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5 21:56:36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梁梟
與陳志強董事長見面那天,醫療板塊 迎 來 久 違 反 彈 ,開 立 醫 療(SZ300633,股價37.77元,市值162億元)大漲5%。從5月末開始,開立醫療股價逆市上漲,特別是半年度業績預增之后,單日大漲17%。而截至9月23日收盤年度漲幅達到18.67%。半年報發布后的8月23日、24日,公司吸引超百家機構登門調研。
上市已有五年,開立醫療幾位創始人依舊十分低調,董事長陳志強也沒有太多主角光環。這次見到記者,陳志強還是顯得有些拘謹。一陣寒暄過后,他把一沓翔實的資料擺在面前,其中有的章節還用黑筆密密麻麻寫上了批注。
“我們就是踏踏實實做技術,專注用心做產品。”陳志強對開立醫療和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有很多期望。也正是這些目標,讓這位現代“工匠”在行業內默默耕耘,持續前行。
陳志強 受訪者供圖
國產智能化專用超聲,向高端突圍
回顧過往,開立醫療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的成長史。
2002年,陳志強和吳坤祥(目前二人為開立醫療實際控制人)等,與“中國超聲之父”姚錦鐘共同創立開立醫療。當時,國內醫療基礎條件還很差,超聲設備還屬于高檔儀器,很多基層醫院根本買不起。
這里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某國產廠家業務員到一個偏遠的鄉鎮衛生院安裝超聲設備,因為物流條件不允許,他們只好雇了拖拉機和牛車把設備拉過去。機器安裝就位通電后吸引了一大幫醫生圍著設備觀看,而超聲醫生一直在熟悉和操作機器,甚至都不愿意下班。
隨著中國醫療設備產業的不斷發展,具有利潤高、低門檻特點的超聲設備一下擠入了很多企業。陳志強說,那時候,全國已經誕生了超過30家超聲企業,絕大多數都在悶頭做黑白超,但放眼當時全球50億美元的超聲市場,黑白超的市占率只有6%。
“如果我們跟著做黑白超,(發展)肯定沒現在好,(回頭看)證明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坐在今年剛入駐的開立醫療大廈嶄新的辦公室里,陳志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那時候中國已有三十家企業在黑白超領域競爭,而全球彩超市場仍以硬件成像技術為主流,開立醫療率先提出以基于計算機軟件成像的彩超技術路線,并很快將想法付諸實踐。
2004年,開立醫療推出第一個產品——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便攜式彩超SSI-1000,它改變了當時的超聲競爭格局。陳志強說,這臺設備在技術路線上較國內主流的黑白超有代差優勢,領先國產同行兩到三年。除了技術領先,產品成本也控制得力,性價比相較進口產品顯著提高。2007年,開立醫療的市占率已經位列國產第二位。
判斷一個行業的成熟程度,可以先了解業內的上市公司數量。2006年,邁瑞醫療(SZ300760,股價255.89元,市值3103億元)在紐交所上市,成為首個在海外上市的醫療器械公司?,F在超聲設備行業已經聚集了4家上市公司,是國產替代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
過去十年,中低端超聲領域基本完成國產替代,超聲設備的總需求量增速已經趨緩。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超聲市場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2021年微弱復蘇至同比增長0.4%。預計2022年超聲市場規模將同比增長3.7%,但增速仍低于過往平均水平。2021年中國市場數據顯示,前四名分別為GE、飛利浦、邁瑞醫療和開立醫療。
但在細分臨床領域,例如心臟、婦產等方向,更高端的超聲才能滿足專業化應用需求。本土超聲企業中只有邁瑞醫療、開立醫療能夠占據一定份額,競爭激烈程度也堪比“貼身肉搏”。
最近開立醫療半年報出爐,其中彩超收入5.43億元,同比增長25.59%,內窺鏡及鏡下治療器具收入2.72億元,同比增長51.47%。陳志強說,2021年以來,公司超聲和內鏡產品在三級醫院表現比較搶眼,今年上半年在三級醫院裝機同比實現翻倍,高端產品越來越被認可。
