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0 18:25:36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雙碳目標之下,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技術研發,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山東能源集團是全國唯一一家擁有境內外四地上市平臺的大型能源企業,煤炭產業國內外產能3.4億噸/年,產量位居全國煤炭行業第三位。
作為這樣一家企業的“掌門人”,他怎樣看待煤炭行業的發展前景?又如何認識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之間的關系?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兗礦能源集團董事長李偉進行了專訪。
李偉表示,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之上。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電化是脫離我國能源實際、不尊重經濟規律的短視行為。
要兼顧能源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
NBD:雙碳目標下,您認為應當如何把握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之間的關系?
李偉:能源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能源安全是必須守住的底線,兩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從保障能源安全、穩定能源供應上講,煤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壓艙石”與“基本盤”作用。能源轉型和碳減排必須要建立在能源安全基礎之上。我國主體能源高質量發展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前提,是實現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同時也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
近幾年來,受多重因素影響,能源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推進能源轉型和碳減排必須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樹立“全國能源一盤棋”思想,統籌處理好多方面多維度關系,先立后破,通盤謀劃。
在能源發展路徑上,需要兼顧能源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同時,推動考核政策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在嚴格強度指標同時給予總量更多彈性,保障能源穩定可靠供應,為精準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鼓勵發展新能源、拓寬原料用能發展空間提供支撐。
在產業布局重構上,需要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培育進程。能源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是綠色低碳。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低碳創新亟待突破,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低碳技術攻關仍需加強。新能源正處于起步階段,儲能、氫能等技術尚不成熟,光伏發電、風電發展模式仍在探索,可再生能源供能不穩、儲能技術未實現規?;瘧脝栴}仍未破解,必須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發力,補齊傳統產業低碳轉型的短板,加速鍛造新能源產業培育的長板,推動煤炭與新能源優化組合。
在轉型節奏力度上,需要有序安全減量。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之上。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電化是脫離我國能源實際、不尊重經濟規律的短視行為,將對能源電力安全可靠穩定供應帶來較大影響。
煤礦采煤工作面 圖片來源:新華社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NBD: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大的時代背景,您對于煤炭行業發展前景持什么態度?如何理解煤炭在未來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李偉:世界各國正在加快以新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轉型調整,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供應體系。從大能源觀出發,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煤炭行業必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能源安全保障,也決定了煤炭企業必須在我國能源安全大局中盡責貢獻、擔當大任。
相較于其他能源類型,我國煤炭儲量較豐富
在未來中國乃至全球能源轉型過程中,煤炭行業仍面臨“三個不變”和“兩大變化”的總體態勢,統籌謀劃能源保供與企業盈利、當期效益與遠期發展、以煤為基跨界新能源,是煤炭企業必須直面并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具體來看,“三個不變”一是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壓艙石作用不會變。新能源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無法取代常規能源,以國內相對富裕的煤炭為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現實選擇,煤炭在我國能源安全基礎性保障地位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
二是煤炭消費仍將穩步增長的趨勢不會變。到“十四五”末,國家煤炭年產量控制在41億噸左右,年消費量控制在42億噸左右,2030年煤炭消費量最多可達到45億噸,盡管到2050年煤炭需求量將降至15億噸左右,但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將占35%左右。
近年來我國煤炭年產量保持在40億噸左右
我國煤炭消費仍將穩步增長的趨勢不會變
三是煤炭是最經濟安全能源的地位不會變。根據測算,同等熱值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比價為1:7:3,煤炭是我國可清潔高效利用最經濟安全的能源資源。歷經20余年科研攻關,我國煤炭高效清潔利用與煤基清潔能源高效轉化技術取得顯著進步,新型燃煤發電技術減煤降碳效果顯著。煤與新能源多能協同技術實現突破。
目前,我國清潔高效煤電機組大氣污染物的超低排放標準已高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同時,隨著我國現代煤化工技術創新發展、煤與新能源多能協同,煤炭正在加速“由黑變白”“由重變輕”。
