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9 22:08:43
每經編輯 程鵬
~~~文末有福利~~~
近期,“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在丹麥和瑞典附近水域出現泄漏并出現水下強烈爆炸,引發世界關注。
據央視新聞,德國安全部門9月28日表示,受損的三根管道很可能將無法再投入使用。另據中新網綜合俄媒29日消息,俄羅斯天然氣協會主席、俄杜馬能源委員會主席扎瓦利內表示,修復“北溪”管道可能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扎瓦利內提出了兩種維修方案:在管道上架設沉箱,工程師在沉箱中進行作業;或是將管道抬升到水面以上進行修復。
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9月28日說,將部署軍隊保護本國油氣設施。
關于俄烏局勢近期不斷升級的情況,德國前總理默克爾9月27日在出席活動的時候表示,西方國家應該認真對待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講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另外,飆漲的能源賬單正在把部分歐洲企業推向美國。不少經濟學家也警告稱,歐洲或許將迎來新一輪的“去工業化”浪潮。德國聯邦政府于今日(29日)出臺應對高企的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的全面解決方案。
德媒:德國認為北溪管道
泄漏系“大型爆炸裝置”所致
據央視新聞29日消息,當地時間9月28日,《瑞典日報》援引瑞典海岸警衛隊官網的消息報道稱,在波羅的海受損的“北溪”管道上還有一處泄漏點,這也意味著“北溪-1”天然氣管道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泄漏點已上升為4個。
泄露海面航拍? 圖源:丹麥國防網站
據界面新聞援引德國《明鏡周刊》9月29日報道,知情人士稱,德國安全部門認為,北溪管道泄漏是“能量巨大的爆炸裝置”所致。報道稱,該爆炸裝置的威力相當于500公斤的TNT。該結果也支持蓄意破壞是國家行為的假設。本周末,遙控機器人或潛水員將對損失進行評估,并對爆炸的性質和所用炸藥得出初步結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31N1242302774
德國安全部門表示,受損的三根管道很可能將無法再投入使用。德國媒體援引政府內部人士的話稱,如果無法及時修復漏洞,大量的海水將會涌入并腐蝕管道,從而對管道造成無法修復的破壞。德國聯邦外交部危機小組也已展開調查工作,總理府和多個聯邦部委也正在討論此事的后果。
在泄漏事件發生之后,德國聯邦警察正在加強對德國領海的控制,更加密切地監控關鍵基礎設施。此外,聯邦各州也加強了對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保護。目前正在建造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以及海底和電信電纜都屬于重點保護對象。
“北溪-1”號和“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各由兩根管道組成?!氨毕?1”號天然氣管道2011年建成,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在俄烏沖突前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氨毕?2”號管道于2021年建成后,一直未投入使用。
北約就“北溪”管道遭破壞發聲 挪威將派軍隊保護本國油氣設施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9月29日, 北約組織針對“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事件發布聲明,稱支持調查破壞源頭,并表示任何針對北約盟國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都將得到“統一和堅決的回應”。
聲明同時指出,目前所有信息均表明,“北溪”管道是遭到了“蓄意、魯莽和不負責任”的破壞。
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26日發生泄漏后,歐洲多國要求本國能源設施加強安全警戒。挪威首相約納斯·加爾·斯特勒28日說,將部署軍隊保護本國油氣設施。
斯特勒當天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說,軍隊在挪威油氣設施將“更加顯眼”。挪威海軍將保護海上油氣設施,警方可能向陸上油氣設施增派警力。
挪威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斯特勒說,一旦油氣設施遭到襲擊,挪威“將同盟友共同處理”。
據路透社報道,挪威是重要的天然氣和石油供應國。挪威擁有超過90塊海上油氣田,大部分接入一個管道網。
挪威油氣平臺附近空域近來有多架無人機飛行。挪威石油安全局26日因而敦促能源機構提高警惕,這些來歷不明的無人機可能引發事故或構成蓄意破壞的風險。
斯特勒28日還說,目擊者“主要在9月”發現“不同規格”的無人機,這些無人機的活動“反?!薄?/span>
挪威海軍學院高級學者托爾·伊瓦爾·施特勒門說,挪威目前是歐洲國家重要的能源供應國,如果挪威輸送的能源遭切斷、終止或大幅削減,“這將在歐洲引發全面能源危機”。
默克爾:應認真對待普京的講話
據央視新聞報道,關于俄烏局勢近期不斷升級的情況,德國前總理默克爾9月27日在出席活動的時候表示,西方國家應該認真對待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講話。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你們認識普京很久了。(關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想說,應該認真對待他的話。鑒于過去幾天的事態發展,我想補充一句,認真對待這些話,不要認為是虛張聲勢而置之不理,要認真對待。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征。它有助于保留回旋的余地,甚至找到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9月2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雙方就烏克蘭的軍事、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包括重建在內的對烏進一步支持交換了意見。
朔爾茨強調,德國不會停止向烏克蘭提供相關支持,這也包括武器供應。雙方均同意繼續進行密切、有建設性的交流并保持聯系。
德政府將投2000億歐元?
