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27 14:24:55
每經記者 舒冬妮 每經編輯 文多
“人口、人均消費力、市場開放程度是消費的基礎,三者一起決定未來市場能否反彈或持續增長。人口是固定的,所以能不能提高消費人群的收入,市場能不能保持持久的開放,尤其是鼓勵大家去消費是關鍵,如果能,市場一定會回來,不管快和慢。”
2月25日,在藍鯊消費主辦的2022新消費品牌獨角獸峰會現場,元璟資本合伙人王琦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告訴記者,他對2023年的國內市場和消費投資持謹慎樂觀態度,更多將繼續重點關注中國企業出海的投資。
王琦表示,消費市場正在慢慢迎來結構性復蘇,可以看到影視和旅游行業率先復蘇,人均預算50~100元的中端餐飲也在快速反彈,從“花小錢”開始復蘇,而諸如高端餐飲的“花大錢”細分賽道還需要時間修復。
他認為,目前從國家層面到各地政府,都在積極出臺消費刺激政策,有助于消費復蘇,但政策落地需要時間,所以“謹慎”;而“樂觀”的原因在于中國消費極具韌性,同時,基于人口基數,國內市場規模足夠大,“我們認為整個市場最終還是會回來。”王琦說。
2020年,王琦同時關注消費和出海投資,但過去三年在消費賽道的投資項目并不多,剛需、高滲透和高復購是選擇消費品的重要標準,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國企業出海和全球市場。
“中國已經具有了領先的技術優勢,2019年就出現了中國企業出海趨勢,疫情影響下,產業鏈的積累讓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擁有更多機會,這包括消費、物流、金融科技等眾多領域。”王琦說道。
從2018年到2021年,中國跨境電商規模從0.6萬億元增長到1.44萬億元,4年增長超過1倍,王琦表示,中國企業出海擁有工程師紅利、供應鏈紅利和基礎設施成熟的紅利,正在經歷從數碼出海到智造出海的黃金時代。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