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拜登新政令擬投入20億美元在這個領域? “合成生物”已成投資圈前沿掘金陣地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15 23:01:41

    ◎目前國內外尚未出現真正的合成生物學領軍者(納斯達克上市的相關公司市值均在50億美元以下),國內企業通過產學研或自主研發的形式,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CIC灼識咨詢總監劉立鶴認為,目前國內外合成生物學的差距主要源于國內產業下游應用并不明確,沒有成熟落地的應用場景;或者有應用場景,但真正實踐還需進一步探索。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楊夏    

    拜登近期簽署的新行政命令《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計劃》要投入超20億美元以加強美國國內生物制造的供應鏈,重金投入之下也讓“合成生物學”再度闖進大眾視野。

    此前,“合成生物學”這一概念曾反復出現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有券商指出,作為一種潛力巨大的新興生產方式,基于合成生物學的生物制造將成為未來科技產業的關鍵領域之一。

    據西南證券8月梳理,國內化工、醫藥、食品領域有凱賽生物(SH688065,股價73.50元,市值428.63億元)、華恒生物(SH688639,股價149.15元,市值161.68億元)、華熙生物(SH688363,股價143.30元,市值689.40億元)等10余家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

    令資本市場憧憬萬分的是,目前國內外尚未出現真正的合成生物學領軍者(納斯達克上市的相關公司市值均在50億美元以下),國內企業通過產學研或自主研發的形式,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CXO背后的真正靶標,去年至今融資的國內公司近30家

    據“長安街知事”報道,14日,白宮舉辦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峰會,美國政府將提供逾20億美元以落實新政令。其中,衛生和公共服務部將投資4000萬美元,用于加強活性藥物成分(API)、抗生素和應對疫情所需的關鍵原材料等方面的生物制造;國防部將在5年內投資10億美元,用于生物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不同于12日新政令引發國內CXO(醫藥外包)板塊股價跳水,今日(9月15日)多家CXO頭部企業股價上漲;與此同時,凱賽生物等布局合成生物學的公司走勢良好,牽引出“美國用生物系統創造一系列產品和材料,包括新藥、人體組織到生物燃料、農業和食品”的真正靶標——合成生物制造。

    從研究方向看,合成生物學與傳統生物學通過解剖生命體以研究其內在構造的辦法不同,講究“自下而上”對細胞或生命體進行遺傳學設計、改造,使其擁有滿足人類需求生物功能的生物系統。

    由于包含了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等諸多學科及其研究思路,合成生物學是典型的“匯聚”型新興學科,且企業傾向于向客戶公司提供服務獲取收入而非自建廠生產,因此與生活場景距離較遠,鮮少為個人投資者熟知。



    合成生物學企業圖譜

    圖片來源:《合成生物學產業發展與投融資戰略研究》

    但在投資圈,高瓴、紅杉等全球頂級資本早已布局這一低調的黃金賽道。

    據SynBioBeta統計,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初創企業融資達到180億美元,一年的融資額接近此前12年間(2009年至2020年)獲得的所有投資金額。

    據星礦數據統計,2021年至今有近30家中國合成生物公司宣布融資,頭部投資機構高瓴投資了藍晶微生物、引航生物等;紅杉投資了衍微科技、微構工場等;經緯投資了恩和生物、微元合成等。

    而在今年發布的《“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合成生物學”總共出現4次,結合此前的碳中和政策和新版“限塑令”,與實現“雙碳”目標緊密關聯的合成生物賽道或將日益火熱。

    兩大醫美企業已入局,To B還是To C是個問題

    據西南證券8月研報梳理,國內12家合成生物學相關企業遍布化工、醫藥、食品行業。

    從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來看,醫藥、化工企業排名較為靠前;從利潤端看,除了凱賽生物和華恒生物,多數企業尚處于新入局或轉型階段,合成生物學貢獻的利潤體量較小。

    在化工企業內部,合成生物學比重較大的凱賽生物、華恒生物毛利率分別為40%~50%,凈利率為20%~30%,較傳統化工企業分別提升約30%、10~20%,側面體現了合成生物學的壁壘和議價能力。

    企業相關業績體量尚小,規模效應尚未形成 圖片來源:西南證券研報

    而在醫藥領域,除了金斯瑞生物科技(HK01548,股價21.25港元,市值449.22億港元)明確定位于“提供生物技術外包服務”,多家企業此前已有產品落地,布局合成生物學意在打通從研發到產品落地全鏈條的過硬能力,以降低自身的商業風險、確保強競爭力。

    例如,今年4月,國內玻尿酸原料龍頭華熙生物收購了北京益而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51%的股權,正式進軍膠原蛋白產業。在8月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合成生物”共出現28次。

    而膠原蛋白原料龍頭巨子生物是全球首家實現量產重組膠原蛋白護膚產品的企業,也已建立了從研發原料到終端產品、功能性護膚品以及功能性食品等全產業鏈業務體系。

    而在國外,更早探索合成生物學的企業已經形成To C(面向消費者)和To B(面向企業)兩大模式,其中代表企業分別是主打純凈美妝、香氛、健康產品銷售的Amyris(AMRS.O,股價3.92美元,市值12.60億美元)和走合作研發路子的Ginkgo Bioworks(DNA.N,股價3.07美元,市值54.79億美元)。

    與Amyris相比,Ginkgo Bioworks能涵蓋醫藥、消費品、食品、農業等更多領域,盈利模式包括銷售分成、授權許可、股權投資、里程碑付費等方式。

    企業“造品”能力很關鍵,產業環境是最大挑戰

    9月15日,眾海資本合伙創始人黃海軍書面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從行業發展的角度歸納了國內合成生物企業的三種定位,即ITBT(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結合的平臺型公司、定位高價值產物的產品公司、定位大宗品的產品公司。

    從商業化和投資的角度看,平臺型公司屬于基礎設施行業,需要非常漫長的成長過程;高值產物主要作用于醫療、醫美,特點是周期長、價值高、用量少;大宗品公司產品主要用于替代傳統的化工產品,產品普及性強,市場容量大,對實現“雙碳”戰略意義最大。

    其中,“產品型”合成生物企業大多誕生于國內頂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這些科研機構擁有強大的交叉學科能力和重要技術沉淀,決定了誕生于此的企業天然具備完整產業鏈能力,成為中國合成生物發展的排頭兵。

    例如,作為由清華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的合成生物學企業,微構工場目前走的是“平臺+產品”雙矩陣道路。其聯合創始人吳赴清15日書面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平臺”“產品”兼顧才能更好地面對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全球競爭。

    但這也很考驗企業的“造品”能力。CIC灼識咨詢總監劉立鶴通過微信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外合成生物學的差距主要源于國內產業下游應用并不明確,沒有成熟落地的應用場景;或者有應用場景,但真正實踐還需進一步探索。

    吳赴清則表示,“造品”的挑戰在于規模很大的產品,往往利潤空間不高,且生產的企業也很多;而利潤高的產品,往往市場規模小。因此,企業要在生產效率高、市場規模和利潤空間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拜登簽署的新政令并沒有給幾位業內人士帶來太多擔憂。

    黃海軍表示,由于國內合成生物行業起步較晚,行業的風險投資金額、從業企業數量和合成生物應用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但最大挑戰不是來自美國,而是有待改善的產業環境。

    例如,不同的可降解材料,處理方法是不一樣的,但是目前全國沒有任何一個省市自治區制定有明確的可降解材料的垃圾分類處理措施。沒有可降解材料相關的政策支持,沒有產業配套,很多下游廠商和消費者自然沒有動力使用新型降解材料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60829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醫藥 凱賽生物 食品 環球市場情報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