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3 21:49:41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評論員 袁園
2022年12月29日,中水漁業(SZ000798,股價10.92元,市值39.95億元)、大洋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海豐船務運輸公司分別掛牌轉讓華農保險4200萬股、4160萬股和2640萬股股份。不只是華農保險,筆者注意到,近期有多家險企的股權在產權交易所和司法拍賣平臺上被轉讓。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已有超過20家保險公司的股東在謀求出清或出售所持股權,其中包括幸福人壽、富德生命人壽、長城人壽等中小險企,轉讓方以小股東為主。此外,還有不少發起成立保險公司的上市公司終止籌備。這與前些年資本紛紛入局保險行業形成了鮮明對比。
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以下兩方面:一、監管對保險公司股東資質的審查趨嚴,與此同時還狠抓保險公司的內部治理,讓部分投資方望而卻步;二、外部宏觀環境和行業轉型使保險公司的盈利面臨挑戰,導致資本在投資險企股權時開始理性評估投資成本和收益,衡量其中利弊。
無論是進入還是退出,都是資本的市場行為。但筆者想說的是,保險機構不同于其他行業,其銷售的是服務和對未來的保障,這些不是短期能快速回籠資金、產生效益的。這一性質也決定了保險機構不是那種能追求短期回報的標的,它需要的是精耕細作和長期投入。
首先,保險公司的盈利周期普遍較長。一般來說,壽險公司的盈利周期為7~9年,產險公司為3~5年。這一盈利周期跟保險公司的業務模式有關,保險公司的業務分兩頭:投資端和負債端。負債端即保費收入這塊,投資端即保險公司將收取來的保費拿去投資賺差價。雖然投資端是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但是若沒有保費收入,投資則無從談起。
于是,保險公司需要先有保費,且需要保證有穩定、源源不斷的保費收入,這樣才能讓投資端持續發力。但是保費不會自己跑到“碗”里來,因此保險公司在前期會有很大的基礎投入,包括人員配置、網片鋪設、服務平臺搭建等,正是這些大手筆的投入讓保險公司無法在短期內快速實現盈利。
其次,保險行業同質化嚴重,保險公司想要取得一席之地必須與時俱進,在細分市場與產品差異化上下足功夫。當下的保險業早已不再是“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了,險企想要在市場上生存下來,就必須在專業人才儲備、產品創新方面大量投入,而這些投入自然也會影響到保險公司的賬面盈利數據。
上述種種都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保險機構的盈利進度和額度,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投入是多余或不必要的。恰恰相反,保險機構想要在市場上立足并大干一場,就必須有這些投入。作為股東,需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投入,就目前來看,在老齡化時代到來和低利率環境的雙重作用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黃金時期,作為從業機構的保險公司仍大有可為。不能忽視的是,保險機構的公司治理雖然在不斷完善,但是行業的盈利周期并未改變,資本在進入保險機構之前一定要做好調研,不可盲目跟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