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2022-11-15 09:59:04
中國平安時刻銘記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的立業初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奮斗追求。面向新時代新征程,迎接新使命新機遇,平安集團將積極創新、主動作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增強金融服務民生功能、增強金融服務保值增值的專業水平、增強金融服務助推鄉村振興,促進金融服務的普惠化、大眾化、便捷化,讓金融改革創新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繼續奮力書寫“人民金融”的新篇章。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平安集團各級黨委黨組織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把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謀劃企業未來發展的行動指南,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平安改革發展邁進新征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要深刻領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強金融報國情懷和事業心責任感,努力把維護最廣大群眾根本利益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平安集團各級黨委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明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國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發展的根本歸依,為下一步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方向。
堅持“金融為民”是金融工作的本色。民惟邦本,利民為本。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幸福,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與現實反映。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從現代中國金融發展進程來看,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始終貫穿其中,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平安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堅守服務國計民生的立業初心,我們的愿景是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使命,以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34年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順應人民對金融的需要、持續謀求人民幸福的美好之路。從創業初期打破傳統財產險市場壟斷局面,到啟蒙生命安全保障意識引入人身壽險;從逐步開拓“一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綜合金融模式,助力人民財富管理和風險保障的簡單、便捷、高效的綜合化服務;再到積極應對老齡化時代挑戰和機遇,探索中國版“管理式醫療模式”的平安答卷。中國平安前行的每一步都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與時俱進、守正創新,用每一次變革共振時代的脈搏,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為人民服務”是金融工作的價值坐標。民所憂,我必念;民所盼,我必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表現為金融工作要一切依靠人民,真正服務人民。我們理解平安服務的人民群眾,包括客戶、員工、股東及社會各界方方面面。所以,我們提出平安的四大使命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服務至上、誠信保障;為員工創造價值,生涯規劃、安居樂業;為股東創造價值,穩定回報、資產增值;為社會創造價值,回饋社會、建設國家。這四大使命,不偏廢某一方面,而是全面履行、綜合平衡,實現企業的長期、均衡、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最終為客戶、股東、員工及社會創造更大而長遠的價值。
基于對中國廣大市場及億萬消費者的深刻情感和長期洞察,中國平安不斷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持續聚焦金融服務重點,確立“綜合金融+醫療健康”雙輪并行、科技驅動戰略,我們提出平安的品牌口號是“專業,讓生活更簡單”,體現的正是中國平安服務人民群眾的行動指南和不懈追求。我們將堅定不移地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客戶對高品質綜合金融和醫療健康服務需求為歸依,積極響應“十四五”規劃,從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健康中國”等國家戰略出發,打造行業最專業的金融顧問、家庭醫生、養老管家,希望為超2億金融客戶提供“省心、省時、又省錢”的高性價比產品與服務,充分回應新時代新征程上人民對更普惠、多元和有溫度的金融生活消費體驗的美好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中國平安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始終牢記“國之大者”,矢志金融報國,力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精準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覆蓋廣度,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守金融主業初心,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是金融的天職與宗旨。中國平安始終將服務實體經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綜合金融業務能力,全方位運用保險資金、銀行信貸及資產管理等金融資源,源源不斷將金融活水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覆蓋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項目,護航“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規劃。截至2022年9月末,平安累計投入逾5.9萬億元人民幣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主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聚焦“急難愁盼”的民生大事,做好新市民服務,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助力共同富裕目標實現的必要舉措。為滿足新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消費和保險保障需求,中國平安創新推出一攬子新市民專屬產品和綠色通道。平安產險為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家政人員等特別設計務工意外險,防范靈活務工人員的意外風險;平安壽險創新“醫療費用支付+就醫服務”一體化醫療解決方案,幫助解除群眾疾病醫療的后顧之憂;平安養老險為超過5000萬參保人提供惠民保業務;平安銀行推出“宅抵貸”全國通業務,為異地打拼的新市民提供抵押貸款,多措并舉助力億萬“新市民”群體共享城市發展的成果。
暢通源頭資金“活水”,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發展。小微企業作為產業“毛細血管”,在穩經濟、穩就業、穩民生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中國平安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與產品創新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賦能小微企業發展。平安普惠推出AI智能貸款解決方案,改造后的小微信貸流程平均耗時降低44%。平安銀行依托衛星技術搭建“平安星云物聯網平臺”,截至2022年9月末,接入物聯網終端設備超1,370萬臺,支持實體經濟融資發生額累計超5,500億元,服務覆蓋更多中小微企業和偏遠地區。助力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平安旗下各金融業務推出助企紓困專項產品,減費讓利、應免盡免、加大力度,護航小微企業健康發展。
創新保障機制及數字化應用,拓展醫養服務深度、廣度。助力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讓醫養創新、養老金融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中國平安全力響應黨和國家“健康中國”戰略,多層次參與構建適老化社會,憑借多年積累的綜合金融優勢和醫療創新技術,打造“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保險+高端養老”三大“保險+”服務,創新推出中國版“管理式醫療模式”,建立“到線、到店、到家”的服務網絡,為客戶提供差異化、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為解決人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以及應對老齡化時代的挑戰作出應有貢獻。截至2022年9月末,超過1.46億的平安個人客戶使用了醫療健康服務,平安居家養老服務已覆蓋全國32個城市。
接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三農”金融樣本。中國平安用足用好金融力量,緊緊圍繞精準扶貧方略和鄉村振興戰略,截至2022年6月末,累計投放扶貧與鄉村振興資金近500億元。在“三村工程”扶貧項目的基礎上,中國平安探索升級“三下鄉”模式,以黨建共建點為引領,發揮“綜合金融+醫療健康”優勢,以“保險下鄉、金融下鄉、醫療健康下鄉”為抓手,聚焦發展優勢農業產業、建設和諧美麗鄉村兩條主線,通過保險深度參與的“振興保”產業振興模式,落地全國18個省份助力28萬農戶穩步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數字化轉型,依托2000多名專業的自營醫生及地方醫院合作網絡,筑牢鄉村振興“健康線”為“三農”發展增后勁。
切實踐行綠色金融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創新完善多層次綠色金融發展體系,金融工作大有可為。中國平安全面升級綠色金融行動,明確到2025年綠色投資與綠色信貸規模達到4,000億元,綠色保險保費總額達到2,500億元,并承諾203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助力國家“雙碳”目標達成。通過在綠色保險、綠色投融資、綠色信貸等領域探索創新,中國平安全力支持綠色經濟轉型和產業鏈升級。在可持續發展戰略驅動下,中國平安將ESG核心理念和標準全面融入企業管理,并結合公司業務構建可持續發展體系,ESG評級位居國際、國內雙一流水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根本方向。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金融工作只有承載人民的盼望、回應人民的囑托才能血脈暢通,企業只有將自身發展與國家命運、民族復興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緊密相連,方能生生不息。中國平安時刻銘記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的立業初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奮斗追求。面向新時代新征程,迎接新使命新機遇,平安集團將積極創新、主動作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增強金融服務民生功能、增強金融服務保值增值的專業水平、增強金融服務助推鄉村振興,促進金融服務的普惠化、大眾化、便捷化,讓金融改革創新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繼續奮力書寫“人民金融”的新篇章。
(作者系平安集團董事長)
(作者:馬明哲 編輯:楊光明 云陽)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98979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