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1 19:58:39
◎按照要求,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場所高風險人群較多、人員集中,疫情傳播風險大。要加強健康監測和早期干預,確保重癥高風險人員能及時發現、及時轉診、及時救治。
◎當前國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仍處于不同流行階段,仍需繼續強調做好個人防護,科學規范佩戴口罩。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1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重點機構和重點場所疫情防控有關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現場了解到,實施“乙類乙管”措施后,重點人群、重點機構、重點場所仍然是防控重點。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發布會上介紹,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場所高風險人群較多、人員集中,疫情傳播風險大。要加強健康監測和早期干預,確保重癥高風險人員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轉診、及時救治。“商超、物流、餐飲、交通等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加強個人防護,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癥狀及時報告。”
在發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表示,“保健康、防重癥”是“乙類乙管”階段整個疫情防控的重心,養老機構也是這樣。
“現在全國有4萬多個養老機構,入住老年人220多萬人,這些老年人多數是高齡、失能和有基礎病的老年人,一旦養老機構發生感染就容易形成聚集性感染,而且老年人感染后,重癥風險比較高。”
李邦華進一步表示,民政部按照“乙類乙管”階段“保健康、防重癥”的總體部署,結合養老機構的特點,堅持“關口前移”,會同衛生健康和疾控部門,著力預防和減少老年人重癥的發生。
談及具體的措施,李邦華表示,首先是指導養老機構每天做好至少兩次健康監測和每周兩次的核酸或抗原檢測,如果養老機構自行聯系核酸檢測機構有困難,地方聯防聯控機制要給予協調,做到老年人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癥狀能夠“早發現”,以及養老機構陽性人員的“早發現”。
其次,落實養老機構老年人分類分級的健康服務,為老年人配備必要的血氧儀和吸氧設備,做到對養老機構內的黃色、紅色標識重點老年人給予重點關注和老年人重癥前期的“早識別”。
三是發揮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和定點協議醫療機構的作用,儲備相應的藥物,通過遠程或者上門巡診診療服務,做到感染老年人診療的“早干預”。
“四是健全養老機構感染者的轉運機制和就醫綠色通道,提高轉診效率,在醫療資源緊張的時候,養老機構如果提前預定的定點醫療機構床位比較緊張時,我們要求民政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強協作,統籌轄區內的其他醫療資源,優先為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安排接診和病床,做到‘早轉診’。”李邦華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注意到,有媒體提出,在一些氣溫回升較為明顯的地區,有部分人群在公眾場合出現了不戴口罩的情況。不少群眾關心,實施“乙類乙管”之后是否有必要繼續戴口罩?
對此,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介紹,當前國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仍處于不同流行階段,仍需繼續強調做好個人防護,科學規范佩戴口罩。
常昭瑞強調,在以下情形應該堅持佩戴口罩:
一是進入醫院、商場、超市、室內會場、機場車站等環境密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乘坐飛機、火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廂式電梯時應全程規范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及以上級別口罩。
二是進入養老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脆弱人群集中場所時。
三是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新冠感染相關癥狀時。
四是近距離接觸或者護理新冠感染者以及有新冠感染相關癥狀人員時。
五是醫務工作者、交通運輸、商場、超市、餐飲旅游、快遞、保潔等從事公共服務以及密閉場所的工作人員。
此外,記者了解到,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實施后,對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治理司一級巡視員李健表示,近日,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同意,民政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印發了《關于在城鄉社區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有關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城鄉社區要健全疫情防控體系,把防控措施具體落實到自然村、居民小區;要分級分類做好健康服務,保障好重點人群就醫用藥的需求,要及時響應居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及時幫助解決居民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
“要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引導居民群眾科學理性認識新冠病毒,樹立人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要關心關愛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激勵他們持之以恒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李健表示,下一步,民政部等四部門將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領導下,抓緊把《通知》明確的任務措施落實落地,推動各地加強城鄉社區疫情防控機制建設,進一步調整完善城鄉社區疫情防控措施,讓城鄉社區疫情防控更精準、更溫暖。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