷。這是在蓉城的首場演出,也是本次巡演的第115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熱情的觀眾提前數小時便等候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門口。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編導、《只此青綠》總編導韓真、周莉亞在與每經記者現場對話時表示,“火爆”只是一個現象。“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在這部戲中留有的、很多創作上的遺憾。觀眾的喜歡,對我們接下來的創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會更加謹慎。”
每經記者 杜蔚 溫夢華 每經編輯 董興生
燈光暗下,明月高懸,一幅青綠底色的《千里江山圖》在案上徐徐展開。
戴著眼鏡的學者與身著宋代衣冠的少年相對站立,隔著青綠遙遙相望。兩個人,一幅畫,循著“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跨越時空,帶著觀眾緩緩沉入宋朝的詩意山水中。
7月14日晚,一票難求的《只此青綠》在成都首開畫卷。這是在蓉城的首場演出,也是本次巡演的第115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熱情的觀眾提前數小時便等候在成都城市音樂廳門口。
早早等候在檢票門口的蓉城觀眾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攝
“成都是我們目前排演最密集的城市。”7月14日,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青年編導、《只此青綠》總編導韓真、周莉亞在與每經記者現場對話時表示,“火爆”只是一個現象。“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在這部戲中留有的、很多創作上的遺憾。觀眾的喜歡,對我們接下來的創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會更加謹慎。”
每一幅畫背后都是一段歷史,一段文化傳承。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集團(以下簡稱“域上和美”)聯合出品的《只此青綠》,以展卷為起點,從舞臺劇、到旅游演藝版本,再到電影版、數字藏品,試圖為傳統文化傳承探索更廣闊的創作可能和更多的“破圈”方式。
遺憾的是,7月15日下午,在成都站剛剛演了兩場的《只此青綠》因疫情防控原因,宣布當日晚間的演出被迫延期。域上和美方面告訴每經記者,延期場次觀眾可選擇退票。而后續場次的觀眾則需提前準備好核酸檢測報告,“如有突發情況,我們將另行通知”。
《只此青綠》總編導韓真(左)、周莉亞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5天8場連軸演
“加場對演員既是壓力也是動力”
以絢爛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一舞《千里江山圖》帶來的“青綠熱”在這個夏天持續升溫。《只此青綠》百轉千回的故事、靈動的舞臺效果,帶領大家在詩畫舞蹈間穿越千年,感受宋風雅韻,整場演出掌聲不斷。結束后,演員謝幕時,上千名觀眾起身鼓掌,掌聲在音樂廳中久久回響。
5天8場,成都站如此高密度的場次已算是《只此青綠》目前在外地演出中“破紀錄”的數字了。對此,編導周莉亞坦言,既高興又肩負著壓力,一場場巡演,“讓我們感受到市場的真正接受,也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NBD:《只此青綠》成都站非常火爆,連續加場,作為主創人員是否會覺得過度飽和?
周莉亞:其實加場對于演員的壓力蠻大的,因為在成都站之前,演員已經在武漢、南昌等其他城市巡演了很多場,基本是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
不過,《只此青綠》今年的100多場早在年前就已經排出來了,所以在人員上,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也做了充足的準備和安排,分為ABCD組,每一組演員的差別不是很大,能夠在非常好的質量下保證演出的場次。演員作為專業舞者,他們在每一場的呈現也是最飽滿的,不存在場次多了演出會有所懈怠,我認為這個完全不用擔心。
演員謝幕時,上千位觀眾起身鼓掌拍照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攝
NBD:《只此青綠》成都站從最初的3場到如今增加至5天8場,是目前巡演中加場最多的城市嗎?
周莉亞:目前,成都應該是我們排演最密集的城市。其實,在北京也是加了好幾次場。
韓真:這也反映出整個成都演出市場處于非常良性的狀態,觀眾對文化藝術作品的關注度很高。聯合出品方域上和美也一直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協調,希望在演員能夠承受的情況下,保證質量,盡量讓更多觀眾走進劇場。
NBD:從春晚火爆出演,到如今100多場的巡演,會不會有壓力?
周莉亞:在《只此青綠》這個項目最開始成立時,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對它的運營和制作,就嘗試了和以往不同的創作模式。因為大寫意的作品真正放在舞臺上,觀眾會不會買單、會不會喜歡宋代的慢節奏,我們也不確定,心里也很忐忑。但通過一場場巡演,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市場正在真正地去接受,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我靜待畫中千年,只愿以絢爛此身,成全時空的聯結。”用一曲抽象舞劇訴說《千里江山圖》背后的歷史和故事,是創新也是突破。以展卷為起點,《只此青綠》將延展至文旅、影視、數字藏品等多個領域,探索更多“破圈”方式。正如周莉亞所言,每個不同的版本,都是一次再創作。
NBD:用舞蹈詮釋《千里江山圖》這幅名畫,如何用抽象的舞劇講好以想象力為起點的歷史背景?
