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0 08:15:31
每經編輯 程鵬 蓋源源
受各地陸續取消核酸檢測點的影響,抗原試劑成為了居民判斷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員工“陽性請假”或者“轉陰返崗”的需求,成為抗原試劑需求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不過,政府出臺的新措施或將從根本上改變市面上的“一盒難求”的需求狀況。
近日,浙江、重慶、安徽等地均官宣無癥狀甚至輕癥均可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正常上班;北京提出解除隔離后可返崗復工,無需進行核酸和抗原檢測。
另外,一則“陽康后要15天才能產生抗體”的消息近日在社交平臺大量傳播,是真的嗎?央視新聞采訪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就網友關切帶來解讀!
多地官宣無癥狀可上班
最早提出無癥狀可以上班的是浙江和重慶。
12月18日,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3場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陳重建議,每一個企事業單位都要重視起來,積極采取措施,提前做好準備,盡量避免同一單位在同一個時間段內產生大面積的感染,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各單位要加強對員工的健康監測和服務保障,如果員工有發熱咳嗽等癥狀,應該引導其對癥處置,保證休息,無癥狀感染者可視情采取居家隔離等措施,確有需要可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繼續在崗,病情加重時及時就醫問診。”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210116
同日,重慶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綜合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中倡導無癥狀不采樣、不用藥,“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無癥狀和輕癥干部職工根據身體狀況和崗位需要,做好個人防護可正常上班。”
12月19日晚間,蕪湖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暨推進“六穩”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日起,全市各級黨政群機關、各企事業單位無癥狀和輕微癥狀的干部職工可正常上班。
各地在提出無癥狀可上班的背后,是基于盡量減少疫情影響的考慮。如浙江提出,“盡量避免同一單位在同一個時間段內產生大面積的感染,努力把疫情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確保疫情嚴重的時候,工作不斷,秩序不亂”;重慶提出“切實將工作重心由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促發展,進一步方便群眾生產生活”;蕪湖則表示“根據疫情防控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切實將工作重心由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促發展,不斷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方案”。
“陽康”后15天才能產生抗體?權威解答!
網傳“陽性之后兩周左右才能產生抗體,所以陽康以后一周左右最有可能二次感染”,這是真的嗎?
這個是不準確的。
我們常說的特異性的抗體,它確實是兩周才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或者說我們可以檢測到的水平。但實際上病毒進入我們人體的這一刻,我們的免疫系統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后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會在兩三周時間達到一個高峰,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但并不是說這兩周內我們就沒有保護力了。這個時候如果真的有病毒再進入體內,它能夠很快被清除掉,反而是相對不容易感染的時候。所以不存在說兩周內容易感染,這個說法不準確。
總體來說,我們感染之后時間越長,我們體內的抗體水平越低,感染的風險才會越大。
如何判定自己已經轉陰?
按照第九版診療方案,首先是癥狀要好轉,比如體溫正常三天以上,呼吸道的癥狀已經消失或者是明顯緩解了。如果是有肺炎的,那么他在CT上看肺部的病變也開始吸收有好轉了。
另外是兩次核酸檢測陰性,這兩次要間隔24小時以上,或者是說核酸的CT值大于等于35,這樣它就符合轉陰條件了。
轉陰了就沒有傳染性了嗎?
目前我們認為如果滿足以上這些條件,傳染性就已經非常低了。
如果仍有咳嗽癥狀,在返回工作崗位以及外出探親訪友的時候,還是建議大家戴口罩,尤其是在養老院、醫療機構等重要崗位工作的人員,一定做好防護。如果我們要探視高齡老人、嬰幼兒,最好是等到距離發病時間不少于10天以后,同時滿足轉陰的條件,這樣可以基本認為沒有問題了。
如果有一個家庭成員已經轉陰康復了,這時候照顧其他陽性家人,還會被傳染嗎?
剛感染之后,他對這個病毒是有免疫力的,不會再感染,所以他完全可以去放心地照顧其他的家人。
有人陽康之后仍覺得胸悶氣短虛弱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在感染時會出現高燒、全身肌酸痛、乏力,出汗多,頭痛咽痛等癥狀,所以這一次得病之后,還有一些人會持續有這種身體乏力虛弱,甚至胸悶的一些癥狀,通常這個也是在兩周內可以緩解。
如果覺得自己狀態還是不太好,可以多休息幾天,或者當我們復工以后,又發現自己身體比較乏力,也可以再休息,這些都沒有關系。對于年輕人免疫功能正常的,絕大多數兩周內就能夠基本上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態了。
但是千萬不要剛一康復,就立刻從事非常繁重的工作,或者是立刻去劇烈運動、健身,我們還是要循序漸進,一旦發現勞累出虛汗這些問題就趕緊休息。
有人說“感染過一次新冠之后,就等于接種過一次新冠疫苗”,陽康以后可以放心了嗎?
肯定不能用感染來代替疫苗,但是它確實可以起到疫苗的作用,讓我們短時間內不會再感染。但這不是說我們感染過一次之后就可以撒歡放飛了。
首先這個病毒它還在不斷變異,我們感染之后對這個病毒相近的變異株有交叉保護,但是如果病毒繼續變異,或者是一些關系比較遠的毒株,我們的感染風險也會增加。
冬春季還有其他的呼吸道傳染病,比如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所以還得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戴口罩、勤洗手,多開窗通風,保持社交距離,注意咳嗽禮儀等。
陽康之后多久可以接種加強針?
