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7 00:05:34
11月16日(周三),A股全天震蕩,收盤各大股指均跌,上證綜指跌0.45%,報收于3119.98點;深綜指跌0.78%,創業板綜指跌0.80%,科創50指數跌1.48%。滬深兩市成交總額9427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的10587億元縮量1160億元。
北向資金凈買入9.98億元,雖然是連續第四個交易日凈流入,但流入量大幅放緩。相關市場方面,隔夜美股小漲,港股周三小跌,連日大漲的人民幣匯率稍有調整。
由周三A股盤面看,早盤時段多頭占上風,其后表現欠佳,獲利盤拋售力度暫時壓過新入場資金。在個股與板塊方面,金融、地產大多回落,關注度頗高的權重股寧德時代、比亞迪也出現明顯下跌,其余權重股漲跌有限。在非權重股中,芯片、中藥、新冠藥概念股走低,教育、旅游等板塊表現稍好。
市場短期內并不一定十分理性,隨機性的情緒波動相當常見,更何況有些“標桿股”更是有短期消息刺激,從而影響到同板塊其他個股。情緒波動方面的典型例子是以嶺藥業,該股的表現顯然與其特殊消息相關,其余醫藥股會受些影響,有時這類個股的走勢不見得就十分理性。
投資者如果持有類似與疫情高度相關的品種,我個人覺得應以逢低介入或持股觀望為宜,畢竟疫情持續近三年,主要利空可能早已消化,余下的頂多是些尾部效應。對這類個股,投資者只需堅持低吸,堅決不去追高,那么問題應該不大。
大盤在連續三個交易日換手超萬億元后,周三終于縮到萬億元以下。這樣的縮量并不代表什么,投資者不必太過在意,然而未來成交額如果縮減過快,那么投資者就應提高戒心。
成交量是雙刃劍,始終高企的成交量暗示分歧有增無減,如果成交額縮減過快,卻又提示后續參與資金不足,這兩種情況都非最佳。最佳的成交情況其實就是“溫和”,即成交量不一定得相當大,但始終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之上。
由周線角度看,大盤先是拉出巨陽,其后連續兩周小陽。當多數個股脫離低部時就是這個特征,即一開始是“報復性反彈”,然后慢慢換檔至“震蕩盤升”。
一輪中型級別的行情,股指漲勢通常能維持十幾周,多數個股會漲50%以上。由于這次上升行情對應著國內外基本面預期的“顯著”變化,故我個人感覺這回行情就算不是特別大,大概率也不會很小,故建議守倉或正積極進場做多的投資者多些耐心。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njcjnew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