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09 00:28:52
◎有學者認為,打通市場主體間、市場主體與監管部門之間的碳信息壁壘,是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關鍵要素。要引導企業采取低碳模式的生產、經營、投資行為,并以此提升企業的環境績效表現。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近日,第六屆太和文明論壇在京舉辦。本屆論壇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延續“科學文化•未來倫理•共同價值”的核心主題,下設教育文化、經濟科技、國際關系三個分論壇。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在論壇致辭時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動蕩不安,世界變得更加對抗和分裂,各種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迅速上升。如何保持定力,把握主動,化險為夷,轉危為機,是一道必答題。本屆論壇可聚焦上述問題開展深度討論,奉獻遠見卓識,提出應對方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論壇期間,不少出席嘉賓針對當前市場和社會普遍關心的一系列重要話題,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
在此次太和文明論壇的經濟科技分論壇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政策所所長董戰峰對于市場關注的ESG相關話題,發表了他的看法。
董戰鋒認為,ESG就是環境、社會、治理三個領域、三個要件放在一起,共同支撐企業更好地履行它的責任。
經過多年ESG的探索,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套主要的體系和框架。從流程上包括怎樣更好地制定、發布ESG的規則等,上市公司遵照這種規則根據它的情況來發布企業ESG的報告。另外有一些專業的評級公司會用ESG這套標準對上市公司的ESG表現進行評級。
這種評級信息也會傳遞到投資機構,投資機構會根據評級提供的信息進行它的投資決策。對上市公司來說,得到相關信息及投資機構的反饋后,可以進一步完善、調整、優化企業的一些行為,由此更好地提升自身的ESG績效表現。
董戰鋒介紹,我國環境信息披露總體來說處于起步期,有了一定的基礎,在部分領域開展了相應的披露工作。
比如2021年7月,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的行業標準,把氣候因素納入其中。在碳信息披露等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他強調,打通市場主體間、市場主體與監管部門之間的碳信息壁壘,是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的關鍵要素。要引導企業采取低碳模式的生產、經營、投資行為,并以此提升企業的環境績效表現。企業通過碳信息披露,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在碳減排方面的努力,這也是提升企業價值的關鍵抓手。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天印介紹了ESG與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最新進展。
他強調,作為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議題,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這兩個維度的“地球邊界”已經被打破且嚴重“超標”。目前社會以及金融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較多,但對生物多樣性、完整性的研究和關注還相對有限。生物多樣性、完整性是衡量生態體系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經濟活動也高度依賴生態體系提供的各種服務。
孫天印表示,綠色金融未來應將評估生物多樣性損失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以及為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完整性而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作為未來的重點工作方向。
學生正參加職業教育培訓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此次太和文明論壇教育文化分論壇期間,與會專家就職業教育助力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有專家認為,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和科學技術迭代,組織內外部的經營環境本質上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致使組織由傳統結構逐漸轉向扁平化發展,就業人員的終身制逐漸被取消,“一次就業”可能將不復存在,更多的將是“終生就業”,也就是可持續就業。為此應著力構建職業生態鏈,并實施多元可持續就業服務。
有專家則表示,相對于本科生,高職畢業生更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沖擊,就業脆弱性相對更強。職業教育應與產業鏈、職業鏈更好地結合,為學生提供更有利于職業發展的培養模式。
此外,還有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政府大力發展面向農業農村的職業教育,構建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優質資源體系。職業院校70%的學生來自農村,有力推進了新型城鎮化進程,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鄉村要振興,職教必進村”,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立足點和歸宿點在農村,難點在于農民的收入水平和可持續致富能力。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既需要高素質、高端的農業科技人才,也需要中端人才,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質農民。需要關注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地化”培養高素質農民。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