陳志強說,過去公司產品是通用超聲,就是大家常說的全身機。但一些精細化的功能不能夠覆蓋專業科室的差異化需求。目前,超高端領域還是進口品牌的天下,未來開立有能力挑戰進口品牌,針對不同臨床科室打造智能專用超聲。這些年,開立圍繞婦產臨床需求,把產科篩查作為主要研發方向,利用開立具備高端單晶探頭制造能力等技術優勢,有效滿足了婦產超聲對圖像質量、血流靈敏度的高要求,突破了高幀率胎心血流等技術難點,有望年底推出滿足專業科室應用的新一代超高端超聲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到目前為止,中國超聲市場的主要營收仍來自醫院超聲科。除此之外,專科科室中婦產科和心血管科超聲臨床需求較大。而在未來,更多的??瓶剖視Ω叨顺暜a生需求。
據研究機構調研判斷,5年后超聲設備在超高端應用領域競爭更加激烈。在爭奪終端市場過程中,企業必須有獨樹一幟的產品,才能跟競爭對手拉開較大的差距。
數據來源:wind 楊靖制圖
加快內鏡產品研發,補齊短缺鏡種
如果說超聲設備是開立醫療站穩腳跟的基石業務,那么內窺鏡業務就是開立醫療實現領跑的新賽道。
時間回到2012年,那是開立醫療成立的第十個年頭,公司決策層著眼于尋找下一個十年的增長點,并最終將目光聚焦在國產化率極低的消化內鏡上。
這個消息很快在行業內傳開。內窺鏡屬于介入性高風險醫療器械,利潤高,技術門檻也很高。這一品類長期被外資品牌壟斷,國產品牌想做或者在做的,連三級醫院的門都摸不到,更何況開立醫療這種“新手”。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教授李鵬曾提到,全球及中國市場中,90%以上的消化內鏡為奧林巴斯、賓得、富士壟斷,國產內鏡所占份額極少。他牽頭了一項對771家醫院關于國產消化內鏡需求及認可度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66.28%的醫院不知道國產消化內鏡,78.99%的醫院不愿意試用,僅有8.17%醫院有采購意愿。
幾乎沒有人看好這次跨界,甚至認為成功簡直是天方夜譚。但開立醫療用創新證明了自己。
陳志強注意到,就內窺鏡來說,中日最明顯的差距在成像上。當時日本同行都在做高清內鏡,但國產企業還在標清內鏡,技術上落后一代,臨床漏檢率會高很多。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標清產品無法滿足三級醫院臨床診療需求,國產內窺鏡的市占率只有1%~2%。因此,開立醫療想要填補其中的差距,做真正的國產高端內鏡。
但開局并不如預期順利。開立研發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是符合消化內鏡需求的小尺寸、高分辨率的高清芯片。
2014年、2015年恰逢CMOS芯片技術興起,開立醫療抓住機遇,在內窺鏡研發領域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前瞻性地將CMOS技術用于內鏡產品研發,并在2016年發布國內首臺高清軟性電子內窺鏡產品,此后逐步建立起在消化內鏡領域的優勢。
如今,開立醫療做內窺鏡已有十年,在國產軟鏡品牌中排名第一。陳志強對記者提及,當時開立并不是盲目跨界,而是有自己的判斷依據。之前有組行業數據:全球超聲市場規模大約60億美元,10年增長10億美元,但整個內窺鏡的市場規模有200億美元。如果企業要做大就必然要進入多個領域,開立醫療在超聲領域已經形成自己的護城河,積累的很多技術經驗可以嫁接到內窺鏡,容易快速建立優勢。
目前,開立醫療已經在消化內鏡領域取得多個“第一”,構筑起基于胃腸鏡、超聲內鏡、光學放大內鏡、剛度可調內鏡、超細內鏡等完善的臨床解決方案;在微創外科領域,開立又推出業內領先的4K超高清腔鏡系統與4K熒光腔鏡系統,聯合腹腔鏡術中超聲,滿足微創外科臨床需求。2020年,開立醫療還發布了國產首臺高清電子支氣管鏡,進軍呼吸內科。
不過,同時也應看到,目前國產內窺鏡的成熟度和國產替代程度與超聲等設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開立醫療與國內同行只是在這個領域邁出了一小步。
陳志強說,現在開立在國內軟式內窺鏡的市占率大約為10%,其他國產品牌合起來占據約5%的份額,其他依然被國外企業占據。內窺鏡分為主機和鏡體兩個組成部分,在現有臨床應用上,開立消化內鏡在產品功能、圖像質量、操控性和進口產品相比已經沒有明顯差異,主要是一些鏡種還不夠完善,需要盡快補齊。開立醫療將利用本土優勢,與國內臨床醫生緊密合作,在產品細節、人機工程學上繼續打磨沉淀;在完善產品體系的基礎上,用更完善的用戶服務體系和更高的性價比加快國產替代步伐。
