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9 16:22:12
◎2022年我國即時配送訂單預計超過400億單,同比增長30%左右,市場規模達到約2000億元。目前,發改部門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文件,加強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進一步促進即時配送健康有序發展。
◎我國擬重點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推動形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生活物資物流設施網絡,有效提高城市物流體系“平急轉換”水平、城市生活物資和消費品保障能力。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現代物流領域第一份國家級五年規劃。
12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有關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此次發布的規劃聚焦構建現代物流體系這一主題,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現代物流發展的總體思路、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既有效接續國務院2014年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又根據國內國際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對現代物流發展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
記者還注意到,在此次發布會上,出席的有關方面負責人還就如何支持農村快遞物流、促進即時配送行業發展等話題回應了社會的關切。
近年來,我國在支持發展農村電商、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促進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有關部門在支持發展農村快遞物流、促進農村消費等方面又將采取哪些舉措?
對此,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副司長張祥回應表示,物流配送體系是連接城鄉生產和消費的重要紐帶,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是促進農村消費、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持續推動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等,累計支持1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過2600個,村級電商物流服務站點15.3萬個,推動各地加快完善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下一步,商務部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要求,會同有關部門加快實施“千集萬店”工程,推進縣域商業建設行動,補齊農村商業設施短板,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暢通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和農村消費持續提升。
張祥介紹,要強化部門聯動,發揮縣域商業體系建設、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等跨部門協調機制作用,加強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郵政局等單位的溝通協作,統籌政策舉措,促進農村村郵站、電商服務站、便利店等網點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多站合一、一點多能、一網多用”。
此外,還要優化網絡布局。持續發揮中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建設改造一批縣級物流配送中心和鄉鎮物流配送站點,完善倉儲、分揀、包裝、運輸等設施設備,增強對鄉村的配送能力。發揮郵政、供銷等基層優勢,提高“快遞進村”通達率。
工作人員在上海松江區一處蔬果大倉內進行作業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如何強化現代物流對社會民生的服務保障,也是社會非常關心的話題。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回應稱,近期,發改部門將重點推進兩方面工作:
一是促進即時配送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即時配送是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力眾包等模式,實現點到點、無倉儲、無中轉、即需即送的快捷物流服務。在餐飲外賣特別是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帶動下,即時配送實現高速發展,在保障生活物資供應、改善居民消費體驗、促進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有關行業協會反映,2022年我國即時配送訂單預計超過400億單,同比增長30%左右,市場規模達到約2000億元。作為跨界融合的新興現代物流業態,即時配送與現行政策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全適應,行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包括適應即時配送特點的政策框架體系不完善、傳統勞動保障制度不適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需要、平臺企業協同管理作用發揮不足以及標準規范、配套設施設備不健全等。
對此,發改部門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文件,加強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進一步促進即時配送健康有序發展。
二是要推進城郊大倉基地布局建設。城郊大倉基地直接面向城市消費市場,具備倉儲、分揀、加工、包裝等綜合服務能力,與即時配送等新興物流業態緊密相關,是優化城市物流體系、完善城市消費流通網絡、提高城市應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貫徹落實國務院有關工作部署,發改部門正在組織開展城郊大倉基地布局建設研究工作。
初步考慮,擬重點面向大城市布局建設一批城郊大倉基地,統籌發揮城郊大倉基地貼近消費市場、綜合服務能力強,以及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資源集聚能力強、服務輻射范圍廣、一體化運作效率高等優勢,推動形成“平時服務、急時應急”的“國家物流樞紐(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城郊大倉基地”的生活物資物流設施網絡,有效提高城市物流體系“平急轉換”水平、城市生活物資和消費品保障能力。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