康復之后,一般獲得的保護力可以持續3個月到6個月,年輕人可以在6個月以后再去接種一次加強針。老年人因為保護力比較短,可以在三個月以后再去加強一針。
“復陽”跟“二次感染”有什么區別?
“復陽”指感染者癥狀基本消失,核酸檢測、抗原檢測也陰性了之后,再次檢測發現又陽性了。一般認為這時檢出的是一些病毒的片段,并不是完整的病毒,沒有患病癥狀和傳染性。對正常生活沒有影響。
“二次感染”是指這一次的新冠感染已經徹底康復了,但又發生了第二次新冠病毒的感染。二次感染通常是有癥狀的,并且核酸的CT值也比較低,病毒載量較高,有傳染性。
一般的復陽都是發生在康復之后一個月內。如果已經超過一個月,核酸又呈陽性,再感染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復陽和二次感染發生在“陽康”人群中的概率大嗎?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里,發生復陽或者二次感染的概率都是很低的。一般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感染康復之后,可以獲得3到6個月以上的保護力。那么在這段時間內發生二次感染的概率也非常低,大家也不用擔心。
哪些人群發生復陽和二次感染可能性大一些?
發生二次感染的概率比較高的群體,一類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說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退化,那么患者感染康復之后,保護力維持的時間比較短。還有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功能還沒有健全,那么康復之后獲得的保護力時間可能也比較短。
第二類是免疫缺陷人群,比如艾滋病患者或者免疫抑制劑使用者。他們的保護力持續時間也比較短,隨著時間延長,他們二次感染的風險也就比較大。
第三類就是高風險崗位的人群。比如說醫護人員、公共交通運維人員等。他們平時和人接觸比較多,那么被傳染的風險也是比較高的,需要更加注意。
復陽目前沒有發現有特殊的規律。它僅僅是一個檢出了病毒片段的指標,和我們的體質差異關系不大,所以這方面沒有規律可循。
一個人有可能因為毒株不同而發生多次感染嗎?
確實有。有人可能感染過一次原始毒株,又感染過一次德爾塔毒株,又感染了一次奧密克戎毒株。根據國外報道,感染過兩次的確實有很多;感染過三次的就比較少,但是也有。感染四、五次就非常罕見,是一些個案的報道了。因為我們每一次感染都能獲得一定的保護,那么再感染的風險都會變小,再感染之后的癥狀也會減輕。所以總體來說,大家對今后的再感染不用過于擔心。
周圍人全陽了,他們卻至今還未感染
怎么做到的?
近期你是否有這種感受:身邊的朋友陸陸續續都陽了。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從疫情開始到現在,自己還從未被感染過,那么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三位北京市民分別向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分享了自己的一些防疫心得。
堅持佩戴N95口罩
今年25歲的劉女士目前在一家國企上班,她告訴記者,自從單位要求按比例輪值到崗后,她就減少了出門次數,并且將之前的普通醫用防護口罩一律換成了N95口罩。“我承認到現在都沒感染肯定是有偶然性的,但我覺得出門堅持佩戴好口罩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我在外面經常能看到很多人口罩戴得半個鼻子都露在外面,或者鼻夾都沒夾好,那這樣感染的幾率肯定就會增加。”
據劉女士表示,必要時她也會出門,口罩一直是規范佩戴的。“包括下樓扔垃圾我都會帶,我怕在電梯里會通過氣溶膠感染。”
在玄關設置“半隔離區”
28歲的侯先生回憶起自己疫情三年來的防護措施,他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在家里的玄關處設置了一個不到一平方米的“半隔離區”。“這個名字是我自己瞎起的,簡單說,就是到家之后,外面穿的衣服、鞋子和自己本人都要在這個‘半隔離區’消下毒再進屋。”
侯先生說,他每次回家,都會在自家的“半隔離區”把衣服鞋子脫下來消毒后放好,手部也要進行消毒才會正式進入客廳。“最近疫情有點嚴重,比如我前兩天去醫院拿藥來著,回來之后又馬上洗了個澡。”雖然聽起來很麻煩,但侯先生表示,三年來他一直堅持,現在已經習慣了。“如果你有一天不讓我這么做,我反而會覺得有點別扭。”
出門要“趕少”
24歲的王女士2020年去了英國留學,2021年剛剛回國。她告訴記者:“不過很幸運的是,到現在一直都沒感染。”
談起自己的防疫心得,王女士表示:“其實我還是挺愛玩的,但是我又怕感染,所以我出去都是去人少的地方,或者等人少的時候再出去。”
“比如商場人多,你可以去逛公園啊,又可以親近大自然,感染風險又小,一舉兩得。超市可以試試剛開門或快關門的時候去,真的人很少,而且晚上超市里還會有很多東西打折,感覺自己在‘薅羊毛’。”王女士告訴記者,北京最近好多公園都開了,她正打算過兩天去北海公園逛逛,“但是電影院這些我可能最近不會考慮了。”
編輯|程鵬 蓋源源
校對|劉思琦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每日電訊、第一財經、浙江新聞、重慶日報、蕪湖發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