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7 17:48:17
每經編輯 段煉
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公告,經國務院批準,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采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不再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規定的檢疫傳染病管理。1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措施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當前,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實施“乙類乙管”,是綜合評估病毒變異、疫情形勢和我國防控工作等基礎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調整,是實事求是、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動作為,是為了不斷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有效性。
實施“乙類乙管”,絕不是放開不管,重點是強化服務和保障。要抓實抓細醫療救治資源準備,著力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防護和救治,特別是強化老年人疫苗接種和健康管理,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
“乙類乙管”不是放任不管 我國疫情病亡數保持全球最低水平
有記者提問,2020年我們遭遇新冠疫情的時候確定將采取“乙類甲管”的防控措施,如今我們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請問我們具備了什么樣的條件,能夠使得這樣的調整能夠實現?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從傳染病的特征、健康影響、疫情形勢和防控工作需要出發,將一種傳染病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需要具備相關條件。這是傳染病防治法明確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鮮明體現。
近三年來,通過對新冠肺炎“乙類甲管”嚴格管理,我們經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沖擊,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對較強的原始株、德爾塔變異株的廣泛流行,極大減少了重癥和死亡,也為疫苗、藥物的研發應用以及醫療等資源的準備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有力保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積極成果。
當前,隨著病毒變異、疫情變化、疫苗接種普及和防控經驗積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進入了新階段,防控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而我們密切跟蹤病毒特點,研判疫情形勢變化,加快推進疫苗接種和藥物供給,加強醫療救治和防控體系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等因素,都為我們調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歸類創造了條件。因此,調整為“乙類乙管”我們打的是有準備之仗,而絕不是被動的放開。
從疫情形勢和病毒變異情況看,奧密克戎變異株已成為全球流行優勢毒株,雖然感染人數多,但重癥率和病亡率低。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關切變異株減弱,所導致的癥狀以發熱和上呼吸道癥狀為主。
從人群免疫水平看,我國新冠疫苗接種得到普及。全國目前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超過34億劑次,疫苗接種覆蓋人數和全程接種人數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人民群眾健康意識、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個人防護能力逐漸提高。
從防控工作基礎看,通過完善分級診療救治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增設發熱門診,增加定點醫院重癥病床、ICU以及相關救治設備與物資儲備,醫療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漸統籌實現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醫療服務保障。國內外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研發取得進展,我國篩選出“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方藥。廣大醫療衛生人員積累了較豐富的疫情防控和處置經驗,防治能力顯著提升。
當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點是保健康、防重癥。依法將新冠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調整,體現了實事求是、主動作為、因時因勢優化完善防控政策,將有助于更好地適應病毒變異和疫情形勢的變化,有助于把防控資源更加集中到保護患有基礎病的老人、孕產婦和兒童等重點人群上來,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產生活和醫療衛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李斌同時提到,當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結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確定性。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對新冠疫情仍保持著高于普通傳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絕不是放任不管,絕不意味著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強化服務、強化保障。接下來,我們將抓細抓實醫療救治資源的準備,著力保障群眾用藥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的防護和救治,切實加強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李斌還表示,近三年來,我國始終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重癥救治堅持關口前移,集中精銳醫療資源和救治力量。創新性地啟用方艙醫院收治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使感染者“應收盡收”,節約救治資源。
統籌疫情防控和日常診療,對急危重癥患者全力搶救,對65歲以上老人、孕產婦、兒童、基礎病患者等重點人群提供分級管理和服務。一系列醫療救治措施接連落地,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我國疫情流行和病亡數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預期壽命穩步上升,從2019年的77.3歲提高到2021年的78.2歲,提升了近一歲。
調整后防控措施有何不同?
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介紹,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法定傳染病分為甲、乙、丙三類。現行法定傳染病病種共40種,其中甲類2種,乙類27種、丙類11種。乙類傳染病中,對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炭疽中的肺炭疽,依法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乙類甲管”。
2020年1月,基于當時對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流行病學、臨床特征等特點的認識,報經國務院批準同意后,將新冠肺炎納入法定傳染病乙類管理,實施“乙類甲管”。當前,根據新冠病毒變異情況和疫情形勢變化,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調整后,在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在傳染源發現方面,“乙類甲管”時,主要通過風險職業人群“應檢盡檢”、風險區域全員核酸篩查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實施“乙類乙管”后,主要通過醫療機構就診、居民自我健康監測、重點人群檢測等方式發現感染者。各地要保證社區保留足夠數量的便民核酸檢測點,保證零售藥店、藥品網絡銷售電商等充足供應抗原檢測試劑,有效滿足居民檢測需求。
二是在傳染源管理方面,“乙類甲管”時,對發現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實行隔離治療措施,同時對密切接觸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隔離觀察。實施“乙類乙管”以后,對于發現的無癥狀和輕癥感染者,可自愿選擇居家健康管理。
三是在社會面防控方面,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后,社會面防控措施將更多集中在重點場所、重點機構、重點人群,取消或減少對其他場所機構和人員活動的限制,盡量減少對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比如除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特殊場所,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不再對跨區域人員開展落地檢、不再對外溢風險人員開展跨區域協查;不再劃定高、低風險區,不再采取高風險區“足不出戶、上門服務”等相應的風險區域管控措施。
四是在國境衛生檢疫方面,“乙類乙管”后,對入境人員,不再實施閉環轉運、集中隔離等措施,來華人員按海關要求填寫健康申明卡,申報正常且海關口岸常規檢疫無異常的人員可直接進入社會面。對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預防性消毒,對進口冷鏈食品不再進行抽樣檢測。
有記者提問,調整到“乙類乙管”以后,是不是意味著完全放開了?調整以后我們的疫情防控措施重點會發生哪些變化?
