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2 09:25:21
◎2021年,歐林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眼下,公司的金葡菌疫苗已經進入臨床III期階段,該疫苗若成功上市,有望填補世界空白,攻克超級耐藥細菌難題。
◎用實控人樊釩的話來說,想要在疫苗領域深耕下去,并成為行業領先級企業,單邊走路肯定是不行的,所有世界級的疫苗企業在細菌類疫苗和病毒類疫苗領域都有布局,所以歐林生物先通過研究院的形式將平臺搭建起來,逐步成為一個立體型的疫苗企業。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魏官紅
■ 相關公司:歐林生物(SH688319,股價17.28元,市值70億元)
■ 核心競爭力:吸附破傷風疫苗、AC-Hib聯合疫苗、重組金葡菌疫苗等核心產品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有成熟的研發產業化平臺和豐富的產品管線等
■ 機構眼中的公司:成人破傷風疫苗領先,金葡菌疫苗II期數據良好;今年公司三大主營產品有望拉動業績穩健增長;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布局,管線品種豐富打開長期成長空間
■ 所屬概念:生物醫藥、生物疫苗
從18世紀在英國起源的接種牛痘疫苗以預防天花,到21世紀以新冠肺炎病毒為典型的疾病大流行期間的全民防控,疫苗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作為對抗傳染病的重要手段,疫苗的出現稱得上是人類公共衛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縱觀兩百余年的疫苗發展史,幾乎每一種新疫苗的出現都伴隨著技術路徑的迭代、對于特定疾病的預防乃至治療手段的革新。與此同時,疫苗因為高投入、長周期而被視作高壁壘行業。
即便如此,被稱為“隧道盡頭光芒”的疫苗,仍然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和醫藥企業投入其中。
2021年,歐林生物成功登陸科創板,在這個充滿競爭活力的資本平臺上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眼下,公司的金葡菌疫苗已經進入臨床III期階段,該疫苗若成功上市,有望填補世界空白,攻克超級耐藥細菌難題。
在科創板開市三周年之際,歐林生物實控人之一樊釩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詳解歐林生物的“細菌類疫苗+病毒類疫苗”的發展計劃。
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創辦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半生深耕行業,在相關領域傾盡心血進而創辦企業的“經驗派”,另一類則是從海外學習先進經驗回國,博采眾長另起爐灶的“海歸派”。
歐林生物的創始人樊紹文就屬于前者。從上世紀70年代進入生物醫藥行業起,樊紹文就扎根于此。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樊紹文先后引領四川蜀陽成為血制品行業領先企業;也曾在3年內帶領中原瑞德由虧轉盈,銷售額連番增長;還帶著一度資不抵債的貴陽黔峰生物重獲新生,在并入泰邦生物后登陸海外資本市場。
2009年,樊紹文選定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又一個賽道——人用疫苗。這一年,歐林生物正式成立。
12年后,2021年6月8日,歐林生物在科創板鳴鑼上市。
如今,歐林生物已從幼年步入少年,充滿活力地向著青年階段邁進。樊紹文的女兒樊釩也正逐步從父親手中接過成長中的歐林生物,她將帶領這家起于成都、身影遍布全國、立志走向世界的疫苗企業繼續前行。
歐林生物實控人之一樊釩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小時候,樊釩的想法是“父輩干什么,自己就不想干什么”。學過酒店管理、又去西南政法大學讀博,她的求學經歷可以說跟生物醫藥毫無關系。在剛進入公司時,樊釩選擇從行政和人力干起,成為了工號排名靠前的“元老級”員工。
今年6月的一天,樊釩出現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面前時,剛剛結束一個會議。她戲稱自己是生物醫藥行業的“小學生”,跟著一群“老師傅”在崗培訓。
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在崗培訓,樊釩從什么都不懂到開會時聽得懂,再到如今能和專業人士坐下來一起篩項目、聊臨床、推進度。
她的工號之后已經排了幾百個數字,樊釩已能從容地談起病毒疫苗與細菌疫苗的戰略部署,對公司每個研發項目的進展等如數家珍。
年輕的企業掌舵者也明白靠作品說話的道理。如果說樊紹文掌舵下的歐林生物誕生了破傷風疫苗這一代表作,那么現在,樊釩也正在尋找屬于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目前來看,金葡菌疫苗可能會是她交出的第一個作品。