在采訪中,陳志強也談及了作為中國民族醫療產業開拓者的感觸。一家中國的民族企業,就應當扎根中國,勇于承擔民族企業責任,順應國家醫改政策,花大力氣解決中國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在訪談中記者了解到,開立醫療在高端領域不斷突破的同時,也一直致力于中國消化內鏡普及化工作,努力將更多高性價比產品送到基層醫院去,同時也在大力開展基層內鏡醫生培訓,開立醫療希望幫助到更多的基層醫務人員,解決基層醫院診療難題,把更多優質的醫療服務提供給廣大人民群眾。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財報 楊靖制圖
希望中國醫療器械能打入海外核心市場
開立醫療兩項業務的發展,都是從后來者躍居為頭部企業的商業故事,這與陳志強及開立醫療管理層的創業理念有很大關系。陳志強說,創新一旦成功,就可以給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
從黑白超到彩超,從標清內鏡到高清內鏡,開立醫療深耕專業領域,重視技術創新,成為國外層層技術壟斷的破局者,也在近二十年的國產醫療設備發展史中樹立了多個里程碑。
顛覆式變化對研發實力的考驗不言而喻,特別是像開立醫療這樣在行業內體量中等的上市公司,必然要持續不斷地投入研發?!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開立醫療在研發投入上毫不吝嗇,每年占當年營收的20%左右,這個比例在國內外醫療器械企業中都是少見的。
陳志強在采訪時反復提到,中國的醫療器械需求很大,國產企業還是有很多機會,創新是必須堅持的出路。中國人口基數大、樣本多,國產廠家做臨床時更熟悉本土市場,本土化團隊與醫生溝通多,也更了解醫生的臨床痛點。
這里有個例子。開立醫療在AI輔助醫療上研發投入逾千萬,AI醫療賽道上的提前布局與成績也是中國器械企業彎道超車的成功案例。七八年前,開立醫療就注意到了醫療行業中AI技術的發展需求,并嘗試在開立的超聲設備上進行探索。最開始做解剖部位識別,但醫生反饋臨床價值意義有限。在醫生的建議下,研究就向智能識別、智能測量與質控相結合的方向進行。
超聲不同于平面圖形靜態影像,是實時、動態畫面,能否獲取標準的切面并精準測量生理指標,非常依賴醫生的經驗。在產科超聲,一名醫生測量胎兒的身體主要指標通常需要數十分鐘,但現在開立的超聲設備搭配了自主研發的產前篩查AI技術,能夠在動態實時掃查的過程中直接識別切面,然后測量相關生理指標,把測量時間直接縮短到五六分鐘。
開立醫療走過的二十年,也是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發展最快速的階段。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醫療設備第二大出口國。
陳志強認為,未來機會比挑戰更大。過去十年,開立醫療在細分領域長期保持龍頭地位,產品具備競爭優勢,在研發上的高投入打破了技術瓶頸,得以不斷推出高端產品。只要抓住這個機遇,公司將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這是未來最大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對于超聲設備,消化內鏡的市場還有很多空白。在日本,內鏡設備普及率約為80%,即使是病床數小于20張的小型診所都會配置內鏡檢查設備。而在中國,目前能夠開展消化內鏡診療的醫療機構占比只有33%。
對應到診療量上,中國每年接受胃腸鏡診療數量占總人口比例為2.8%,日本則為12.5%。按照后者推算,中國每年應該有1.75億人次接受胃腸鏡診療,還有四倍多的增長空間。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財報 劉紅梅制圖
“應檢人群需求的增加是市場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基層內鏡普及率提升是內窺鏡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行業報告作出研判,內鏡在中國還處于藍海競爭。
陳志強也談到兩個挑戰:“開立醫療在全球市場做得不錯,但發達國家的核心市場進去得并不多。”陳志強說,公司一直在耕耘,也在研究怎么讓產品進入到需求量大、利潤較好的海外核心市場,但目前占有率還是非常低。其實國內醫療器械企業都面臨這一挑戰。如果突破了,天花板不會很快到來;如果突破不了,中國醫療器械會很快面臨發展瓶頸。第二個挑戰則是對于開立醫療自身。今年,開立醫療第一次進入高端耗材領域,想要實現從設備到設備加耗材、從內科到內科加外科、從診斷為主到手術治療的跨越。從傳統的設備公司到新的領域,中間需要跨越很多障礙和鴻溝,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是挑戰,也是創新的試驗田。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