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15 21:23:42
◎當前我國物流行業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全國統一大市場尚不健全,物流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多式聯運體系不完善,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銜接轉換效率較低,載運單元標準化程度不高,全鏈條運行效率低、成本高。
◎《規劃》指出,鼓勵物流資源共享,整合分散的運輸、倉儲、配送能力,發展共建船隊車隊、共享倉儲、共同配送、統倉統配等組織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12月15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一《規劃》也是我國現代物流領域第一份國家級五年規劃。
《規劃》指出,現代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高度集成并融合運輸、倉儲、分撥、配送、信息等服務功能,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肖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國家首次圍繞物流發展出臺五年規劃,說明未來中國將推動構建現代物流體系放在了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無論是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還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離不開物流,物流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先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社會物流總額保持穩定增長,2020年超過300萬億元,年均增速達5.6%。公路、鐵路、內河、民航、管道運營里程以及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快遞業務量均居世界前列,規模以上物流園區達到2000個左右。社會物流成本水平穩步下降,2020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降至14.7%,較2015年下降1.3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我國物流行業發展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規劃》指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尚不健全,物流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多式聯運體系不完善,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銜接轉換效率較低,載運單元標準化程度不高,全鏈條運行效率低、成本高。
海鐵聯運班列提高了貨物運輸效率 新華社發(胡志強 攝)
為此《規劃》提出,要加快培育現代物流轉型升級新動能,促進全鏈條降成本。推動解決跨運輸方式、跨作業環節瓶頸問題,打破物流“中梗阻”。依托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礎設施,提高干線運輸規模化水平和支線運輸網絡化覆蓋面,完善末端配送網點布局,擴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供給。
《規劃》指出,鼓勵物流資源共享,整合分散的運輸、倉儲、配送能力,發展共建船隊車隊、共享倉儲、共同配送、統倉統配等組織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干支倉配一體化深度融入生產和流通,帶動生產布局和流通體系調整優化,減少迂回、空駛等低效無效運輸,加快庫存周轉,減少社會物流保管和管理費用。
山西財經大學平臺經濟產業學院院長朱麗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物流行業的降本增效是一項綜合工作,和物流自身的結構、區域的產業結構等均有關系。
朱麗萍向記者舉例說,比如山西是以大宗產品煤焦冶電為主導產業的地區,物流“重出空回”的現象就比較突出。“出去的時候拉的是煤炭等重型產品,回來的時候拉的電子產品、衣服等商品。出去的多,回來的少,就會影響物流成本的分攤。”
近年來,我國農村快遞業務發展迅猛。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全國快遞包裹量每天已超過3億件,其中有三分之一在農村地區。龐大的數據背后,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規劃》指出,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點補齊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偏遠山區等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短板,切實改善農村流通基礎條件。統籌城鄉物流發展,推動完善以縣級物流節點為核心、鄉鎮服務網點為骨架、村級末端站點為延伸的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設施體系。
與此同時,要推動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融合發展,加快農村物流服務品牌宣傳推廣,促進交通、郵政、快遞、商貿、供銷、電商等農村物流資源融合和集約利用,打造一批公用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完善站點服務功能。推進公益性農產品市場和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建設。
肖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農村消費經濟發展起來之后,農村物流基礎設施也迫切需要跟上。尤其隨著電子商務進農村后,農村物流服務站點的數量在迅速提升,但總體上還是偏少。“另一方面,農村的冷鏈物流,包括保鮮設施和節點的建設,未來在農村都會逐步培育和發展起來。”
記者梳理發現,此前,交通運輸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也明確表示,交通運輸部門高度重視農村物流發展,并會同財政部、國家郵政局等部門圍繞創新農村物流組織模式、整合物流資源、補齊設施短板、完善標準體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實現了“縣縣有站,鄉鄉設所,村村通郵”,推動了農村物流與農產品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等供應鏈上下游的跨業融通,有效服務支撐了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