今年6月,歐林生物發布了一則好消息——公司與陸軍軍醫大學聯合研發的重組金黃色葡萄球菌疫苗(大腸桿菌)III期臨床試驗啟動會召開。本次臨床將評價金葡菌疫苗在骨科手術目標人群中的保護效力、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從源頭免疫防治金葡菌的嚴重感染與耐藥流行,對有效控制金葡菌廣泛感染、大幅降低金葡菌院內感染發病率、耐藥性蔓延等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金葡菌疫苗具有填補臨床空白的意義。目前,全球范圍內均未有成功獲批上市的金葡菌疫苗,國內也僅有歐林生物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公司研發人員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在臨床領域,細菌耐藥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空白問題。2017年時,WHO首次發布12種致命耐藥細菌清單,揭示了我們迫切需要新的抗生素來治療其針對的超級細菌。
而現實中,抗生素的研發速度遠不及細菌耐藥性的發展速度,可選擇的治療手段正在被快速耗盡。細菌類疫苗,尤其是超級細菌疫苗的研發迫在眉睫。
制圖工具:鏑數
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該病菌已經成為全球ICU病房、創傷等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被列為耐藥菌前列。全球巨型制藥企業如默克、輝瑞、葛蘭素史克等都曾對金葡菌疫苗展開人體臨床研究,但由于疫苗組分、佐劑、適應癥選擇等問題,至今仍沒有金葡菌疫苗上市。
第三軍醫大學國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全明教授曾公開表示,多靶點、多組分是金葡菌疫苗成功的希望,而與歐林生物聯合開發的金葡菌疫苗是國際上抗原種類最多的五價疫苗,臨床試驗結果效果顯著。
樊釩表示,目前金葡菌疫苗的III期臨床正在穩步推進之中。預計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金葡菌疫苗的III期臨床研究并實現產品上市。 屆時,歐林生物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個成功研發出金葡菌疫苗的企業。
“金葡菌疫苗的意義在于解決全球抗生素濫用引起的耐藥菌問題。上市后,金葡菌疫苗的適應癥有望從骨科手術擴展到其他院內感染的適應癥,應用到整個醫院感染場景中。”樊釩分析稱。
從經濟效益來看,據業內預估,我國醫院住院手術病人超5000萬人次/年,目前手術病人金葡菌感染率為5%至8%,按術后抗生素與靜注人免疫球蛋白聯合給藥方法推算,僅這一市場理論規模便將超過百億元。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
作為國內第一家生產吸附破傷風疫苗的民營企業,破傷風疫苗是歐林生物成長的起點。
2019年以前,由于被動免疫制劑量大價低,且政策未規定預防具體方式,國內破傷風預防市場長期以被動免疫為主、疫苗為輔。民營企業在破傷風疫苗領域的缺位也造成市場開墾乏力。
但實際上,被動制劑治標不治本,預防首選仍是疫苗。吸附破傷風疫苗作用更長久且過敏率低(破傷風疫苗保護期為5年-10年,被動免疫制劑保護期僅10天-28天;破傷風抗毒素過敏性較高)。因此,僅接種被動制劑仍有可能感染破傷風,疫苗則能提供長久保護以杜絕破傷風發生。
歐林生物研制的疫苗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政策的完善與歐林生物等企業的入局,逐步改變了破傷風疫苗的市場格局。2017年,歐林生物的吸附破傷風疫苗獲批上市,填補了民營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空白。2019年,國家衛健委頒布《非新生兒破傷風治療規范(2019年版)》,表明僅對于非全程免疫或免疫史不詳的患者在出現不潔傷口或污染傷口的情況下,需接種被動免疫制劑且需同時全程免疫接種主動免疫制劑,其他情況下只需接種主動免疫制劑。
自公司吸附破傷風疫苗獲批上市以來,就處于快速放量、銷售額迅速提升的階段——從2018年的6444.85萬元迅速增長到2021年的3.93億元。根據中檢院疫苗批簽發數據,自2017年公司產品上市以來,便迅速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從毛利水平來看,吸附破傷風疫苗的毛利率也穩定維持在90%以上的高位。
2017年-2021年產品毛利率情況 圖片來源:國金證券研報截圖
另外,據Wind數據,2021年,歐林生物是申萬11只疫苗概念股中營收與凈利潤增速排名第三的企業。實現營收4.87億元,同比增長52.18%,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近兩倍。但伴隨著市場開拓,公司的銷售費用在2021年達到了2.46億元,占營收比例超50%。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最關心的問題,在于吸附破傷風疫苗的增勢能否延續。目前,歐林生物是國內兩大生產破傷風疫苗的廠家之一,也是唯一的民營生產廠商。在現行市場格局中,歐林生物優勢較明顯,占據約80%的市場份額。但不斷有后來者加入——華蘭生物的吸附破傷風疫苗有望于年內獲批。
在樊釩看來,競爭者的入局是好事。她表示,歐林生物自己就是市場教育普及、份額擴大的受益者。武漢所的破傷風疫苗實行訂單制,保障的是全民的基本需求。歐林進入市場以后才發現,國內對于破傷風疫苗的使用實際上是非常局限的,所以需要通過市場的參與者共同將專家共識、診療規范、政府機構指南落地,先讓市場知道吸附破傷風疫苗的使用規范和價值,共同做大市場。