韓真:我覺得恰恰是舞劇的這種抽象性,給了觀眾無聲的、更開闊的想象力。可能很多觀眾認為全場沒有對白、沒有語言,會造成欣賞困難,但在多輪演出的驗證下,觀眾會發現舞蹈的語言和音樂屬性,本身已經可以給觀眾帶來非常完整的藝術體驗,同時舞蹈肢體也更加開闊了創作的可能性。
比如“青綠”寫意的設定,我認為有賴于肢體語言的特性,它成為“畫魂”一樣的存在,舞蹈恰恰是打開觀眾與舞臺連接的想象力。并且這種非語言類的舞蹈,未來會更有利于《只此青綠》走向世界的舞臺。
《只此青綠》全體演員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NBD:兩位導演曾說過,“《只此青綠》沒有最終的版本,只有更好的版本”,對于《只此青綠》未來的市場突破,有怎樣的考慮?
周莉亞:《只此青綠》最開始其實是舞臺版本,現在是巡演的舞臺版本。未來,還將推出旅游演藝版本、海外國際版本等。相比巡演舞臺版本面臨的每個城市劇場的限制,創作初期很多在舞臺上沒有實現的想法,會呈現在旅游演藝版本中。
此外,目前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也正在和中國電影集團策劃推出《只此青綠》電影版,導演已確定。每個不同的版本,都是一次再創作,希望不是簡單復刻,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和感受,而不是消耗這個IP和觀眾的認知。
NBD:《只此青綠》此前還推出了3D數字藏品紀念票,這是演出行業首款數字藏品紀念票,上線即被秒罄,如何看待在數字藏品領域的嘗試?
韓真:當下數字藏品的確很受年輕人喜歡。關于IP的延展和開拓這部分,集團有非常多、不同的部門來具體負責這些拓展和應用,有很多的新形式,我們也非常期待。
不同人演繹同一個角色,觀眾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創作者的誠意與否,在觀眾踏進劇院的那一刻就會感受到。正如韓真所言,《只此青綠》打開了傳統文化舞劇在創作上的廣闊空間,觀眾的喜歡,對其接下來的創作有很大促進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會更加謹慎。”
NBD:二位如何看待傳統文化與當代年輕人的碰撞?
韓真:從創作者角度來講,我們并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造夢者,而是本著熱愛,就像年輕人愿意用一腔熱血走進劇場,去追逐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一樣,我們也是帶著強烈的熱愛進入創作。
不管是《只此青綠》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我們都是在講述“人”的故事,因此很容易達到共鳴。在《只此青綠》中,我們將自己帶入展卷人的角色,展卷人既是我們的眼睛,也是能和年輕人強烈共鳴的連接。
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最早的展卷人扮演者(演員汪子涵)年長一些,他像是故宮博物院的一位資深研究員,觀眾會因為其角色的存在而帶入到他像兄長、老師的感受里。而當這個角色由更年輕的人扮演時,觀眾會覺得他是自己的朋友。
我們和年輕人沒有代溝,觀眾在這種感受里去欣賞演出時,不會有任何的割裂感。不過,《只此青綠》是有欣賞門檻的,我們沒預料到票房能這么好。
《只此青綠》劇照 圖片來源: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官方微博
NBD:《只此青綠》的火爆,給您帶來了哪些思考?
韓真:“火爆”只是一個現象。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在這部戲中留有的、很多創作上的遺憾。觀眾的喜歡,對我們接下來的創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會更加謹慎。
市場的打開,對于任何門類的藝術創作而言,都是一種良性促進。這也是一個反向倒推的模式:只有觀眾接受、觀眾喜愛你的作品,這個作品門類才會有更加廣闊的未來。因此,不能只考慮為什么“爆”,而是應該多考慮在創作中挖掘出了怎樣的文化屬性、定了什么樣的標準,才得以讓觀眾接受我們。這個標準在未來的創作中是不會降低的。必須先把誠意寫進心里,才能做出好作品。觀眾是最真誠的群體,對創作者的誠意與否,在他們踏進劇院的那一刻就會感受到。
NBD:未來有何創作計劃?
周莉亞:我和韓真都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熱愛。作為創作者,我們也希望嘗試更多題材,帶給觀眾不同的感受,所以更希望接觸新鮮的、可以刺激創作欲望的題材。
韓真:是的,(傳統文化)如果有好題材,我們會再嘗試。但近期,可能會做其他題材,讓傳統題材的感受再沉淀一下,避免慣性思維和重復自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