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5 22:47:19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最近,筆者和團隊做了中國大城強城指數,對城市發展的長板和短板,以及“拉長板”和“補短板”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大城強城指數從生產要素效率,技術創新能力,人才存量和人均GDP等維度評價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質量和潛力,其用意是對城市GDP排行榜作一個補充和完善,并試圖在大城中發現強城。
根據目前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筆者及團隊將GDP5000億元視為大城的“門檻”,強城的起點。因此,選取參與排名的城市,為當年GDP總量在5000億元以上的城市,2021年為54個城市。排名的結果,除了大城強城指數的排行榜,還有指數的六個指標——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萬人專利授權量、人才比例和人均GDP的分排行榜。這就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這些城市的長板和短板。
然而,指標難免有局限性,它們所反映的長板和短板,和現實中的情形有時不盡一致,或存在出入,要作客觀的分析。
比如,大城強城指數排名第3的深圳,其單項指標有3個第1,土地生產率、資本生產率和萬人專利授權量均排名第1,這基本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深圳的勞動生產率排名第19,這就有點出乎預料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城市間勞動生產率的差異,除了單位勞動力創造GDP的大小,還和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有關。深圳就業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73%,在全國城市中最高;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為5.36%,在全國城市中最低。這說明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齡低,老齡化程度低。深圳勞動生產率偏低的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產值占比很高的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率并不高。
計算城市的土地生產率,是用來評價城市利用資源的效率。但是,中國的城市是一個行政區劃,有一個固定的市域面積,現實中的土地生產率表現出比較復雜的情形。2021年,深圳GDP突破3萬億元,其市域面積才2000平方公里,單位平方公里創造的GDP超15億元??梢哉f深圳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很高,但也導致其開發強度過高、房價過高。在市域面積無法擴容的情況下,需在深圳都市圈的空間范圍,優化深圳與周邊城市的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而土地生產率“墊底”的哈爾濱,市域面積在省會城市中位列第一,為5.31萬平方公里,是海南省的1.5倍。2021年,哈爾濱的GDP為5351.7億元,其土地生產率僅1000萬元。顯然,計算城市的土地生產率,用城市行政區劃的面積有其不合理性。
在正確認識指標局限性的基礎上,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城市發展的長板和短板。反映城市創新能力的萬人專利授權量前10位的城市是,深圳、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廣州、佛山、南京、北京和東莞。除了北京,其他9座城市均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核心區。這反映了我國目前產業創新和新興產業分布的空間格局。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是,不僅傳統制造業都比較強,而且,近年來先進制造業都獲得了長足發展。先進制造業對授權專利既有強烈需求,也有供給能力。
實踐證明,在轉型驅動、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制造業的領先優勢正在向更新興、更前沿的領域擴張。經濟強勢發展的城市,往往是制造業占比較高且比較穩定的城市。打造自主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方面的能力,決定了這些城市有著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每百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即人才比例,是決定城市創新能力的另一個重要指標。位居這個指標前列的城市都是高校數量較多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有不少城市有大學數量和人才比例的優勢,但并沒有轉化為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勢。長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地級市,如蘇州、無錫、常州、東莞和佛山等,人才比例的排名均靠后,但它們的大城強城指數排名均在前列,蘇錫常在前10位,佛山、東莞在前20。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而且,人才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創新和產業優勢,則人才會加快流失,城市發展進一步失去競爭力。
對大城強城指數及其排名的分析表明,對于一座城市的發展來說,確實要關心自身的短板,并盡可能補短板。但是,城市發展的短板往往都是慢變量,一時半會難以變化,甚至難以改變,如人才比例。
一些經濟發展效率和質量比較高、發展潛力比較大的城市的經驗表明,專注于自身的長板,并盡可能拉長板,是比補短板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蘇錫常和佛山、東莞,表示創新能力的萬人專利授權量已經是它們的長板,但它們都繼續專注于此,在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使出渾身解數,謀求更好更快的發展。
而且,相關經驗表明,短板往往是在城市整體發展的過程中得以補上的,就像現在深圳在補高校數量的短板那樣。(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