應對能源價格上漲
當地時間9月29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財政部長林德納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宣布將對能源價格設置上限。
因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而正在接受隔離的朔爾茨以視頻方式出席新聞發布會。他表示,到2024年,德國政府將投入2000億歐元應對能源危機,并為能源價格設置上限。朔爾茨強調,沒有人需要為冬季感到擔憂。
受到能源短缺和價格上漲的影響,德國通脹率持續走高。根據德國統計局9月29日發布的初步估值顯示,德國今年9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長10%,這意味著德國9月份通脹率達10%。此前,德國政府已經出臺三輪救濟措施抑制物價。
天然氣使用成本高出近7倍 歐洲制造業外流至美國
飆漲的能源賬單正在把部分歐洲企業推向美國。
9月初,總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化工巨頭OCI NV(OCI.AS,股價37.48歐元,市值78.67億歐元)宣布將投資數億美元擴大美國得克薩斯州博蒙特市工廠的氨氣產能,然后再通過鹿特丹港口進口至國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80970820
全球最大的鋼鐵制造商之一安賽樂米塔爾(MT,股價19.89美元,市值177.66億美元)9月份宣布,由于電力成本飆升,公司決定削減兩座德國工廠的產能。
而與此同時,這家總部位于盧森堡的公司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熱壓鐵工廠業績卻超過預期。對此,該公司首席執行官Aditya Mittal在7月份的財報電話會上解釋稱,這得益于當地非常有競爭力的能源價格,以及由此帶來的氫氣價格優勢。他同時表示,得克薩斯州工廠即將進行擴建。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高度依賴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歐洲氣價飆漲,電力價格隨之水漲船高,能源消耗密集的產業不得不大幅度削減產能,甚至直接關閉廠房。
以化肥行業為例,據歐洲化肥協會統計,截至今年8月底,歐洲的化肥產能已經削減了70%。據悉,天然氣既是化肥生產過程的燃料,也是關鍵的原材料。
而相比之下,美國作為全球主要的天然氣生產國之一,氣價要便宜得多,波動也遠不及歐洲劇烈。據德國《商報》報道,當前歐洲天然氣的使用成本幾乎是美國的八倍。
歐洲和美國天然氣月度價格對比 圖片來源:Statista.com
實際上,美國已經成為歐洲的主要液化天然氣(LNG)進口來源。
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美國6月向歐洲供應的LNG規模已經超過俄羅斯通過管道輸送的天然氣量。美國公司也由此賺得盆滿缽滿,據美國商業內幕網披露的數據,美國每艘駛往歐洲的LNG船可賺取超1億美元的利潤。
除了高性價比的能源價格,美國政府的一系列大規模產業支持政策也對歐洲企業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以拜登政府8月簽署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舉例來說,雖然其規模較其最開始提出的“重建美好未來”法案大幅縮水,但仍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氣候和清潔能源立法。不僅是OCI NV公司所涉及的氫能生產和碳捕捉和碳存儲,電動車等領域也是這一產業政策的扶持領域。
據《華爾街日報》9月14日報道,該法案通過后,特斯拉(TSLA,股價287.81美元,市值9018.44億美元)暫停了在德國柏林工廠生產電池的計劃,并討論把生產電池的設備運回美國,以爭取享受相關補助。
據分析師估計,按照《通脹削減法案》的規定,電動車企業如果在美國本土生產和組裝電池,其獲得的補貼可以抵消電池總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從消費端來說,如果消費者想享受7500美元的電動車購置補貼,其購買車輛的電池來源也必須滿足一定的美國制造要求。對馬斯克來說,這筆賬自然是不難算的。
這般狀況對歐洲制造業來說可謂傷害性極大。
能源咨詢機構Thunder Said Energy在一份研究中稱,歐洲大陸在2023年和2024年的能源境況可能會比2022年更差。這有可能使歐洲的制造業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挪威化肥巨頭雅苒國際(YAR.OL,股價381.00挪威克朗,市值970.51億挪威克朗)首席執行官Svein Tore Holsether近日對《華爾街日報》表示,“某些產業將會永久性轉移?!?/span>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原副所長、研究員丁一凡在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美國與歐盟都在搞‘再工業化’,其實是競爭對手,美國若控制了歐洲的能源供給,歐洲就會處于下風,不僅能源成本會大幅上升,還會‘受制于美國’。”
編輯|程鵬?杜恒峰
校對|段煉
封面圖片來源: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每經app(記者:李孟林?)、央視新聞、中新網、界面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