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8 00:07:23
“醒過神”的包頭將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作為抓手之一,拋出了一攬子計劃,奮起直追、滿弓發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頭提交了一份設立“國家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因其重要性,最終被“上升”為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團建議。
每經記者 淡忠奎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包頭發布
包頭已不做“大哥”很多年了。
從陰山邊地要塞,到草原工業心臟,作為“一五”時期規劃的工業基地,包頭的經濟一路攀升,穩坐內蒙古“一哥”寶座多年。直到2010年前后,擂主異位。因為GDP擠水,工業結構老舊,加上煤價飛舞等原因,過去十年,這位“一哥”被曾經的“跟班小弟”鄂爾多斯、呼和浩特相繼超越。
經濟落后很大原因在產業不振。對包頭而言,作為全球儲量最大的“稀土之都”,這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資源此前并未“物盡其用”,“吃資源飯”的粗放型開發模式飽受詬病;與此同時,包頭稀土產業發展沒能搶占領先地位,2022年,率先躋身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集群”,誕生于江西贛州,而非包頭。
去年開始,包頭喊出“回到歷史最好水平,重振包頭雄風”的雄心壯志,力圖跳出“資源詛咒”陷阱,重新定義“新”包頭。
“醒過神”的包頭將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作為抓手之一,拋出了一攬子計劃,奮起直追、滿弓發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包頭提交了一份設立“國家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因其重要性,最終被“上升”為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團建議。
借助儲量的“壟斷地位”,能成為它重振雄風的突破口嗎?
包頭北依陰山,南臨黃河,自古就是“邊地要塞”。而這座城市上一次受到廣泛關注,還是因為地鐵“夢碎”。
2017年8月,開工不足百天的包頭地鐵,因建設中債務問題及金融風險被叫停。包頭市政府人士曾對媒體透露,包頭地鐵建設所需資金達300多億元,投資額較大,與包頭市財政收入能力不匹配。這被認為是國家收緊城市軌道交通審批最早的信號。
作為共和國“鑄盾礪劍”之地,計劃經濟時代,包頭是國家重點打造的工業城市。憑借優厚的資源條件,包頭逐漸成長為以鋼鐵工業為中心,包括冶金、機械、煤炭、電力、化工、輕紡等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圖片來源:包頭發布
當時,包頭的人口在西北地區一度僅次于西安,工業產值更是遙遙領先于同期國內大部分城市,經濟總量雄踞內蒙古之首,綜合實力更堪稱“西北第二城”。
盡管如此,包頭也沒能逃避北方大部分工業城市興衰的命運。2010年,借助煤炭行業快速起勢的鄂爾多斯GDP一舉超過包頭,成為新的內蒙古“一哥”。2017年后,隨著包頭經濟數據“擠水”,GDP又被呼和浩特趕超,退居全區第三位。
當時,《包頭日報》直言不諱地指出:“近年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我市發展面臨一些困難,經濟總量占全區比重有所下降,有些指標在全國、全區的排名也明顯下降。面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緊迫形勢,我們不能退、也退不了,我們不能輸、更輸不起……”
醒來的包頭,開始全力追趕。2021年一季度開始,包頭經濟增速持續領跑全區,最終全年GDP反超呼和浩特,回到全區第二位。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包頭GDP達到3749.9億元,同比增長7.2%,高于全國、全區 4.2和3個百分點,增速位列內蒙古第一位;GDP總量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位列第81位,較2021年躍升11位,提升幅度居全國第一。
而拉動包頭經濟增長的最大功臣,還是工業——
2022年,包頭鋼鐵、鋁業、裝備制造業、稀土、電力和光伏制造業六大重點產業增加值增長27.8%,占規上工業比重72.6%,對規上工業貢獻率達93.9%。其中,光伏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倍,稀土產業增長77.4%,兩大產業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6.1個百分點。
稀土被視作“國之瑰寶”。具體而言,稀土新材料包括稀土永磁、稀土發光、稀土拋光、稀土儲氫、稀土催化等多種功能材料,是世界各國實施新能源戰略、發展高新技術和國防尖端技術等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之一。
在這一領域,包頭極具話語權。白云鄂博礦區輕稀土儲量居全球第一,工業儲量4350萬噸,占全國總量的83.7%、世界總量的37.8%,探明儲量1.06億噸。單從儲量來看,包頭穩坐“稀土之都”寶座,可謂“世界稀土看中國,中國稀土看包頭”。
圖片來源:包頭市人民政府網站
不過,包頭稀土產業發展一度主要靠“挖土賣土”的粗放型開發模式而備受詬病。由于下游應用產業缺失,包頭稀土產業過去僅停留在稀土的開采冶煉、初加工等低附加值環節,并未給當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稀土原材料產品出口,屬于產業鏈上游,附加值低,容易受到下游需求影響。不停擴張的開采規模,使得我國稀土產量持續攀升,遠大于國際需求。作為稀土最大的生產國、出口國,在“靠山吃山”的邏輯中,卻喪失了對稀土的定價權,甚至資源被賣出“白菜價”。
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副會長長楊文浩此前指出,稀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稀土的應用。近年來,國家迅速調整對稀土的戰略方向,成立六大稀土集團,集中管理稀土開采權,并且積極拓展稀土應用下游產業鏈。
聚焦到包頭,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選冶分離基地,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等一眾創新平臺相繼落地,瞄準破解稀土產業創新和轉化的“鴻溝”而來。包頭稀土產業的就地轉化率也有了明顯提升,目前已超過70%。
不過,從產值來看,包頭目前僅有鋼鐵和光伏制造突破千億,稀土產業增速雖然亮眼,但產業規模還僅有600余億元,對經濟總量的貢獻較為有限。
2022年,率先躋身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稀土新材料及應用集群”,誕生于江西贛州,新組建的中國稀土集團也落地于此,“稀土之都”與包頭擦身而過。
包頭的稀土產業發展,還需跑得更快些。
如今,其正在推動稀土由“世界級儲量”向“世界級產業”邁進。如何圍繞產業現狀,深耕“集群優勢”,謀劃“鏈上文章”,推動稀土產業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轉型,成為擺在包頭執政者案前的頭號任務。
圖片來源:包頭發布
今年初,包頭發布的“2023年1號文件”——《關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包頭戰新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0%以上,形成一批科技引領的創新型企業。
其中明確,要推進稀土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力爭到2025年,稀土磁性材料產能躍升為全國第一;還要建成世界最大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深加工產品產銷基地,力爭2023年實現交易額230億元。2023年,包頭稀土產業產值力爭達到750億元,稀土原材料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80%;到2025年,稀土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這也意味著三年之內,包頭稀土產業至少要新增接近400億元的產值。在包頭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工作安排”中,亦將“全力破解制約發展的堵點難點問題,全力打造‘世界稀土之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任務在上,如何破題?創新驅動是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張銳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包頭不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是稀土,不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也還是‘土’。”
坐擁“儲量之王”的優勢,包頭希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在稀土領域開展前沿技術攻關、率先取得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同時,盡快把稀土資源優勢轉化為科研優勢、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戰略優勢,推動稀土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增強稀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加大科技創新,已是勢在必行。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張銳提交了設立“國家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下稱“技術中心”)的代表建議。因其重要性,最終被“上升”為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團建議。
放眼未來,這位昔日內蒙古“一哥”奮起直追。吹響科技創新驅動的號角,以百億級、千億級的產業集群規劃為基石,力爭今年在全國百強城市中排名再前進10位左右。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包頭希望既見牛羊,也見產業興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