常繼樂表示,顧名思義,我們原來叫“乙類甲管”,現在調整以后叫“乙類乙管”,甲管變乙管就是甲改成乙,但是“管”還在,調整的只是管的等級,而不是“不管”,更不是“躺平”。
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是可以松口氣、或者歇歇腳的信號,更不是完全“一放了之”。其實不管是甲類、乙類甚至丙類傳染病,在流行的時候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傳播措施。調整以后我們的工作目標確立為“保健康、防重癥”,工作重心由防范全人群感染轉移到保護重點人群、降低重癥和死亡,目的還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調整以后防控措施的重點主要有幾個方面,概括起來叫“三重一大”:
一是加強重點人群保護。進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保障充足藥物供應,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風險人群健康調查,做好分級分類診療工作。
二是加強重點機構防控。做好養老院、社會福利院、醫療機構、學前教育機構等人群集中的重點機構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間要加強人員健康監測,對像養老院和社會福利院這些機構,要適時采取封閉管理,嚴防機構內聚集性疫情發生。
三是做好重點行業防控。對維持社會基本運行的公安、交通、物流以及保障水電氣暖這些行業,要強化員工個人防護和工作環境的通風消毒,建立人員輪崗備崗制度。
四是動態開展大型密閉場所防控和大型活動管理。強化疫情動態監測與應對,疫情嚴重時,對人員容量大、空間密閉的場所,比如場站碼頭、大型超市、大型娛樂場所還有交通運輸工具等,短期內可以采取必要的減少人群聚集和人員流動等措施,暫緩大型活動的舉辦,來壓制疫情高峰。
另外,倡導堅持個人防護措施。健康中國行動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所以“乙類乙管”后,我們仍然要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這樣的好的生活方式,及時完成全程疫苗接種和加強針的接種。相信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最終戰勝疫情,增進全民健康。
數據公布要包括 危重癥以及累計死亡病例數
有記者提問,前一段時間,部分公眾對當前公布的疫情數據提出了質疑,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也作出了解釋。請問隨著新冠調整為“乙類乙管”后,我們還會每日發布疫情數據嗎?新冠疫情監測、數據收集、報告和發布要求和“乙類甲管”時有什么不同?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主任醫師殷文武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調整為“乙類乙管”之后,疾病監測、報告以及對外發布做了如下調整建議。
一是調整公布的內容,要公布現有住院病例數、現有重癥,包括危重癥以及累計死亡病例數。刪除既往密切接觸者的報告情況。不再區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輸入病例。
二是對公布的頻次做調整,我們將根據疫情的情況作動態的調整,最終回歸到乙類傳染病每月公布一次。
三是公布平臺由中國疾控中心在中心網站定期公布。監測內容上,由傳染病網絡直報病例報告為主,調整為病例報告、核酸和抗原檢測、哨點醫院監測以及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監測,特別是病毒株變異情況等綜合監測。
有記者提問,CDC疾控中心在追蹤感染數目方面的方法和當地政府之間是否有不同?比方說,26日根據浙江省政府所公布的是26例感染數據,但是CDC公布的是100萬,請問在追蹤感染數目方面是否有方式上的不同?
