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16 23:04:43
每經評論員 吳林靜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70億元,同比增長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
作為國民經濟“三駕馬車”之一,消費對于提振社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在穩增長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如何進一步擴內需、促消費?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考驗著各地決策者。
而發放消費券,已然成了不少地方促消費的重頭戲之一。筆者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全國23個重點城市發放了消費券,發放金額從百萬至上億元不等,合計支出財政資金約40億元。下半年,根據各地提振消費市場的計劃,還有不少消費券正在來的路上,希望以“四兩撥千斤”的乘數效應,拉動數倍的消費恢復,甚至增長。
有測算顯示,政府每投放1元消費補貼,平均能帶動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不過,目前看來,不同城市發放消費券,撬動效果并不一致。
先看核銷率這一“KPI”,寧波、長沙的消費券核銷率達到了95%左右。杭州(第二期)、南京(第一期)等地的核銷率在70%上下徘徊。武漢、太原、銀川發放的消費券,核銷率剛剛超過50%。合肥市統計局官網上公布了過去兩年一些城市的消費券核銷率,寧波、沈陽、紹興、烏魯木齊于2020年4月發放的消費券,核銷率均在50%以下,其中烏魯木齊的核銷率低至6.9%。
除了核銷率,在各地對消費券帶動效應的總結中,往往可見“直接撬動消費”“關聯消費總額”“直接消費乘數”等表述。但也有疑問提出,消費券發放多與消費活動、節日假期重疊。對于“消費帶動比969%”“撬動消費金額20倍”的成績,消費券在其中究竟貢獻了多少功勞,該如何測算?特別是某些消費需求原本就是人們需要完成的,消費券降低了一定的成本,卻難以刺激出更多的消費。比如在加油站核銷消費券,人們存下了本來用于加油的錢,取而代之使用了政府發放的消費券。
這些疑惑先暫時按下不表。在特定時間內,消費券的確能夠快速轉化為現實購買力,“助燃”居民消費,刺激需求。不過,各地需要注意的是,以消費券作為抓手,更應及時總結,避免因規則設計上的局限而讓消費券效果打折。
從消費群體看,根據多個城市公布的消費券用戶畫像,使用消費券的消費者以30~45歲人群居多,5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較少,覆蓋面有限。所以北京在發放新一輪餐飲消費券時,改良出一類“養老助殘專屬消費券”,老年人及弱勢群體無需提前領取,到店刷卡即享,先到先得。
供給端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商超、餐飲是消費券兩大核銷場景,但受到疫情沖擊的消費領域遠不止于此。好的地方在于,與過去兩年消費券相比,今年上半年有個明顯的趨勢——支持核銷的領域越來越寬泛,文旅、家電、汽車、家政、體育、家居等行業都出現了專題消費券的設置,還有海南離島免稅、青島啤酒節、湖南夜經濟等特色消費券使用場景,更多的部門、協會、金融機構、平臺企業也加入到發放消費券的行列。比如8月11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了發放1億元觀影消費券的通知,吸引觀眾重新回到影院。
筆者認為,對于消費券的刺激效果,需要理性看待,更要不斷迭代。如果將所有包含消費券的消費都算作由消費券撬動,會高估消費券的刺激作用,夸大消費券的作用。進一步地,會讓一些地方盲目效仿、一哄而上,若提振消費的作用不及預期,會給本就不寬裕的地方財政增加負擔。
站在宏觀經濟和城市恢復的角度,消費在“三駕馬車”中起到“穩定器”的作用,穩經濟亟待擴內需,通過政策刺激消費投資的需求,仍是政策發力點。
想要更長效地發揮消費券提振消費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需要不斷迭代消費券的設計。深圳羅湖區今年就調整了4次消費券發放機制,以大數據反饋的核銷率為參照,動態優化消費券面值、券種、折扣率、有效期、發放頻次,不斷提升消費券的使用體驗,達到撬動更多消費的目的。
另一方面則需要利用好消費券發放和核銷過程沉淀的大數據,由淺入深地分析這些數據,包括但不限于識別消費情緒的變化,掌握相關行業、領域的運轉情況,診斷供需雙方的匹配情況……讓發放消費券成為一個切口,觸摸及時而真實的市場,為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短期可優化助企紓困政策的精準性,長期可助推相關產業的提質增效,以實現穩經濟促增長的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