“HPV疫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智飛生物代理、萬泰生物國產疫苗上市后開始,HPV的市場教育帶動了市場增大。吸附破傷風疫苗也是一樣,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其中,共同地教育和規范市場,有利于進一步做大,每個人分到的絕對值肯定是增加的。”樊釩進一步分析稱。
眼下,除吸附破傷風疫苗外,歐林生物新的增長點正在路上。2021年,Hib疫苗再注冊并獲得受理;AC結合疫苗首次獲得批簽發并進入市場銷售;凍干Hib項目完成pre-IND申報;AC-Hib聯合疫苗獲得III期臨床總結報告,處于待申報生產狀態。
圖片來源:華安證券研報
目前,Hib單苗批簽發量不斷下滑,多聯苗快速放量,多聯苗取代單苗是一大趨勢。AC-Hib聯合疫苗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而在AC-Hib疫苗方面,歐林生物暫時只有智飛生物一個對手。
在細菌類疫苗領域積攢了經驗、做出了一些成果后,歐林生物嘗試“兩條腿走路”——向病毒類疫苗領域進行探索。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今年3月,歐林生物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管理委員會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由全資子公司成都新諾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實施主體,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投資建設新諾明疫苗研發和產業轉化共享服務型研究院項目。
研究院項目預計投資3億元,用于搭建病毒類疫苗等平臺,并建立包含mRNA技術平臺、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平臺、重組基因工程技術、蛋白純化、偶聯技術平臺等在內的多個研發平臺,進行人用疫苗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
從細菌類疫苗向病毒類疫苗延伸,可以說是歐林生物成立以來的一個大動作。
用樊釩的話來說,想要在疫苗領域深耕下去,并成為行業領先級企業,單邊走路肯定是不行的,所有世界級的疫苗企業在細菌類疫苗和病毒類疫苗領域都有布局,所以歐林生物先通過研究院的形式將平臺搭建起來,逐步成為一個立體型的疫苗企業。
在樊釩看來,作為一家公眾公司,不僅應當為發展前景和企業命運負責,也要為投資者和資本市場負責。
樊釩的肩頭一邊是為雞蛋尋找到更多籃子,一邊是不能讓雞蛋掉在地上。“病毒類疫苗畢竟是我們沒有涉及過的領域,不可能一上來就高大上,在這個領域我們會先尋找一些風險可控、技術較為成熟的項目,先把經驗積累起來的同時,也能控制風險”。
“歐林現在要做的是有前沿性但已經經過理論驗證的項目。再好的項目如果我不能把它孵化出來,就是在浪費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樊釩強調。
如樊釩所言,疫苗行業不是今天投入、明天就能見到產出的行業。以HPV疫苗為例,從發現病毒到一款疫苗產品的出爐,經過了32年的漫長時間。而從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到第一個滅活脊髓灰質炎病毒疫苗獲批,歷時46年。
從歐美成熟經驗來看,一款創新疫苗從概念到上市一般需要8年到12年時間,而這僅僅是平均水平。對應長研發歷程的,是高研發投入,通過對2010年至2017年間出現的疫苗進行統計分析,平均每款疫苗從立項到上市的研發投入可以達到10億美元。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 圖片來源:歐林生物2021年年報截圖
事實上,疫苗領域一直被看作是壁壘頗高的一個行業,作為一家公眾公司,平衡研發布局與生存風險顯得至關重要。今年以來,疫苗領域不斷出現疫苗企業砍掉前途不明或研發進展較慢的研發項目,集中火力攻重點項目的現象。
在篩選和立項過程中,樊釩和她的團隊竭力避免“立了又砍”的情況。在歐林生物內部,所有在研項目按進度分為早期抗原探索、藥效已經驗證、申報階段項目等。
其中,處于早期抗原探索階段的項目往往由項目帶頭人組織的小團隊為主,攻克早期問題,盡量不動用公司平臺的資源;工藝基本走通、藥效已經確認的項目就放到公司研發平臺上,不同環節由專人負責,盡量提高研發效率;申報階段的項目則被稱為已進入“戰斗模式”,開始考慮適應癥和臨床項目,項目負責人將負責到產品的商業階段,項目提成要等到產品銷售后才變現。
明確的階段和團隊劃分讓歐林生物內部盡可能保證資源合理分配和成果產出。
樊釩直言,在投入大、過程長的疫苗行業,資金投入可以說是源頭活水。登陸科創板時,歐林生物發行價9.88元/股,募集資金金額3.59億元。7月21日,歐林生物收盤價為17.28元/股,市值70億元。樊釩笑著說道,“現在經常跟管理團隊說,我們已經不是一家地方企業了,而是一家公眾公司。要經常用公眾公司的要求和標準審視自己”。
眼下,在科創板的助力下,歐林生物正在從一家成長型疫苗企業向成熟型疫苗企業進發。在樊釩的帶領下,歐林生物從上至下朝著新的企業發展方向更迭。
疫苗研發并非一日之功,企業的成長會在一代代醫藥人的交接中見真章。
記者|陳星
編輯|魏官紅
視覺|鄒利
視頻編輯|張軼
排版|魏官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