“兩大變化”,一是能源結構由“一煤獨大”向“多能互補”轉變。我國清潔能源持續擴容,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正加快構建,我國能源結構正由煤炭為主向多元化轉變,清潔能源集中與分散發展并舉的格局正逐步形成;新能源的基礎不夠牢固,急需突破大規模低成本儲能技術,解決調峰調壓的電源問題,提高整體消納水平,我國能源結構將在以煤為主的基礎上逐步向多能互補融合發展。
二是煤化工由單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轉變。煤化工具有減少碳流失作用,是煤炭低碳發展重要轉型路徑。煤化工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碳基本流失,但易于捕獲轉化過程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節碳率大幅提升。煤制甲醇、烯烴、乙二醇等工藝路線,部分碳元素進入產品,可起到30%至40%的固碳作用,具有天然節碳能力。
由于資源稟賦,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化工行業更多使用高碳排放的煤炭作為原料。煤制氫1公斤(合成氨和甲醇原料氣)會排放約11公斤二氧化碳,如果是天然氣制氫,碳排放將減少一半。
據研究機構分析,為達到1.5攝氏度溫控目標,化工行業需要在2050年之前將碳排放量降低90%以上。必須以提高煤炭綠色低碳發展的科學化水平為主攻方向,推動煤炭由單一燃料向燃料與原料并重轉變,由排碳向固碳轉變,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較高
氫能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
NBD:我們關注到,山東能源集團還積極布局氫能領域。您如何看待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
李偉: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從能源供給端看,氫能與電能類似,長遠看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氫能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通過“風光氫儲”一體化融合發展,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隨著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技術開發成熟,氫能-熱能-電能將實現靈活轉化、耦合發展。目前雖然我國現有氫氣供應體系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但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
從能源消費端看,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從生產源頭上加強管控,嚴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氫、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賦予氫能清潔低碳這一關鍵屬性。擴大清潔低碳氫能在用能終端應用范圍,有序開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夠顯著降低用能終端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推廣燃料電池車輛,減少交通領域汽油、柴油使用;將氫能作為高品質熱源直接供能,減少工業領域化石能源供能,直接推動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
從工業生產過程看,氫氣是重要的清潔低碳工業原料,應用場景豐富。例如,作為還原劑,在冶金行業替代焦炭;作為富氫原料,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煉化、煤制油氣等工藝流程替代化石能源等。通過逐步擴大工業領域氫能應用,能夠有效引導高碳工藝向低碳工藝轉變,促進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綜上所述,加快發展氫能產業,是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必然選擇。
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投運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建議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
NBD:今年全國兩會您最關注哪方面的議題?帶來了哪些建議?
李偉:今年我會提兩個建議,一個是完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
現代煤化工產業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戰略新興產業,資金投入大、技術裝備要求高、工藝流程復雜,健全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對促進現代煤化工產業健康十分重要。
因此,我建議一是考慮當前煤制油產業全面虧損和產業尚處于培育階段的實際,繼續加大對煤制油產業的扶持力度,暫緩征收煤制油企業消費稅。
二是研究制定國家煤制油產能戰略儲備制度。參照原油煉化消費稅和超額利潤平衡基金模式,建立煤制油產業穩定發展基金,與國際油價掛鉤,實現高征低補,科學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產業,構建現代煤化工生態化產業體系。
三是加大對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開展產業稅費負擔狀況調查,研究制定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合理稅負體系,引導地方加大對產業的培育;細化稅收政策,理清征收邊界,給予實際執行部門明確指導,對煤制油企業生產的非油類產品停止征收消費稅。
另外一個建議與發揮煤炭企業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的基礎保障作用有關。
具體有五條建議:一是建議國家引導煤炭企業緊跟能源發展重大戰略規劃,承接國家煤炭開發、運煤通道建設、輸電工程建設等重要項目,進入全國統一能源大市場,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不斷優化調整煤炭產業戰略定位,科學合理扮演好新型能源體系運行角色。
二是建議國家組建煤炭保供聯盟,統籌全國各省份煤炭生產企業,協調鐵路、港口等煤炭輸送企業,調度各地煤炭電力企業,實現全國煤炭保供一張圖一盤棋,高效有力保障能源供應,確保新型能源體系穩定有序運行。
三是建議國家加強煤炭企業聯合重組,重點圍繞山西、陜西、內蒙古、新疆等煤炭資源豐富省區,加大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力度,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增強國家煤炭調控能力,提高新型能源系統中煤炭基礎保障的靈活度和可控度。
四是強化創新融合,支持煤炭低碳轉型發展。
五是加強甲醇能源研發,推動傳統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耦合。
記者|張蕊
編輯|陳星
統籌編輯|易啟江
視覺|鄒利
視頻|張軼
排版|陳星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