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3 17:03:39
每經編輯 程鵬 蓋源源
據央視新聞2月11日消息,由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人口與發展論壇11日在北京舉行。
調查顯示,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人口和家庭的雙重變遷,低生育率和家庭小型化趨勢明顯。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為6.1%,2020年接近10%。
2月13日,#我國女性終身無孩率接近10%#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第二,引發廣泛關注。
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前,年輕一代婚育觀念正在發生改變,家庭規模小型化趨勢日益明顯。2020年,我國平均家庭戶規模降至2.62人,較2010年減少了0.48人。家庭觀念變化帶來的延遲婚育、不婚不育,成為我國生育水平下行的最主要因素。
全國適齡人口初婚年齡不斷推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20世紀80年代的22歲持續上升至2020年的26.3歲,初育年齡推遲到27.2歲。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持續走低,2021年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于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而作為生育主體的“90后”“00后”僅為1.54個和1.48個。女性現有子女數由2019年的1.63下降到2022年的1.19。女性終身無孩率快速上升,2015年為6.1%,2020年接近10%。
對此,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表示,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于2021年的調查顯示,35歲以下女性只有不到70%的人認為“有孩子的人生才完整”。日本、新加坡等國從上世紀就開始實施鼓勵生育的政策,但2020年生育水平還分別處于1.3、1.1的極低水平。在我國生育保障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婚育觀念的引導,生育水平的提升將異常艱難。
中國計生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建議,充分發揮新型婚育文化的引領作用,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落實年休假制度,逐步調整縮短工作時間,推行彈性工作制,給家庭生活和休閑旅游更多支持。大力發展家政、養老、托幼托育產業,不斷為家庭建設賦能增效。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持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中國人口61年來首次負增長
2022年,中國人口形勢出現歷史性轉折。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為61年來首次負增長。
1月17日新聞發布會上公布:2022年末,全國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員)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
從分項上看,全年出生人口 956萬人,人口出生率6.77‰;死亡人口1041萬人,人口死亡率 7.37‰;人口自然增長率-0.60‰。
2022年首度跌破千萬的出生人口,以及連續兩年站上千萬的死亡人口,其實延續了過去多年“一減一增”的趨勢。
去年12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22》發布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蔡昉提出,中國的人口總規模在2022年到達了峰值,比預期的要早很多,也意味著2023年開始,我國會進入到一個人口負增長時代。
人口變動趨勢早已有跡可循。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許穎此前分析,“我國已經累積了30多年人口負增長慣性”。
張許穎指出,拉長時間維度,“1992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就已經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增長已經由正轉負,人口變動主要是低生育水平不斷累積的人口負增長慣性推動的。”
所謂“更替水平”,即總和生育率為2.1。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只有1.3。
張許穎又做了一次模擬測算,基于1.3的現實,即使現在把總和生育率立即提升至2.1并保持,“受累積負增長慣性影響,2044年還是會開始人口負增長,并持續至2090年”。
人口規模大,正的、負的慣性也大。不過,這就像一輛行駛的車,不踩油門靠慣性向前,停下來是早晚的事。
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再加上模擬測算,張許穎提到,我國人口負增長會呈現“短期溫和,逐步加速”的規律。具體來說,“十四五”時期我國年度出生人口會有所波動,預計“十五五”以后將進入穩定人口負增長時期。
編輯|程鵬? 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每經app(記者:吳林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