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30 18:07:54
◎ “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誰?
每經記者 張凌霄 每經編輯 蘭素英
一處“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點 圖片來源:新華社發 丹麥國防部供圖
“北溪”管道事故發生已過去4天,各國紛紛表態將對泄漏事件追查到底,但這次事故的原因至今仍未明確。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9月29日,瑞典電視臺報道,北溪天然氣管道股份公司北溪AG公司(Nord Stream AG)表示,“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損壞程度必須在管道排空后立即進行調查,調查工作可能需要數周時間,如今無法回答損壞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可以修復,希望在10月2日或3日開始調查。
瑞典海岸警衛隊報告,當前從損壞處流出的氣體仍然是恒定的。預計管道將在2日的某個時間排空天然氣。此后,北溪AG公司預計將在發現泄漏的地點派船開始調查損壞情況。根據目前瑞典海岸警衛隊發言人的說法,瑞典海岸警衛隊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中共檢測到4處泄漏,而非此前報道的3處。其中,有2個位于瑞典專屬經濟區,另外2個位于丹麥專屬經濟區。
“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的事態發展以及其后續影響已成為全球的焦點話題。
美聯社稱,這次事故可能會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爆炸也讓歐洲能源危機再次加深,截至目前,洲際交易所基準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價格自“北溪”管道泄漏消息曝出以來已上漲約14%。
對于這次“北溪”管道事故,已有多方認為存在蓄意破壞的可能。
德國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稱,德國政府確信“北溪”管道泄漏并非自然發生或材料老化所致,而是“有針對性的襲擊”。瑞典、丹麥兩國首相也表示,“北溪”管道泄漏“顯然是有意為之”。
9月29日,俄羅斯聯邦總檢察院表示,該院已就涉嫌破壞“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國際恐怖主義”行為刑事立案,俄聯邦安全局據此展開初步調查。
俄聯邦總檢察院當日發表聲明表示,該機構針對“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遭破壞事件已采取措施。不晚于9月26日,在伯恩霍爾姆島地區發生了蓄意破壞沿波羅的海海底鋪設的“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的行為,對俄羅斯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俄聯邦安全局偵查部門根據刑法相關規定,對俄總檢察院提供的與“北溪”天然氣管道相關的涉嫌國際恐怖主義行為刑事案件展開初步調查。
至于誰是幕后黑手,各方仍各執一詞。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29日表示,“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的地點,位于美國情報機構所控制的區域。
扎哈羅娃同時指出,美國是“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的直接受益方,有必要“自證清白”。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則在當地時間29日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推測誰可能是“北溪”天然氣管道破裂的幕后黑手還為時過早。他說:“在完成全面調查之前,沒有人能夠真正確定發生了什么。”
日前,“北溪”管道問題也引發了聯合國的關注。
據法新社斯德哥爾摩報道,瑞典和安理會輪值主席國法國28日稱,聯合國安理會將于30日下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討論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可能因遭到破壞而泄漏一事。
那么“北溪”管道的天然氣泄漏問題究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據央視新聞報道,德國安全部門表示,受損的管道很可能將無法再投入使用。德國媒體援引政府內部人士的話稱,如果無法及時修復漏洞,大量的海水將會涌入并腐蝕管道,從而對管道造成無法修復的破壞。
據美聯社28日報道,這起事故可能會成為迄今規模最大的甲烷泄漏事件。
“北溪-1”和“北溪-2”管道26日均被監測到管道內氣壓急降、天然氣外泄狀況,目前泄漏規模難以確定。天然氣主要成分是強效溫室氣體甲烷。丹麥政府說,按照最嚴重情況估算,泄漏天然氣可能多達7.78億立方米。
美國斯坦福大學環境科學家羅布•杰克遜和佛羅里達州退休化學海洋學家戴維•斯廷斯說,假如丹麥政府“最壞估算”成真,相當于釋放大約50萬噸甲烷,是美國阿利索峽谷天然氣井2016年發生泄漏時甲烷釋放量的5倍,這起事故是美國迄今最嚴重的甲烷泄漏事故。
甲烷是二氧化碳之外的一種重要溫室氣體。美國環保協會化學工程師安德魯•巴克斯特認為丹麥政府估算過高,他的估算較為保守,但仍是阿利索峽谷甲烷泄漏規模的兩倍多。按照巴克斯特的說法,無論哪種估算,“共同點是(泄漏)將對氣候造成災難性影響”。
此次泄漏事故無疑也加劇了歐洲的能源困境。
截至發稿,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在管道破壞的消息傳出后上升了大約14%。目前的價格相比俄烏沖突之前大約增加了三倍。
能源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歐洲的工業生產,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PMI都位于50的榮枯線以下。能源成本高企甚至已導致不少金屬冶煉企業停工。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發 丹麥國防部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