殷文武表示,在防控措施調整之后,我們采取多種措施搜集相關的疫情信息,來評估疫情強度以及發展趨勢。第一,我們還繼續開展法定傳染病網絡報告。第二,我們還搜集一些哨點醫院的信息,包括一些醫院發熱門診的情況、重癥情況、死亡情況。同時,我們也多方面搜集相關的大數據,比方說藥店發熱藥品的銷售數據,以及120求救信息等,來彌補報告數據的不足,研判整個疫情發展趨勢、流行強度以及各地疫情變化的情況。
作為國家疾控中心,我們也在積極跟各地保持聯系,各地也在積極開展工作,有些在社區開展感染情況調查,有些采取網絡問卷調查,這些都彌補了報告信息的不足,對整個疫情評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將持續關注疫情動態變化,后續相關情況會及時跟大家公布。
為何會形成“白肺”? 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
有記者提問,在感染者數量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重癥救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如何有效的把資源集中在那些最需要的新冠患者和其他危急重癥患者救治上來?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介紹,我們現在床位資源方面,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總的床位數是561.6萬張,近期床位使用率都是在60%左右浮動。截止到12月25日,全國重癥醫學床位總數是18.1萬張,也就是10萬人有12.8張,其中,三級醫療機構的重癥醫學床位數是13.34萬張,可轉換ICU的床位是10.48萬張。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重癥床位的使用率平均在50%左右波動。全國重癥床位資源總體來看是充足的。
當然,目前正在經歷重癥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癥床位的資源已經接近臨界值,需要進一步來擴充重癥床位的資源,或者是加快重癥床位的周轉。
重癥搶救的設備這方面,截止到12月25日,我們共有血液透析單元16.7萬個,床旁血濾機也就是CRRT是2.4萬臺,體外膜肺氧合機就是大家知道的ECMO是2600余臺,有創呼吸機是13.1萬臺,無創呼吸機是15.7萬臺,監護儀是109萬臺,高流量吸氧儀是5.8萬臺。
目前來看,全國總體床位資源和設備資源是能夠滿足重癥患者救治需求。我們也將根據疫情發展情況繼續加大監測,同時我們也要求在國家的區域之間建立區域協同支援制度,根據每個地方疫情發展不同階段的需求,及時統籌調配全國重癥資源加強重癥患者的醫療救治。
有記者提問,從近期公眾的反映情況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診過程中發現了肺炎或者CT出現白肺現象,有網友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跟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接種疫苗有關系。請問形成白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奧密克戎是否會導致白肺現象?
焦雅輝表示,首先我可以明確的回答,現在出現的所謂“白肺”與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種沒有關系,并且當前的流行優勢毒株仍然是奧密克戎毒株,這方面的信息,中國疾控中心專家在之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已經進行了回應。
我們近期也注意到,在網絡上關于白肺的信息。給大家先介紹一下什么叫白肺,白肺是肺部影像學表現的一個口語化描述。我們知道,肺部是由肺泡組成的,肺泡里面充滿空氣,進行CT或者X線檢查的時候,射線穿過肺泡,影像表現是黑色區域,但是當肺泡里出現炎癥或感染,有滲出液和炎性細胞的時候,肺泡就被這些滲出液和炎性細胞所填充,射線就穿不透,在影像學上出現白色區域。這個白色區域反映出來的是滲出物的影像學表現,并不是說肺臟組織實體變成了白色。隨著滲出液的吸收、炎癥的消退,白肺的表現也會逐漸消退,肺部的影像學表現會逐步恢復為黑色區域。并不是說只要肺部出現了炎癥就都叫白肺,白肺應該是比較嚴重的肺炎表現。一般來講,肺部的炎癥比較重,滲出的比較多的時候,也就是白色影像區域面積達到了70%到80%,在臨床上大家口語化稱為白肺。所以不是只要出現了炎癥就是白肺。這個階段患者會出現低氧血癥或呼吸窘迫。這類患者在臨床上,尤其是高齡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現,但是這樣的患者占比非常低。我們也注意到,現在網絡上大家說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沒有達到很嚴重的程度,把它誤稱為白肺。
不僅僅是新冠病毒,多個病原體都可以引發肺部炎癥,像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包括一些細菌,如軍團菌都可以引發肺部的炎癥,嚴重的時候都可以出現炎癥表現。治療上講,我們現在有成熟的專家共識和治療方案,主要是俯臥位通氣,另外就是進行給氧治療,包括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還有被網友稱為救命神器的ECMO。加強原發病的病因治療,白肺患者中有相當部分可以好轉。
也借此機會呼吁,我們一定要加強老年人的健康狀況監測,要關口前移。老年人發生感染,尤其是出現呼吸困難等轉重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就診。我們也要求,對于老年重癥患者不需要經過分級診療逐級轉診,要直接轉診到三級醫院進行就診救治。
離走出大流行又近了一步?
有記者提問,大家都非常期待能夠回歸到新冠疫情發生前的生活狀態和節奏。想請問這一輪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之后,是否意味著我們離走出大流行、回歸疫情前的生活節奏更近了一步?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表示,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是基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的重癥、死亡等情況,以及國際上疫情形勢的變化所做出的,可以說這次的調整正是綜合分析認為我們離走出大流行又近了一步而做出的。
然而,當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續流行,病毒變異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國內疫情總體還處于快速的上升階段。受各地人群的流動性、人口密度、人口免疫水平的差異,各地迎來疫情高峰的時間會有所差別。未來一段時間內,各地將陸續面臨疫情的流行和醫療救治的壓力,為此,我們仍然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更加精準、更加科學的防控,將重癥救治、保障日常醫療衛生需求、防止醫療資源擠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將農村地區的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當前,需要落實好新形勢下政府、部門、單位、個人的新任務,一方面,政府、部門、衛生健康系統等將會按照法律規定和職責要求,繼續做好相關的防控和救治工作,做好應對可能風險的各項準備,千方百計地降低重癥、減少死亡、保護健康;另一方面,特別需要公眾繼續配合落實好相關的防控措施,做好個人防護,合理就醫,減少不必要的流動和聚集,降低短期內流行高峰所帶來的醫療資源的沖擊。只要我們堅定信心、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取得抗擊疫情的勝利。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中國網直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